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协议栈概述及各层包头分析

一、摘要

  对之前几篇博文涉及到的网络通信协议进行分析,概述出TCP/IP的协议栈模型,最后根据实例对各层包头进行分析。

 

二、标准TCP/IP协议栈模型

  标准TCP/IP协议是用于计算机通信的一组协议,通常被称为TCP/IP协议栈,以它为基础组建的互联网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正因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TCP/IP成为了事实上的网络标准。

1、OSI模型和TCP/IP协议模型

  图1是OSI模型和TCP/IP协议模型的对比。

图1 OSI模型和TCP/IP协议模型

2、TCP/IP协议模型分层

(1)网络接口层

  TCP/IP协议模型的基层,负责数据帧的发送和接收。对应OSI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是TCP/IP的最底层,不过通常在描述TCP/IP模型时还是会划分具体为物理层(PHY)和数据链路层(MAC)。

(2)网络层

  通过互联协议将数据包封装成互联网数据包,并运行必要的路由算法。这里有4种互联协议。

  (a)网际协议IP:负责在主机和网络之间的路径寻址和数据包路由。

  (b)地址解析协议ARP:获得同一物理网络中的主机硬件地址。

  (c)网际控制消息协议ICMP:发送消息,并报告有关数据包的传送错误。

  (d)互联组管理协议IGMP:用来实现本地多路广播路由器报告。

(3)传输层

  传输协议在主机之间提供通信会话。传输协议的选择根据数据传输方式而定。主要有以下2种传输协议:

  (a)传输控制协议TCP:为应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通信连接,适用于要求得到响应的应用程序。

  (b)用户数据包协议UDP:提供无连接通信,且不对传输包进行可靠性确认。

(4)应用层

  应用程序通过这一层访问网络,主要包括常见的FTP、HTTP、DNS和TELNET协议。

3、TCP/IP协议模型对数据的封装

图2 各层数据包之间的相关性

  在TCP/IP协议模型的4层协议中,各层数据包封装情况如图2所示。在发送数据时,将数据从最上层到最下层一次打包(加上包头和部分尾部信息);在接收数据时,则将从数据从最下层到最上层依次拆包(去掉包头和部分尾部信息)。这些打包和拆包操作就是由TCP/IP协议栈实现的。下面根据实例对上述包头进行详细分析。

 

三、TCP/IP协议栈中各层包头的分析

1、获取数据包  

  (a) 以“DIY_DE2之DM9000A网卡调试系列例程(二)——DM9000A测试、自收发、实现UDP”为实例

  获取数据包的方式有两种:通过wireshark抓包工具抓取数据包和通过NIOS II端中断的方式获取PC端发送的数据包,获取的数据包分别如下:

通过wireshark获得:

e0 cb 4e b7 9e d1 01 60

6e 11 02 0f 08 00 45 00

05 d8 00 00 00 00 80 11

b1 97 c0 a8 00 2c c0 a8

02 01 04 00 04 00 05 c4

00 00

  这42个字节即是该例程的数据发送到PC端的包头,42个字节之后就是有效数据,最后的4个字节则为校验位。通过上述例程语句也能很清楚的分析各个数据的含义。

通过NIOS II端获得:

ff   ff   ff  ff   ff   ff  e0 cb 

4e b7 9e d1 08 00 45 00 

00 1e 3c ac 00 00 80 11 

3b 7a c0 a8 02 01 ff   ff  

ff  ff  04  00 04 00 00 0a

04 31

  同上。

  由于该例程主要是实现UDP,所以TCP包头不够明了,为了全面的分析各个包头,将使用下面的例程。

  (b) 以“DIY_DE2之DM9000A网卡调试系列例程(四)——基于NicheStack协议栈的TCP/IP实现”为实例

  通过wireshark获取的数据包如下:

00 07 ed ff 06 00 00 0f

ea fd 9f 96 08 00 45 00

00 29 38 13 40 00 40 06 

7d 60 c0 a8 02 0a c0 a8

02 01 18 98 00 17 37 8d

49 3b 00 46 74 e0 50 18

fe d9 ea f7 00 00 32

  下面将对其做具体分析。

2、MAC包头

  MAC包头占有14字节,即:

  00 07 ed ff 06 00 00 0f ea fd 9f 96 08 00

  很容易看出来 00 07 ed ff 06 00 和 00 0f ea fd 9f 96 分别是DIY_DE2和PC的MAC地址,后面的 08 00,不知道是什么。

3、IP包头

  IP包头占有20个字节,即:

  45 00 00 29 38 13 40 00 40 06 7d 60 c0 a8 02 0a c0 a8 02 01

  (1) “45”,其中“4”是IP协议的版本(Version),说明是IP4。“5”是IHL位,表示IP头部的长度,是一个4bit字段,最大就是1111了,值为12,IP头部的最大长度就是60字节。而这里为“5”,说明是20字节,这是标准的IP头部长度,头部报文中没有发送可选部分数据。 

