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学习笔记】【数学】解析几何之圆锥曲线解答题解题套路技巧方法

【数学】解析几何之圆锥曲线解答题解题套路技巧方法

轨迹方程

问题特征

已知某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求该动点的轨迹方程(该动点形成的图形的方程)。即:未知轨迹图形

求解方法

定义法

  1. 适用范围:可以直接看出/猜测出动点满足的轨迹图形,即题目给定的条件符合某种圆锥曲线的定义。例如题目中有明显的条件可以猜测动点对应的轨迹方程是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2. 步骤:
    • 根据题目条件猜测是哪种圆锥曲线,并根据条件验证猜测的正确,或根据该种圆锥曲线的特点反推出题目条件是否满足该圆锥曲线;
    • 根据定义求出圆锥曲线的方程;
    • 排除掉不符合要求的点的集合:可以根据题目条件排除(双曲线的一支),或某些特殊点(圆锥曲线顶点、与两坐标轴交点)。

代数法

  1. 适用范围:题目给定的条件与某种曲线无关。

  2. 步骤:

    求动点 \(P\) 的轨迹方程:

    • 设点 \(P\) 的坐标为 \(P(x,y)\)
    • 对题目条件进行「几何条件代数化」,将几何条件翻译成对应的代数式,化简整理得到关于 \(x,y\) 的方程。
    • 排除掉不符合要求的点的集合:可以根据题目条件排除(双曲线的一支),或某些特殊点(圆锥曲线顶点、与两坐标轴交点)。

    其中在第二步「几何条件代数化」时,有三种解题方法。

    【直译法】即,题目中已知的几何条件可以直接翻译成代数式,例如:告诉某两个直线的斜率之积为 \(-\dfrac{1}{2}\),可以直接翻译为 \(k_1 \cdot k_2 =-\dfrac{1}{2}\)。一些小 trick:遇到圆中弦长考虑作弦心距利用垂径定理。

    【相关点法】一般运用于「多动点问题」,此时应该把所有的动点都设出来,要求的动点设为 \((x,y)\),其它动点可能可以用已知条件和已设出动点的坐标表示,也有可能需要重新设变量表示。特点是字母较多,可能需要更多的消元。

    【消参法】题目中有参数应该要最后消掉参数,同时求轨迹方程时还要考虑参数的范围,需要根据参数的范围求出轨迹方程中自变量的范围。

双动点问题(韦达定理)

  1. 问题特征:直线和圆锥曲线有两个交点,且这两个交点均为动点。

  2. 基本方法:

    • 设出直线方程;
    • 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 根据 \(\Delta >0\) 利用韦达定理列式;
    • 将几何条件翻译为代数式,结合韦达定理,解决问题。
  3. 设直线方程的要点:

    • 已知直线斜率为 \(k\),设 \(y=kx+b\)
    • 已知直线过 \(y\) 轴上一点 \((0,b)\),设 \(y=kx+b\),需要讨论斜率不存在(竖直直线)的情况;
    • 已知直线过 \(x\) 轴上一点 \((t,0)\),设 \(x=my+t\),需要讨论斜率 \(=0\)(水平直线)的情况;
    • 已知直线过非坐标轴上一点 \((x_0,y_0)\),设 \(y-y_0=k(x-x_0)\),需要讨论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4. 得到一元二次方程后有关 \(\Delta >0\) 要点:

    • 如果从几何上能直接判断直线与圆锥曲线必有两个交点,可以不写;

    • \(\Delta >0\) 作用:

      【求值】验证是否满足 \(\Delta >0\),不满足要舍去;

      【求范围】\(\Delta>0\) 是答案的一部分,一个限制条件;

      【其它】保证不扣分。

  5. 其它解题要点:

