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学习笔记】【物理】牛二力学
【物理】牛二力学
牛顿第二定律
公式
其中 \(F_合\) 指的是合外力,即物体所受的所有力合成的力。
方向
\(F_合\) 的方向与 \(a\) 的方向一致。
牛二正交分解
- 建系:建立合适的坐标系,让尽可能多的力在坐标轴上。一般以 \(a\) 的方向为 \(x\) 轴,与 \(a\) 方向垂直的方向为 \(y\) 轴。(这样可以保证 \(y\) 轴上的力一定平衡)
- 分解:分解不在坐标轴上的力。
- 列式:对于某方向平衡时:上 = 下 或 左 = 力;对于某方向不平衡时,\(F_合 = 大 - 小\)。
求解拉力作用最短时间的方法技巧
定义:位移 \(x\) 一定,对物体施加一个拉力,让其从开始运动到中间某一时刻后,撤去外力,让它自行减速滑到终点,当滑到终点时速度恰好为 \(0\)(恰好静止),此时整个过程中拉力作用的时间即为拉力作用的最短时间。
运动过程:
- 匀加速直线运动:从起点出发,到撤去外力前;
- 匀减速直线运动:从撤去外力开始,到最后静止。
方法:
-
对「撤去外力前」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求得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 \(a_1\);
-
对「恰好撤去外力时」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求得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 \(a_2\);
-
画出「整个运动过程」的 \(v-t\) 图像:先加速后减速,如图所示。
-
设所求为 \(t\),根据图像列式求解得到 \(t\)。(此时图像中封闭的三角形面积等于位移)
【模型】弹簧运动模型
判断加速/减速的方法:看 \(a,v\) 符号:①\(a,v\) 同号 \(\to\) 加速运动;②\(a,v\) 异号 \(\to\) 减速运动。
其中加速度 \(a\) 的方向与 \(F_合\) 方向相同,速度 \(v\) 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
过程分析:
- 物体刚接触到弹簧时:受到较大的重力 \(G\) 和较小的弹簧弹力 \(F_N\),\(F_合\) 竖直向下,加速度 \(a\) 竖直向下,速度 \(v\) 竖直向下,做加速运动;
- 从物体接触到弹簧到向下运动(\(F_N < G\))时:受到较大的重力 \(G\) 和较小的弹簧弹力 \(F_N\),且 \(F_N\) 随着弹簧压缩量 \(x\) 的增大而增大,\(F_合\) 竖直向下,大小逐渐减小,加速度 \(a\) 竖直向下,速度 \(v\) 竖直向下,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 临界点(\(F_N = G\))时:当 \(F_N\) 增大到与 \(G\) 大小相等时,\(F_合 = 0\),物体处于平衡状态,\(a=0\),此时速度 \(v\) 达到最大值。
- 从临界点到速度减小为 \(0\) 前:受到较小的重力 \(G\) 和较大的弹簧弹力 \(F_N\),且 \(F_N\) 随着弹簧压缩量 \(x\) 的增大而增大,\(F_合\) 竖直向上,大小逐渐增大,加速度 \(a\) 竖直向上,速度 \(v\) 竖直向下,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
- 速度减小为 \(0\) 时:弹簧压缩量达到最大,\(F_N\) 达到最大,\(F_合\) 达到最大,\(v=0\)。
【模型】绳子倾角模型
问题模型:如图,已知绳子倾角 \(\theta\),求小车的加速度 \(a\) 的大小。
受力分析:小球受自身重力 \(G\) 和绳子拉力 \(T\)。
所以根据受力分析可以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a\) 的大小为 \(\mathrm g\tan \theta\)。
问题:
- 运动状态:根据受力分析可知,\(F_合\) 水平向右。所以当物体向左运动时,\(v\) 向左,做减速运动;当物体向右运动时,\(v\) 向右,做加速运动。
- 对于与之相关的其他物体的受力分析:根据小球的 \(F_合\) 求出 \(a\) 的加速度方向,从而判断出其他物体受力(大概率是摩擦力)的受力方向。