  (2) “00”,服务类型(Type of Service)。这个8bit字段由3bit的优先权子字段(现在已经被忽略),4 bit的TOS子字段以及1 bit的未用字段(现在为0)构成.4 bit的TOS子字段包含:最小延时、最大吞吐量、最高可靠性以及最小费用构成,这四个1bit位最多只能有一个为1,本例中都为0,表示是一般服务。 

  (3) “00 29”,IP数据报文总长,包含头部以及数据,这里表示41字节。这41字节由20字节的IP头部以及21字节的TCP头构成(最后的一个字节为数据)。因此目前最大的IP数据包长度是65535字节。 

  (4) “38 13”,两个字节的标志位,这个是让目的主机来判断新来的分段属于哪个分组。 

  (5) “40”,转换为二进制就是“0100 0000”,其中第一位是IP协议目前没有用上的,为0。接着的是两个标志DF和MF。DF为1表示不要分段,MF为1表示还有进一步的分段(本例为0)。然后的“0 0000”是分段便移(Fragment Offset)。 

  (6) “00”,待定。

  (7) “40”这个字节就是TTL(Time To Live)了,表示一个IP数据流的生命周期,用Ping显示的结果,能得到TTL的值,很多文章就说通过TTL位来判别主机类型。因为一般主机都有默认的TTL值,不同系统的默认值不一样。比如WINDOWS为128。不过,一般Ping得到的都不是默认值,这是因为每次IP数据包经过一个路由器的时候TTL就减一,当减到0时,这个数据包就消亡了。这也时Tracert的原理。本例中为“40”,转换为十进制就是64了,我用的WinXP。 

  (8) “06”,这个字节表示传输层的协议类型(Protocol)。在RFC790中有定义,6表示传输层是TCP协议。 

  (9) “7d 60”这个16bit是头校验和(Header Checksum)。 

  (10) “c0 a8 02 0a”,这个是源地址,也就是PC的IP地址,转换为十进制的IP地址就是:192.168.2.10。

  (11) “c0 a8 02 01”,这个是目标地址,也就是DIY_DE2的地址,转换为十进制的IP地址就是:192.168.2.1。

4、TCP包头

  TCP包头占有20个字节,即:

  18 98 00 17 37 8d 49 3b 00 46 74 e0 50 18 fe d9 ea f7 00 00

  (1) “18 98”,表示本地端口号,转换为十进制就是3368。

  (2) “00 15”,表示目标端口号,转换为十进制就是23,因为我是连接TELNET站点,所以,这个就是23。

  (3) “37 8d 49 3b”,是顺序号(Sequence Number),简写为SEQ。

  (4) “00 46 74 e0”,是确认号(Acknowledgment Number),简写为ACKNUM。

  (5) “50 18”,转换为二进制,“0101 0000 0001 1000”。这两个字节,总共16bit,有好多东西。第一个4bit“0101”,是TCP头长,十进制为5,表示20个字节。接着的6bit现在TCP协议没有用上,都为0。最后的6bit“01 1000”是六个重要的标志。这是两个计算机数据交流的信息标志。接收和发送断根据这些标志来确定信息流的种类。下面是一些介绍: 

  URG:(Urgent Pointer field significant)紧急指针。用到的时候值为1,用来处理避免TCP数据流中断。

  ACK:(Acknowledgment fieldsignificant)置1时表示确认号(AcknowledgmentNumber)为合法,为0的时候表示数据段不包含确认信息,确认号被忽略。

  PSH:(Push Function),PUSH标志的数据,置1时请求的数据段在接收方得到后就可直接送到应用程序,而不必等到缓冲区满时才传送。

  RST:(Reset the connection)用于复位因某种原因引起出现的错误连接,也用来拒绝非法数据和请求。如果接收到RST位时候,通常发生了某些错误。 

  SYN:(Synchronize sequence numbers)用来建立连接,在连接请求中,SYN=1,ACK=0,连接响应时,SYN=1,ACK=1。即,SYN和ACK来区分Connection Request和Connection Accepted。 

  FIN:(No more data from sender)用来释放连接,表明发送方已经没有数据发送了。 

  这6个标志位,对号入座。本例中SYN=0,ACK=1,当然就是表示连接请求了。在分析TCP包头时候,要注意这两位的变换。 

  (6) “fe d9”,窗口值,用来控制实现流量控制。

  (7) “ea f7”,检验和,TCP的检验和是强制的。

  (8) “00 00”,紧急指针。

[转载:http://www.cnblogs.com/sunev/archive/2012/06/23/2559389.html]

posted @ 2015-05-27 16:57  Velx  阅读(147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