    • 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有分母的方程可以直接去掉简化运算;
    • 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已知的「等腰三角形」可以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进行转化。例如:若已知 \(|PM|=|PN|\),则可以作 \(PH \perp MN\),然后利用 \(k_{PH}\cdot k_{MN}=-1\) 或其它几何条件求解;
    • 若已知两条直线 \(l_1\)\(l_2\) 关于一条水平直线对称,则有 \(k_{l_1}+k_{l_2}=0\)
    • 将几何条件翻译成代数式后,对代数式的计算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消掉其中的 \(x\)\(y\),保留需要的 \(y\)\(x\),计算时应该先合并同类项后再代入韦达定理算出来的结果。
    • 上一步消去参数时,除了可以选用「直线方程」,例如将 \(y\)\(kx+b\) 替换,在抛物线中也可以选用「抛物线方程」。
    • 计算过程中遇到需要去分母的问题,要注意分母不能等于 \(0\)
    • 若翻译后得到的代数式是非对称方程,可以通过解方程组的方法消元,消掉 \(x\) 求得 \(k\)

常见几何条件的转化方式

位置关系

  1. 三点共线:例如,题目告诉 \(A,P,Q\) 三点共线。一般情况下有以下三种转化方式:

    未知直线 \(PQ\) 方程时:

    • \(k_{AP} = k_{AQ}\),需要讨论斜率不存在,尽量可以选择不适用。
    • \(\overrightarrow{AP}\parallel \overrightarrow{AQ}\)

    已知直线 \(PQ\) 方程时:

    • \(A\in l_{PQ}\),即点 \(A\) 的坐标满足直线 \(PQ\) 的方程。
  2. 垂直关系:例如,在下图中,椭圆 \(C:\dfrac{x^2}{4}+\dfrac{y^2}{3} = 1\)\(l_{AB}:y=kx-1\)\(A(x_1,y_1),B(x_2,y_2)\),已知 \(OA\perp OB\)(或点 \(O\) 在以 \(AB\) 为直径的圆上)。

    则有两种转化方式:

    • \(k_{OA} \cdot k_{OB}=-1\)
    • \(\overrightarrow{OA}\cdot \overrightarrow{OB}=0\)

角关系

  1. 锐角:例如已知 \(\angle AOB\) 为锐角(或点 \(O\) 在以 \(AB\) 为直径的圆外),可以翻译为:\(\overrightarrow{OA}\cdot \overrightarrow{OB} >0\),且 \(O,A,B\) 不共线;

  2. 钝角:例如已知 \(\angle AOB\) 为钝角(或点 \(O\) 在以 \(AB\) 为直径的圆内),可以翻译为:\(\overrightarrow{OA}\cdot \overrightarrow{OB} <0\),且 \(O,A,B\) 不共线;

  3. 其它情况:利用倾斜角转化为斜率。具体而言:

    • 等角:当两个角相等,有一条公共边且这条边在 \(x\) 轴或 \(y\) 轴上时,两个角对应的另外两条边所在直线 \(l_1\)\(l_2\) 满足 \(k_{l_1}+k_{l_2}=0\)

    • 其它角:例如,在下图中,直线 \(l_1\) 的斜率为 \(k_1\),直线 \(l_2\) 的斜率为 \(k_2\),则:

      \[\tan \gamma = \tan (\beta - \alpha) = \dfrac{\tan \beta - \tan \alpha}{1 + \tan \beta \tan \alpha} = \dfrac{k_2 - k_1}{1 + k_1k_2} \]

等腰三角形

例:如图,已知椭圆 \(C:\dfrac{x^2}{4} + \dfrac{y^2}{3} = 1,l_{AB}:y=kx-1,A(x_1,y_1),B(x_2,y_2)\),设点 \(P(4,1)\),且 \(|PA|=|PB|\)

转化方式:取 \(AB\) 中点 \(M\),则 \(PM \perp AB\),即 \(k_{PM}\cdot k_{AB} = -1\)

求解 \(k_{PM}\) 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根据问题满足「双动点问题」的特征,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求出 \(x_1 +x_2\)\(x_1\cdot x_2\),然后根据 \(M\)\(AB\) 中点写出 \(M\) 坐标与 \(AB\) 坐标的等量关系并代入韦达定理表示,然后利用斜率公式求解。

平行四边形

例:如图,已知椭圆 \(C:\dfrac{x^2}{4}+\dfrac{y^2}{3}=1,l_{AB}:y=kx-1,A(x_1,y_1),B(x_2,y_2)\),在椭圆上存在点 \(M\),使得四边形 \(OAMB\) 是四边形。

有两种常见的转化方式:

