企业的生命期限,和组织的危机感
阅读柳正井先生的书有段时间了,看到了很多优衣库一步步走过来很多切身体会的经验,也有很多见闻的共鸣。今天偷闲,记录一笔。
很多人会认为,企业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组织,在那里工作,自己的生活便可得到保障。但是,柳正井先生并不这样认为。
企业,按其本质来说,并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企业具有非常大的流动性,而且其永久存续的可能性也非常低。也许,一开始时因为有了一个很好的商业机会,于是聚集起人、财、物等生产要素,以“企业组织”这样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形态开始经济活动。但是,我们要知道,经济环境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企业会随时面临赚不到钱或者商业机会不复存在的困境。如果遇到这样的困境,企业就有可能消亡,或者不得不转为其它的形态谋求生存。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企业”只是一个生命体,它有它的生命期限,如果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他就会随时解散和消失。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甚至获得了“世界经济大国”的美誉。这一美誉使得一些人骄傲自满,飘飘然。
日本还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神话般的理论:“只要企业存在,员工们以企业为中心努力工作,企业就会持续发展。”对于这个理论,无论企业经营者还是一般员工,当时都深信不疑。这种神话般的理论一直流传下来,直到今天才发现是一个谬论。事实证明,一切依赖于企业的时代已经结束,这种“企业不死”的神话般理论也已经土崩瓦解。
这并不是说,由于时代的变迁,企业的本质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企业本身是有生命期限的。如果企业不进行创新,不催生新事物的话,生命期限就会结束,企业也就会自行消失。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不管环境怎么变,企业的本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当然,企业如果能够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话,企业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是随着管理组织的逐渐庞大,决策的速度和效率也会变得迟缓。所以,作为企业来说,“事业=生意”是其基本的发展规律;但是,不能只停留在“安定”与“形式”上,应该走一条与之相反的路。[企业组织是一个有机体,有它诞生和成长的机遇和环境,也就有残酷和消亡的可能。组织成员要有“主人翁”的思想,但是也要有保持自己综合竞争力,能力积累的储备。]
在日本,属于“二战”后出生的第一代人,这些人被称为“团块世代”,他们大多数人在大企业里工作。就是这一代人,当他们刚刚踏入40岁的门槛时,就遇上了泡沫经济的崩溃。特别遗憾的是,就在他们积极充当企业裁员和经营重建的摇旗手是,自己也不知不觉就被列入了裁员的名单。就这样,这些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公司的企业战士们,人生的信念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想到我刚刚毕业时的“40,50人员”,原来这样的问题其实不分国别。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世代的发展,不至于被淘汰]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迷之中。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已经工作了30多年,那么,他的30多年可以用“20年的大成功+10多年的大失败”来划分。柳正井先生一开始也没有清晰地意识到大成功之后会有大失败。但是,后来知道了,原来这个失败的因子早已经潜伏在成功之中。也就是说,成功之中蕴藏着失败的胚芽,而这个失败的胚芽在成功期间悄悄地抽芽长大,从而酿成了现在这样的恶果。[知道失败,看淡失败,看定失败,这应该是大成功者的成熟智慧。从某一贯的思维和习惯来说,“危机感”相似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