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10):袍哥

  虽然张仲景医术高超,但也不可能医治百病。
  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爆发了5次,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一些庸医便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诊脉,发起了国难财。
  这一年,自立山头的刘备和袁述兵戎相见,争夺起了徐州。手下只有关张兄弟的刘备哪里是人家的对手,战败之后,只好投降于吕布。
  就这样打来打去,刘备又投降了曹操,曹操给了他一个豫州牧的职位。
  这一年,法正20岁了。他的老家也闹起了饥荒,不要说生活,就是吃饭都成了问题。
  此时的法家已经走向落魄,只能另谋生计。法正和孟达一商量,他们决定前往西蜀,投奔刘焉父子,投入到火热的开发大西部的行动之中。
  在中国西南腹地崇山峻岭的怀抱中,隐藏着一个四川盆地。那里繁花似锦,青山绿水,水旱从人,号称天府,在地理位置上恰好扮演着中国后花园的角色。
  几千年来,天下饥荒四起,饿殍千里,四川却是旱涝保收,衣食自足。于是络绎不绝的异乡人到四川就食,“后花园”开关延客,尽其所能款待着四面八方的人们。
  四川深藏在大陆的内陆,北有秦岭,东有大巴山,西有青藏高原,南有云贵高原,四面关山阻隔,中部是平原、坝子、丘陵、河谷,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 富。往西、往南是一望无际的大山,向北是光秃秃的黄土高坡和连绵不绝的戈壁、沙漠,东部虽然是鱼米之乡,但战争不断,灾害频仍。
  只有四川,既没有满天黄沙,也很少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有的是满眼的苍翠欲滴,富饶繁华。由于四面高山似天然围墙,形成天然的屏障,四川与外界既隔绝又有孔道往来,确实是造物主恩赐的一个后花园。
  但对于初来乍到的法正来说,这一切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入蜀之后,由于法正年纪还小,谁也没把他当回事。毕竟这是乱世,法家虽然是名门望族,但那都是老黄历了。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你现在有什么呢?
  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就是你有学历吗?本科?会外语吗?几门?当过CEO还是学过MBA?最不济的,有没有工作经验啊?
  法正一下子傻脸了。这方面他当然该向善于钻营的孟家人学学。因为孟达的老爹有着买官当的历史经验,他们和刘焉的关系也比法正好很多。
  得益于此,孟达在四川受到的待遇自然在法正之上。
  你想想,法正的心里能好受吗?自然是打翻了的五味瓶,啥滋味都有。
  法正之所以遭到冷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来的太不是时候。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法正就属于来的不巧的。
  这还得从刘璋的父亲刘焉建立政权之初说起。
  东汉时期的地方政权是由当地大姓和冠族控制的。因为大姓和冠族是控制地方的力量,他们是汉末割据政权的阶级基础。
  刘焉踏足官场的时代,已经是乱世。当时很多官吏都借着到外地上任的机会纠合兵马,作为日后割据争雄的本钱。
  刘焉入蜀前当过冀州刺史,南阳太守,这些经历都不长久,令他丧失了这个壮大势力的机会。
  刘焉在赴川当益州牧之前,还被召回中央任职,这样的调遣既令他无法在地方培植个人势力,就算以往任地方官时聚集的力量,也随著他担任中央官而销亡殆尽。
所以,当刘焉入蜀时,只有少量的卫从和官属伴随。
  刘焉与刘备虽同是汉朝宗室,但彼此的社会阶级却迥然有别:刘焉与当时的儒家豪族是一个阶级,从小就当官,刘备则从小与母贩履织席;刘焉热爱学习,刘备则不喜欢读书。
  这种不同,也说明刘备不能是宗室而只能是寒族中的人物。
  大家都知道,四川这地方盛产袍哥文化,一个外来人想要站稳脚跟,谈何容易?
  啥子叫袍哥文化?四川以及周边地区在很久以前就诞生了一种亦官亦民的文化,即人人皆称兄道弟,不讲级别上下、不讲地位高低,只讲义气二字的袍哥文化。
长期以来,在“袍哥文化”的熏陶下,讲义气成了四川人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成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标准。
  说的更通俗一点,就是你要在当地立足,就要认一个老大。
  你不袍哥,就可能没法子当地方官,没法子带兵打战。
  在民间,不袍哥的人一定是家事不清白,能力有问题。连谋生都很艰难,就更别说立足本土了。
posted @ 2014-03-20 21:23  蚂蚁拉车  阅读(25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