  • \(\overrightarrow{OB} = \overrightarrow{AM}\)
  • \(\overrightarrow{OA} + \overrightarrow{OB} = \overrightarrow{OM}\),且 \(O,A,B\) 不共线。

说明:对于菱形/矩形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邻边相等」和「平行四边形+邻边垂直」来处理。

对称关系

例:如图,已知椭圆 \(C:\dfrac{x^2}{4} + \dfrac{y^2}{3} = 1\),椭圆上两点 \(A,B\) 关于直线 \(l:y=2x+6\) 对称,其中 \(A(x_1,y_1),B(x_2,y_2)\)

有两种常见的转化方式:

  • \(AB \perp l\)\(k_{AB}\cdot k_l=-1\),可以求出 \(k_{AB}\),从而设出 \(AB\) 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利用韦达定理。
  • \(AB\) 中点 \(M\) 在直线 \(l\) 上:在上一条的基础上,用 \(A,B\) 坐标和 \(l_{AB}\) 的方程表示出 \(M\) 的坐标并带入到直线 \(l\) 的方程,得到关于 \(b\) 的方程。

弦长公式

例:如图,\(A(x_1,y_1),B(x_2,y_2)\)\(k\)\(l_{AB}\) 的斜率,\(|AB|=5\)

转化方式:弦长公式,设横截式中 \(m=\dfrac{1}{k}\),则:

\[|AB|=\sqrt{1+k^2}|x_1-x_2|=\sqrt{1+\dfrac{1}{k^2}}|y_1-y_2|=\sqrt{1+m^2}|y_1-y_2| \]

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适用于斜截式,第二种情况适用于横截式。

其中,联立圆锥曲线方程与直线方程得到一元二次方程后,若方程未知数为 \(x\),有 \(|x_1-x_2|=\dfrac{\sqrt{\Delta}}{|a|}\),若方程未知数为 \(y\),亦有:\(|y_1-y_2|=\dfrac{\sqrt{\Delta}}{|a|}\)

说明:对于相互垂直共端点的两条弦长所在直线,将其中一个利用弦长公式表达的弦长中的 \(k\) 全部替换为 \(\dfrac{1}{k}\),就可以得到第二个弦长表达式。

更一般地,对于直线方程 \(l_1:y=k(x+b)\)\(l_2:y=(k+t)(x+b)\),将直线 \(l_1\) 截椭圆得到的弦长利用弦长公式表示后,将其中的 \(k\) 换成 \(k+2\) 就是 \(l_2\) 截得的弦长表达式。

注意:当两点之间的斜率已知时,也可以用弦长公式求两点间距离。

面积关系

  1. 已知具体的面积:例:如图,已知椭圆 \(C:\dfrac{x^2}{4} + \dfrac{y^2}{3}=1\)\(l_{AB} : y=kx-1,A(x_1,y_1),B(x_2,y_2)\),已知 \(S_{\triangle OAB}=4\)

    转化方式:过点 \(O\)\(AB\) 的垂线,即为 \(\triangle OAB\)\(AB\) 上的高 \(h\),则 \(|AB|=\sqrt{1+k^2}|x_1-x_2|,h=d_{0\to AB} = \dfrac{|-1|}{\sqrt{1+k^2}},S_{\triangle OAB}=\dfrac{1}{2}\cdot AB\cdot h=\dfrac{1}{2}|x_1-x_2|\)

    说明:若题目给定四边形的面积,可以将四边形切割成三角形进行转化。

  2. 面积之比:例:同上图,已知椭圆 \(C:\dfrac{x^2}{4} + \dfrac{y^2}{3}=1\)\(l_{AB} : y=kx-1,A(x_1,y_1),B(x_2,y_2)\),已知直线 \(AB\)\(x\) 轴交于点 \(M\),且 \(S_{\triangle AOM} = 4S_{\triangle BOM}\)

    转化方式:先将面积比转化成线段比,即

    \[\dfrac{S_{\triangle AOM}}{S_{\triangle BOM}}=4 \implies \dfrac{AM}{BM} = 4 \implies \overrightarrow{AM} = 4\overrightarrow{MB} \]