斜面多段运动
将整个运动分为多过程,对于每个过程都进行受力分析,计算求解。
有关牛二运动学基础计算的常见易错点及注意事项
- \(f= \mu F_N\) 代入 \(F_N\) 的表达式计算 \(f\) 时,不要忘记前面的 \(\mu\)。
- 代入值计算时,例如 \(a = \mu \mathrm g\) 中 \(g\) 表示的是重力加速度而非质量。
- 对于有斜面的问题时,若题目求得是高度不要求成长度。
- 当某物体从斜面上冲上,到达最高点,判断能否下滑时,应该判断 \(\mu\) 和 \(\tan \theta\) 的大小关系:
- 当 \(\mu < \tan \theta\) 时,能继续下滑;
- 当 \(\mu \ge \tan \theta\) 时,不能继续下滑。
- 对于与运动学结合的题目,要善用速度位移公式 \(2ax = v^2 - {v_0}^2\)
超重与失重
超重
加速度 \(a\) 的方向向上时(或在竖直方向有向上的分加速度),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失重
加速度 \(a\) 的方向向下时(或在竖直方向有向下的分加速度),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当加速度 \(a = \mathrm g\) 时(大小方向均相等),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解题技巧及注意事项
- 受力分析时一般分析与其他物体接触最少的物体。
- 对于「某人在地面上最多能举起质量为 \(\pu{80kg}\) 的重物」的理解:手对物体的支持力为 \(\pu{800N}\)。
- 加速度 \(a\) 的方向始终与合外力 \(F_合\) 的方向相同,有时可以根据这个判断是否存在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方向。
单物体弹簧突变
特点
弹簧弹力无法突变。
原因:\(F = k\Delta x\),所以只有位移产生明显变化时,\(F\) 才会改变,在弹簧断裂的一瞬间 \(x\) 还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所以 \(F\) 不会突变。
解题方法
- 计算弹簧弹力;
- 把弹簧弹力看成外力,重新受力分析。
易错点及注意事项
- 受力分析得到的 \(F_合 = ma\) 中,注意 \(m\) 前面的系数,例如 \(2m\) 不要写成 \(m\)。
- 若剪断弹簧,则弹簧的弹力变为 \(0\)。
- 遇到需要正交分解求解加速度的问题,可以考虑受力分析时正交分解和力的合成求出 \(F_合\) 的方向及大小。
- 对于未知物体状态(运动还是静止)的题目求摩擦力,首先应该判断物体受静摩擦还是滑动摩擦(或者物体的运动状态)。
分解加速度
建系优先级
- 若题目所求的两个力相互垂直,则按照这两个力的方向为坐标轴建系。注意:此时需要分解不在坐标轴上的所有物理量,例如除了力还可能有加速度 \(a\)。
- 否则按照加速度 \(a\) 的方向建系。
多物体牛二
解题思路
- 先后顺序:首先考虑接触面少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 相互作用:画出与已分析的物体会产生相互作用的力的物体对应的力。
- 不断重复第二步。
解题方法——整体法
【使用条件】加速度 \(a\) 相同。
【目的】快速求加速度 \(a\) 或求外力。
做题时,一般可以先考虑能否用整体法,优先考虑整体法,再考虑隔离法。
【模型】一静一动模型
含义:一个物体平衡(加速度为 \(0\))另一个物体加速度不为 \(0\)。静:静止不动(相对地面),即加速度为 \(0\) 且速度为 \(0\)。
求解:按照上述解题方法进行受力分析列式求解。
【模型】连接体
推导
其中模型一 ~ 模型五属于同一类(绳子时直的),模型六~模型八属于同一类(绳子是弯的)。
一般前一类可以用整体法,后一类一般只能用隔离法。
模型一
如图所示,已知 \(m_A,m_B,F\),求绳子拉力 \(T\) 和加速度 \(a\)(水平地面光滑)。
首先判断两物体加速度是否相同。一般有两种判断方法:
- 题目中有「一起」或「共同」运动之类的字眼。
- 分类讨论两个物体之间的加速度的大小关系(大于、小于和等于)。
此题考虑分类讨论:
