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C 2544 性能测试

什么是RFC 2544?
网络设备性能测试的一组指标,包括吞吐率、时延、丢包率、背靠背。

* * *
 吞吐率(Throughput)
. 定义:被测设备在不丢包的情况下,所能转发的最大数据流量。通常使用每秒钟通过的最大的数据包数或者字节数来衡量。
· 作用:反映被测试设备所能够处理(不丢失数据包) 的最大的数据流量。

ps:使用仪表(IXIA 等)测试时可以使用内置的测试模板,再没有仪表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折半打流观察丢包的方法。
##### 仪表测试模板有几个关键参数需要注意:
1. 打流时长,当中间设备带宽较小时建议测试样本增加时长。
2. 精度:精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折半的次数过多,增加测试时间;过低测出的值与理论值偏差过大。
3. 时延抖动:吞吐率和时延是同时测试的,注意关注抖动。
时延(Latency)
· 定义:发送一定数量的数据包,记录中间数据包发出的时间T1,以及经由测试设备转发后到达接收端口的时间T2,然后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
对于存储/位转发设备: Latency = T2 - T1
T2:输出帧的第一位到达输出端口的时间;
T1:输入帧的最后一位到达输入端口的时间。
· 作用:反映被测设备处理数据包的速度。

##### 分析注意点:
1、时延分为平均时延和时延抖动。
平均时延:就是一组数据传输后每个帧传输所需时间的平均值。
时延抖动:网络上连续传输的数据包即便使用相同的路径,也会有不同的延时,每个数据包之间的这种延时不一致称为抖动。在即时通信场景抖动是非常重要的。抖动引起的丢包和网络拥塞会影响语音视频质量。
2、时延测试建议打小包长。
3、建议每秒发包数少,必须小于设备处理能力。如果包长和发包数较大导致丢包或者拥塞就无法测试出真实的时延。

注意:对于存储转发设备来说,当输入帧的最后一位到达输入端口时,开始计时。当输出帧的 第一位到达输出端口上可见时,计时结束。延迟越大说明交换机处理帧的速度越慢。


丢包率(Lost Rate)
· 定义:在一定的负载下,由于缺乏资源而未能被转发的包占应该转发的包数的百分比。
· 作用:反映被测设备承受特定负载的能力。


 背靠背(Back-to-Back)
· 定义:以所能够产生的最大的速率,发送一定长度的数据包,并不断改变一次发送的数据包数目,直到被测设备能够完全转发所有发送的数据包,这个包数就是此设备的背对背值。
· 作用:反映被测设备处理突发数据的能力(数据缓存能力)。

注意:背靠背测试,指的是固定长度的数据帧以合法的最小帧间隔在传输媒介上突发一段较短的时间(以太网标准规定最小帧间隔为96bits),即背靠背指标是指在不丢帧的情况能转发的最多帧数(这些帧以线速转发),用以考察设置对数据帧的缓存能力。

***
推荐计算公式:
实际吞吐率 = 每秒收包数(帧每秒)* 实际传输包长(帧长-以太头-CRC)\*8
设备恢复业务时间=丢包数 / 发包速率 (正常业务不能有丢包)丢包率 = (总发送帧个数 - 总接收帧个数) / 每秒总发送帧个数

 

posted @ 2019-06-18 19:56  Peter·X  阅读(181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