    利用 \(l_{AB}\) 的方程求出 \(M\)\(k\) 表示的坐标,并代入上述式中。

三角形重心

例:如图,\(G\)\(\triangle ABC\) 的重心。

转化方式:

  • \(x_G = \dfrac{1}{3}(x_A + x_B + x_C),y_G = \dfrac{1}{3}(y_A+y_B + y_C)\)
  • \(\overrightarrow{AM}=\overrightarrow{MB},\overrightarrow{BP} = \overrightarrow{PC},\overrightarrow{AQ} = \overrightarrow{QC}\)
  • \(|AG|:|GP|=|BG|:|GQ|=|CG|:|GM|=2:1\)

单动点问题

问题特征

直线和圆锥曲线有两个交点,且这两个交点一定一动。

求解方法

  1. 设直线:

    【适用范围】较为常用、一般的解法,直线和圆锥曲线相交,几何条件不容易用点坐标翻译。

    【步骤】

    • 设出直线方程;
    • 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 根据 \(\Delta >0\) 利用韦达定理列式;
    • 根据顶点坐标已知求出动点坐标(通常选择两根之积,已知的根为 \(0\) 时选择两根之和),利用动点坐标解题。
  2. 设点:

    【适用范围】

    • 动点数量较少,且几何条件容易用点坐标翻译;
    • 没有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

    【步骤】

    • 设出动点坐标;
    • 写出动点满足的圆锥曲线方程
    • 将题目中的几何条件用点翻译成代数式;
    • 利用翻译出来的式子观察求解。

范围类问题

解决方法

  1. 不等式:适用于题目条件可以转化成不等式,例如:告诉锐角、点在椭圆内或 \(\Delta >0\)
  2. 函数:图形会运动,条件符合函数的定义,可以表示成某个东西的函数。注意:此时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利用函数求解范围类问题的一般思路

  1. 将所求量表示成一个函数:通常设谁,就表示成谁(\(k/m/x_0,y_0\))的函数。

    特别注意:找准函数的定义域(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 求函数值域/最值。

求值域/最值方法总结

【类型一:可以直接求解】

求解方法:按照函数计算顺序直接求解范围。

注意事项:需要注意题目中容易忽视的范围。例如反比例函数 \(y= \dfrac{1}{x}\) 中,\(y\) 恒大于 \(0\)\(y=\sqrt{x}\)\(x\) 恒大于等于 \(0\) 等。

例:求函数 \(y = \dfrac{1}{4k^2+3}\) 的范围。

那么:

\[4k^2 + 3 \ge 3 \longrightarrow 0 < y \le \dfrac{1}{3} \]

该函数由 $ x= 4k^2 + 3$ 和 \(y=\dfrac{1}{x}\) 复合而成。注意:\(y>0\) 不要漏掉。

*【类型二:分子不为常数的分式型函数】

核心技术:

  • 拆分:处理分子或分母是单项式的函数;
  • 分离系数:分子和分母都是多项式的函数。

辅助手段:

  • 换元(注意写范围);
  • 均值不等式/对勾函数。

求解步骤:

  • 先观察分子/分母有没有单项式:若有,则对分式进行拆分。

    分母是单项式,直接拆分

    例如:求 \(y = \dfrac{3k^2+2k+1}{k^2}(k>0)\) 的范围。

    那么有:

    \[y = \dfrac{3k^2+2k+1}{k^2} = \dfrac{3k^2}{k^2} + \dfrac{2k}{k^2} + \dfrac{1}{k^2} = 3 + \dfrac{2}{k} + \dfrac{1}{k^2} \]

    将原函数转化为有关 \(\dfrac{1}{k}\) 的二次函数。则令 \(t=\dfrac{1}{k}\),那么 \(t>0\)(不要忘掉范围),有:

    \[y= t^2 + 2t + 3>3 \]

    分子是单项式,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分子(需要考虑分子是否为 \(0\))。

    例如:求 \(y = \dfrac{k^4}{k^4 + k^2 + 1}\) 的范围。

    \(k=0\) 时,\(y=0\)

    \(k\ne 0\) 时,有:

    \[y = \dfrac{1}{\dfrac{k^4 + k^2 +1}{k^4}} = \dfrac{1}{1 + \dfrac{1}{k^2} + \dfrac{1}{k^4}} \]

