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26):投降

  信中全面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占有益州三分之二土地的刘备,粮食供应充足,得到方方面面吏民的拥护,且有孙权派兵作为后援,而刘璋方面则屡吃败仗,士无 斗志,“坚城皆下,诸军并破”,且供给匮乏,民不堪命。官僚们则是没有远见,各谋私利的阿谀奉承之徒。非常明显,刘璋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众叛亲离的地步, 坚持顽抗绝不会有好下场,只有开城归顺才是“保尊门”无恙的唯一出路。
  这封软硬兼施的信,恫吓与规劝并举,诈惑与欺负欺哄齐下,在外部军事压力的配合下,刘璋不能不好好思量一下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了。
  事实上,按照刘璋当时的实力,还没到不堪一击的地步。而且,他的手下还是主战派居多,他的侄子刘湘就是一个代表。当时的著名评论家,蜀郡太守许靖主张投降,还准备FQ逃跑,虽然没有跑得了,但还是激起了众怒。
  事实上,这也怪不得许靖。那是个战乱时期,人人自危,况且许靖一生颠簸。难民被屠杀驱赶多了,逃跑已经成为习惯。
  当年孙策平定江东时,逃难在那里的许靖就率众逃跑,很多人还不理解,认为许靖太自己吓唬自己了,孙策不一定会搞屠杀的,就是屠杀也不可能杀许靖这样的贤士的。
  可是,大难临头,这是不能用正常状况来衡量一个人的心智的。孰不知,惊弓之鸟,漏网之鱼,早吓破胆了,哪里敢奢望军阀们的仁慈。
  刘湘拔剑欲斩许靖。刘璋慌忙止住:“甫台且住!许大人他也是为一城百姓,你不得无礼!”
  看来,刘璋这个人还是挺宽厚的,但这种宽厚用来带兵打仗,用到政治战场上,就是愚蠢了。正所谓慈不带兵,义不行商。
  刘湘弃剑跪地,哭着说:“主公!主公为百姓,可谓殚精竭虑,今日刘备以诡诈占我江山,某等皆愿死战,杀退刘备,以保主公和百姓!”吴班、黄权等人皆道:“愿死保主公!”
  刘璋感激流涕道:“诸公心意,某领受了,只是我父子在益州二十余年,无恩德加以百姓。后又失于不明,拒听忠言劝谏,致使虎狼入门,征战多时,百姓军士死者无数,尸骨膏沃野草,此皆是刘璋之罪也!今若还要拒战,再教百姓军民受累,某心何忍!”言罢,放声大哭,左右皆泪下。
  刘璋此时的爱民如子再次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父子俩在这里呆了二十多年了,也没为老百姓干点好事,现在要是接着和刘备打仗,不是还要牵连那些无辜百姓吗?我于心不忍啊!
  吴班道:“现成都城中,尚有兵马三万,粮草钱帛,足够两年有余。官吏百姓皆愿为主公死战。主公不可自弃。先整顿军马,坚守城池,刘备远来,恐曹操、孙权攻其后方,必难持久!”----怕什么啊,我们还有殷实的家底啊,跟刘备打啊,怕什么?

  刘备进军包围成都,只有几十天,城中尚有精兵三万,谷币还可以支持一年,吏民均愿意死战的情况下,刘璋却开城投降了,这不能不说刘璋是考虑了法正的劝降信作出的选择。
  刘璋出城投降那天,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成都的街道两旁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他们只想再看刘璋一眼,看一眼少一眼了啊。
  对于来百姓来说,他们对刘璋的感情很复杂。虽然这几年兵荒马乱的,但刘璋并没有让他们受太多的苦,遭太多的罪。尤其是听到刘璋把投降的原因归结为“不想让大家跟着他再受战乱之苦”时,百姓们突然觉得,这个人或许不是个好君主,但还是个好人。
  夜幕开始降下来。刘璋乘坐的马车缓缓地开来了。马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白花,庄严,肃穆。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马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静静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尽管城头还挂着刘氏的大旗,但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刘”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刘”了!
  刘璋默然的看着这个熟悉的环境,往事一幕幕的在脑海中回放起来:他想起了父亲刘焉在这里坐镇指挥,平定豪强的情景;他想起了三个哥哥小时和自己玩耍的情 景;他想起了自己偷窥到父亲张鲁母亲媾和的情景;也想起了一位大臣当初为了阻止自己迎接刘备入川宁肯在城门上吊的情景;他还想起了张肃张松这兄弟俩;想起 了欢迎刘备入川时,这个人面兽心的人还和自己喝了交杯酒......
  往事不堪回首啊。这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腔春水向东流。
posted @ 2014-03-26 10:43  蚂蚁拉车  阅读(28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