- 当 \(a_A > a_B\) 时,\(v_A\) 会逐渐超过 \(v_B\),绳子会出现松弛,所以物体 \(A\) 只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在竖直方向上平衡,就不可能有加速度,所以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
- 当 \(a_A < a_B\) 时,\(v_B\) 会逐渐超过 \(v_A\),绳子会断掉,所以这种情况也不可能出现。
综上所述,一定有 \(a_A = a_B\)。
对 \(A,B\) 整体受力分析得:
由于 \(A\) 的接触面更少,所以接下来对 \(A\) 受力分析得:
模型二
如图所示,已知 \(m_A,m_B,F\),求绳子拉力 \(T\) 和加速度 \(a\)。
同理可知 \(a_A = a_B\)。所以对 \(A,B\) 整体受力分析:
注意加速度的表达式尽量化到最简。
对 \(B\) 受力分析:
模型三
如图所示,已知 \(m_A,m_B,F,\theta\),求绳子拉力 \(T\) 和加速度 \(a\)(斜面光滑)。
对 \(A,B\) 整体受力分析得:
对 \(A\) 受力分析得:
模型四
如图所示,已知 \(m_A,m_B,F\),求绳子拉力 \(T\) 和加速度 \(a\)(水平地面粗糙)。
对 \(A,B\) 整体受力分析得:
对 \(A\) 受力分析得:
模型五
如图所示,已知 \(m_A,m_B,F,\theta\),求绳子拉力 \(T\) 和加速度 \(a\)(斜面粗糙)。
对 \(A,B\) 受力分析得:
对 \(A\) 受力分析得:
模型六
如图所示,已知 \(m_A,m_B\),\(B\) 物体加速下滑,求绳子拉力 \(T\) 和加速度 \(a\)(地面光滑)。
由于此时 \(a_A\) 和 \(a_B\) 的方向不同,所以不能采用整体法,故采用隔离法。
对 \(A\) 受力分析:
对 \(B\) 受力分析:
\((1) + (2)\) 得:
代入 \((1)\) 得:
模型七
如图所示,已知 \(m_A,m_B\),\(A\) 物体加速下滑,求绳子拉力 \(T\) 和加速度 \(a\)。
此时 \(a_A\) 与 \(a_B\) 加速度方向相反,大小相同。
对 \(A\) 受力分析:
对 \(B\) 受力分析:
\((1) + (2)\) 得:
代入 \((2)\) 得:
模型八
如图所示,已知 \(m_A,m_B\),\(A\) 物体加速下滑,求绳子拉力 \(T\) 和加速度 \(a\)(鞋面光滑)。
对 \(B\) 受力分析:
对 \(A\) 受力分析:
\((1) + (2)\) 得:
代入 \((2)\) 得:
例题
如图所示,\(n\) 个质量为 \(m\) 的木块并列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当用水平力 \(F\) 推木块 \(1\) 时,木块 \(3\) 与木块 \(4\) 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是多少。
分析:
发现 \(1 \sim n\) 的所有物体加速度相同,以所有物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得:
由于求的是木块 \(3\) 和木块 \(4\) 之间的作用力,所以考虑以 \(4\sim n\) 的所有物体为整体受力分析得:
技巧&总结:当物体的数量较多时,可以考虑隔离其中一部分物体作为整体利用整体法求解。
【模型】多物体弹簧突变
解题方法
- 计算弹簧弹力;
- 把弹簧弹力看成外力,重新受力分析。
一般情况下,受力分析中只有「外力」和「重力」可以直接明确算出大小,其他均需要通过受力分析求出。
例题
如图所示,吊篮 \(A\),物体 \(B\),物体 \(C\) 的质量分别为 \(m,3m,2m\),\(B\) 和 \(C\) 分别固定在弹簧两端,弹簧的质量不计。\(B\) 和 \(C\) 在吊篮的水平底板上处于静止状态,将悬挂吊篮的轻绳剪断的瞬间()
A. 吊篮 \(A\) 的加速度大小为 \(\mathrm g\)
B. 物体 \(B\) 的加速度大小为 \(\mathrm g\)
C. 物体 \(C\) 的加速度大小为 \(\pu{2g}\)
D. \(A、B、C\) 的加速度大小都等于 \(\mathrm g\)
分析:
对 \(B\) 物体受力分析可求得弹簧弹力 \(F_N = \pu{3mg}\)。
将弹簧弹力当成外力,再对装置各个部分受力分析。