    \(t = \dfrac{1}{k^2}(t>0)\),则:

    \[y = \dfrac{1}{t^2 + t +1} \ce{->[t^2 + t + 1>1]} 0<y<1 \]

    综上,\(y \in [0,1)\)

    化简函数之后不一定会转化为二次函数求值域,也可能转化为对勾函数或基本不等式。

    例如:求 \(y = \dfrac{k^2}{k^4 + k^2 +1}\)\(k \in [1,+\infty)\) 的最大值。

    则:

    \[y = \dfrac{1}{k^2 + \dfrac{1}{k^2} + 1}\ce{->[k^2 + \frac{1}{k^2}\ge 2\cdot\sqrt{k^2\cdot \frac{1}{k^2}}=2]} y_{\max} = \dfrac{1}{3} \]

    注意在使用基本不等式时,需要验证等号是否能取到,例如在此题中就是 \(k^2 = \dfrac{1}{k^2}\) 时,\(k = 1\),可以取到。

    若等号不能取到,则应利用对勾函数,根据对勾函数的图像求函数取值范围。

    对于分子/分母存在绝对值的函数,可以将其它没有绝对值的自变量也加上绝对值。

    例如:求 \(S = \dfrac{36|k|}{4k^2 + 3}(k\ne 0)\) 的最大值。

    那么:

    \[S = \dfrac{36|k|}{4|k|^2 + 3} = \dfrac{36}{4|k| + \dfrac{3}{|k|}} \longrightarrow 4|k| +\dfrac{3}{|k|} \ge 2\sqrt{4|k| \cdot \dfrac{3}{|k|}} = 4\sqrt{3} \longrightarrow S_{\max} = \dfrac{36}{4\sqrt{3}}= 3\sqrt{3} \]

    等号成立时 \(k = \pm \dfrac{3}{2}\),可以取到。

  • 分子分母都是多项式时:

    观察分子或分母是否可以通过换元从而换成单项式,从而把另一个分母或分子用换元之后的自变量表示。

    例如:求 \(S = 2\sqrt{3}\dfrac{\sqrt{1+k^2}}{4+k^2}\) 的范围。

    \(t = \sqrt{1 + k^2}\)\(t \ge 1\),则:

    \[S = 2 \sqrt{3}\cdot \dfrac{t}{t^2+3} \]

    然后按照分子为单项式的方法求解即可。

    若另一个分子或分母不能用换元之后的自变量表示。则考虑使用分离系数

    例:求 \(y = \dfrac{2k^4 + 7k^2 + 10}{k^4 + 3k^2 + 4}\) 的最大值。

    则:

    \[y = \dfrac{2k^4 + 7k^2 + 10}{k^4 + 3k^2 + 4} = \dfrac{2(k^4 + 3k^2 + 4)+ k^2 +2}{k^4 + 3k^2 +4} = 2+ \dfrac{k^2 + 2}{k^4 + 3k^2 +4} \]

    \(t= k^2 + 2\)\(t\ge 2\),则 \(k^2 = t-2\)

    那么:

    \[y = 2 + \dfrac{t}{(t-2)^2 + 3(t-2) + 4} = 2 + \dfrac{t}{t^2 - t +2} = 2 + \dfrac{1}{t+ \dfrac{2}{t} -1} \]

    再用对勾函数求解。

总结:

  1. 若分子分母都为多项式(不都为多项式跳过此步):观察分子或分母是否可以通过换元从而换成单项式,若不能换元,则用分离常数;反之将分子或分母换元成单项式。
  2. 若分子/分母存在绝对值(无绝对值跳过此步):将其它没有绝对值的自变量也加上绝对值。
  3. 若分母是单项式:直接拆分。
  4. 若分子是单项式:上下同时除以分子。
  5. 最后利用二次函数值域/对勾函数/均值不等式求解。

【类型三:求导】笔者还未学习导数,学完导数再来补充。

【类型四:一类需要单独记忆的函数】

例:求 \(f(k) = \dfrac{k^4 + 8k^2 + 1}{2k^3 + 2k}\)\(k\ge 1\) 的最小值。

特点:

