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17):玄德

  马伏波说的好:“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臣亦择君也。”从此来看,三国时期的职场就已经是双向选择的时代。三贱客骑马找马,伺机跳槽,也就不足为奇了。
  张松回到刘璋那里就把曹操大骂了一通,同时,又把刘备夸成了一朵鲜花,仿佛刘皇叔就是当代的活雷锋。
  刘璋这厮就是一个人家把他卖了还帮着数钱的吃货,他也不想想,他一共派人三次出使曹操,为什么前两次人家都好吃好喝好招待,单就这回把张松给打回来了?
而且,老张家的兄弟俩都去找过曹操,为什么反差就这么大呢?按理说刘璋也该把张家老大张肃招来问问啊,怎么就那么相信张老二呢?
  反正,当时刘璋就听了张松的一面之词。换句话说,就是只听取了客观原因,没寻找主观原因。 巴蜀之地人杰地灵,可惜都遇上了一个不争气的刘璋。不亡国都不足以平民愤。
  刘璋又问张松:曹操不行,那咱还得再找一个人当盟友啊。你说找谁呢?
  张松一看时机已到,马上上来奏本:好啊,赶快去请刘备吧,他可是您的同族兄弟啊
  刘璋又问张松:你说,让谁去荆州找刘备呢?
  这正中张松下怀,他赶快把自己的死党举荐了出来:法正啊,他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这显然是早有预谋的。为了把戏演得更逼真一些,法正还推辞了一下:我才不去呢,好事你们想不到我,这跑腿求人搬救兵的苦差事想到我了?
  刘璋又被蒙骗了,于是好言安抚,法正最终是“不得已而往”。
  卖主求荣也好,弃暗投名也罢,总之,这一趟出使,让此前一直在蜀中郁郁不得志的法正找到了翻盘的机会。这一次,他开始了人生中的重大反击,迎来了在政治和军事生涯的巅峰期。
  从投奔西川,到出使刘备,法正在刘焉刘璋手下呆了近12年时间,不难想象,这12年对于法正这个心比天高的人来说,是憋屈的12年,是窝囊的12年,是度日如年的12年。
  但是,一见到刘备,法正的待遇就完全不一样了,前后对比一下,真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
  事实上,除了刘备求贤若渴,迫切需要法正的帮助外,他们本身就有很深的渊源。坐下来一唠嗑,就更有共同语言了!
  到底有啥渊源啊?这还得从刘备的老师卢植说起。
  刘备自幼丧父,16岁就投到老师卢植门下学习。卢植是什么人呢?“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少与郑玄师从马融,通古今学,为当时大儒。著《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用曹操的话说,就是“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卢植是东汉末年大臣,今河北省涿县人。博学多才,是当时知名大儒。卢植任尚书时,董卓专权,欲废灵帝。大臣都不敢言,唯独卢植持不同意见。
  董卓大怒,要杀卢植。左右赶忙相劝,才免除卢植一死。做官不成,卢植被贬为平民百姓。他离开朝廷,到军都山设榻讲学去了。 军都山就是现在的八达岭山,卢植的讲学之地就在八达岭附近。
  前面已经交代过,法正出生那一年,刘备就投奔到卢植门下好好学习了。
  那么,卢植的老师又是谁呢?马融,也是一个大学问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尤长于古文经学。
  他一生注书甚多,注有《孝经》、《论语》、《诗》、《周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书,皆已散佚,清人编的《玉函山房丛书》、《汉学堂丛书》都有辑录。另有赋颂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
  马融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而最有学问的学生就是卢植。
  马融和法正的爷爷法真是老乡,当时都是扶风茂陵(今陕西宝鸡)的大名人。卢植到老师家里学习的时候,就认识了法真。卢植和法真的儿子,也就是法正的父亲法衍,两人私交不错,据说法衍后来到董卓那里当官还是卢植举荐的。
  大家都知道,法真的号是玄德,刘备的字也是玄德。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吗?
  那么,“玄德”二字到底如何解释呢?
  顾名思义,玄德自然是“玄妙的道德”喽。但古代的字词之中,多义词甚多,因此解释古人的命名,必须从多项词义中细心选择,才能做到准确。

posted @ 2014-03-24 17:25  蚂蚁拉车  阅读(25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