  • 次数:

  • 系数:
    ,呈现对称/回文。

求解方法:分子分母同时除以 \(k^2\),凑出 \(k+ \dfrac{1}{k}\)

求解:

\[f(k) = \dfrac{k^2 + \dfrac{1}{k^2} + 8}{2k+ \dfrac{2}{k}} = \dfrac{(k+ \dfrac{1}{k})^2 + 6}{2(k + \dfrac{1}{k})} \]

\(t = k + \dfrac{1}{k}\),则 \(t\ge 2\)。接下来直接利用分母是单项式的做法求解。

定值问题

问题特征

题目要求证明某个东西是个定值。

基本方法

直接计算出某个东西的值。

解题技巧

  1. 对于经过非坐标轴上点的直线,不仅可以设点斜式,还可以直接设斜截式 \(y=kx+b\),这样代入到圆曲方程中时有时可以简化运算。
  2. 对于判断「是否存在常数 \(\lambda\),使得某式为定值」问题时,对于整式,可以对式中非 \(\lambda\) 的字母做合并同类项,然后令其系数为 \(0\) 求出 \(\lambda\) 的值;对于分式,除了利用「系数为 \(0\)」还可以考虑分子分母提出公因式,上下约分。即可以考虑上下对应系数成比例从而列出对应比例式建立方程求解。
  3. 判断定值有时要考虑特殊情况:如斜率不存在,与 \(x\) 轴平行等情况。
  4. 一般有两种基本的解题思路:设点/设直线。对于题目中动点较多的情况, 观察圆锥曲线上有几个动点,若只有一个动点,则设该动点可能是最好的方法。
  5. 解决定值问题一种常见的解题方法是「先猜后证」,一般可考虑通过特殊位置猜到对应的结论,然后再证明与猜想相同。
  6. 对于要证明某个角是定值的问题,一般证明的角度都是直角,可用向量点乘 \(=0\) 或斜率相乘为 \(-1\) 求解。
  7. 定值问题设直线时,对于横截式最后一定要讨论与 \(x\) 轴平行的情况,对于斜截式一定要讨论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定点问题

问题特征

证明某个点是定点。

基本方法

方法一

消参法,求出定点坐标。

以求证直线 \(l\) 过定点为例:

  1. 求出直线方程(带有参数);
  2. 按参数整理,例如当参数为 \(m\) 时,整理成 \(am +b = c\) 的形式,令系数 \(a\)\(c\)\(0\) 得定点。

方法二

先猜后证。

通常来讲,先猜出定点所在的坐标轴,再求定点。

例如:标答写法:由对称性,定点在 \(x\) 轴上。

猜出定点所在坐标轴,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 特殊直线:一般指水平直线/竖直直线。例如:\(l\)\(x\) 轴重合时,满足题意 \(\to\) 定点在 \(x\) 轴上。
  2. 对称性:一般将直线关于坐标轴对称观察其对称后的直线是否满足题目要求。如果两坐标轴均不满足题目要求,则不能用此方法猜出定点位置。例如:将直线 \(l\) 关于 \(x\) 轴对称,得到的直线 \(l'\) 依然满足题目所给的条件,而定点是 \(l\)\(l'\) 的交点,所以定点在 \(x\) 轴上。

证明主要的步骤是:

  1. 表示出直线上两点;
  2. 用两点坐标表示出直线方程:若定点在 \(x\) 轴上,一般是横截式;若定点在 \(y\) 轴上,一般是点斜式;
  3. 根据定点所在坐标轴,令 \(x=0\)\(y=0\) 将对应 \(y\)\(x\) 的表达式化为最简形式,再代入直线上两点,化简得到定点坐标。

解题技巧

  1. 对于多条直线与圆锥曲线有交点的问题,要考虑「需要设哪些直线」,以及「哪些直线设了之后计算更容易」。
  2. 证明某个点在某条定直线上的问题,大概率求得的其横坐标或纵坐标有一个为常数。
  3. 化简式子后若得到非对称式,可以考虑将 \(x_1\cdot x_2\) 替换成 \(x_1+x_2\),具体而言可以将 \(x_1+x_2\) 除以 \(x_1\cdot x_2\),得到两者的关系,并替换求解。
  4. 涉及到圆与坐标轴的交点的问题,可以考虑先设出交点坐标,然后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列出对应向量点乘为 \(0\) 建立方程求解。

一些常见易错点与注意事项

  1. 对于方程 \(\dfrac{x^2}{4} + \dfrac{y^2}{2} = 1\),去分母时应为 \(x^2 + 2y^2=4\),而非 \(2x^2 + y^2 = 4\)
  2. 计算包含 \(x_1,x_2,y_1,y_2\) 的式子时,将所有的式子合并同类项为需要的 \(x_1+x_2,x_1x_2\) 的方式再代入计算,这样不易出错。
  3. 去分母每一项都要乘,分式平方上下都要平方。
  4. 将圆锥曲线方程与直线方程联立之后得到的一元二次方程若为 \((1+4k^2)x^2 - 16kx +12 = 0\) 注意不要丢掉其中二次项系数 \(4k^2\) 上面的平方。
  5. 求解某直线方程时,若最后得到了一个关于 \(k\) 的二次方程,若 \(k^2\) 是一个常数,则 \(k\) 有正负两个值,而不是一个。
  6. 利用韦达定理时,\(x_1+x_2=-\dfrac{b}{a}\),别忘记前面的负号。
  7. 求两个数/线段的比值时,如果直接比无法求得结果,可以考虑将两者相加。
  8. 若某两个未知数 \(a\)\(b\) 以及另外两个点 \(a\)\(c\) 的坐标满足一个形式相同的等式,例如 \(\dfrac{|2+ab|}{\sqrt{1+(a+b)^2}}=1,\dfrac{|2+ac|}{\sqrt{1+(a+c)^2}}=1\),则说明 \(b\)\(c\) 是方程 \(\dfrac{|2+ax|}{\sqrt{1+(a+x)^2}}=1\) 的两根。
  9. 利用弦长公式求解某线段长时,注意 \(|x_1-x_2| = \dfrac{\sqrt{\Delta}}{|a|}\),而非 \(\dfrac{\Delta}{|a|}\)
  10. 对于抛物线 \(y^2=4x\),设抛物线上点 \((t^2,2t)\) 可以简化运算。
  11. 求圆内弦长一定要想到垂径定理。
  12. 告诉某点在某直线上,除了可以将该点代入到直线方程中之外,还可以考虑该点和直线上其它两点共线,从而利用斜率相等解决问题,有时可以简化运算。
  13. 题目涉及某个角的取值范围问题时,如果题目中有现成的三角形以该角为内角,可以考虑求出该三角形的其中一个三角函数值来判断其取值范围。
  14. 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计算代数式中只包含 \(x_1,y_1\) 但不包含 \(x_2,y_2\) 的线段。
  15. 当已知一条线段上两个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和线段所在直线的斜率,要求线段长时,要善用弦长公式。
  16. 注意焦距为 \(2\),说明 \(2c=2\) 而非 \(c=2\)
  17. 直线与抛物线联立得到的一元二次方程,其二次项系数可能为 \(0\),计算时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18. 解题时要多考虑题目隐含的条件,例如提到直线 \(AB\) 说明 \(A\) 不能与 \(B\) 共点,提到直线 \(l\)\(y\) 轴交于某点,说明 \(l\) 不与 \(y\) 轴平行。
  19. 涉及到同时含有 \(x_1\)\(y_1\) 的式子,最好在比较早的时候就把代数式消元,从而得到一个只含有 \(x_1\)\(y_1\) 的代数式,更方便计算。
  20. 解题过程中遇到分式计算,除了可以通分外,若分母为单项式,可考虑拆分计算。
  21. 遇到抛物线的题目,最后得到同时含有 \(x_1\)\(y_1\) 的式子,除了可以利用直线方程消元,还可利用抛物线方程消元,通常此种情况下反而更简单。
  22. \((a+b+c)^2 = a^2+b^2+c^2+2ab+2ac+2bc\)
  23. 直线方程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得到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定要弄清是关于 \(y\) 的还是 \(x\) 的不要弄反。
posted @ 2023-12-14 12:06  向日葵Reta  阅读(5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