首先以 \(B\) 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可得
对 \(C\) 受力分析发现它受到 \(A\) 对它自身的支持力 \(F_支\) 未知,对 \(A\) 受力分析也无法求出 \(F_支\),考虑 \(A,C\) 能否使用整体法,从而避免求出两者之间的内力。
分类讨论 \(a_A\) 和 \(a_C\) 的大小关系如下:
- 若 \(a_A > a_C\),则 \(v_A > v_C\),此时 \(A\) 与 \(C\) 不接触,那么 \(A\) 只受重力,此时加速度为 \(\mathrm g\),\(C\) 受到弹簧的外力和自身重力,可求得此时重力为 \(\pu{2.5g}\),与 \(a_A > a_C\) 矛盾,舍去。
- 若 \(a_A < a_C\),则 \(v_A < v_C\),此时物体 \(C\) 会穿透物体 \(A\),不符合逻辑,舍去。
所以 \(a_A = a_C\),可以整体法分析。
对 \(A,C\) 整体受力分析得:
故选 C。
【模型】叠加体
与连接体的区别:连接体是靠弹力连接物体,叠加体靠摩擦力连接物体。
推导
模型一
如图所示,已知 \(m,M,F\),两物体一起向右做加速运动,求 \(m\) 的摩擦力是多少(地面光滑)?
由于两物体相对静止,所以他们之间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同时两物体加速度相同,可利用整体法。
对两物体整体受力分析:
由于 \(m\) 的接触面更少,所以对 \(m\) 隔离单独进行受力分析:
模型二
如图所示,已知 \(m,M,F\),两物体一起向右做加速运动,求 \(m\) 的摩擦力是多少(地面光滑)?
对两物体整体受力分析:
对 \(M\) 受力分析:
模型三
如图所示,已知 \(m,M,F\),两物体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运动,求 \(m\) 的摩擦力是多少(地面光滑)?
对两物体整体受力分析:
对 \(m\) 受力分析:
模型四
如图所示,已知 \(m,M,F\),两物体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运动,求 \(m\) 的摩擦力是多少(地面粗糙)?
对两物体整体受力分析:
对 \(m\) 受力分析:
叠加体相对滑动临界问题
解题思路
- 找到不受外力的物体。
- 通过隔离法求出 1 中物体的最大加速度 \(a\)。
- 整体法求外力 \(F\)。
例题
如图所示,光滑水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 \(m\) 和 \(2m\) 的四个木块,其中两个质量为 \(2m\) 的木块间用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木块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 \(2\mu m \mathrm g\),现用水平拉力 \(F\) 拉其中一个质量为 \(m\) 的木块,使四个木块以同一加速度运动,则轻绳对 \(2m\) 木块的最大拉力是多少?
分析:
当 \(F\) 过大时,由于摩擦力有最大值,会导致 \(F\) 所作用的物体 \(m\) 与和它接触的 \(2m\) 发生相对滑动,
由于题目中涉及两对木块会产生摩擦力,所以需要分类讨论哪一对先达到最大摩擦力 \(2\mu m \mathrm g\)。可以考虑将 \(2\mu m \mathrm g\) 分别代入两对木块将其作为它们的摩擦力,分别计算出对应的 \(F\),则得到的 \(F\) 更小的一对即为先达到最大静摩擦力的一对。
若左边这对木块间的摩擦力是 \(2 \mu m \mathrm g\),考虑对质量为 \(m\) 进行受力分析:
对整个装置整体受力分析:
若右边这对木块间的摩擦力是 \(2\mu m \mathrm g\),考虑对质量为 \(2m\) 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可求得两物体的摩擦力水平向右,发现此时对任何单独物体隔离都无法直接求出 \(a\)(因为有外力 \(F\) 和绳子拉力 \(T\) 未知),考虑重新利用整体法。
如图所示,考虑将红框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
对整个装置作为整体受力分析:
由于 \(\dfrac{12}{5}\mu m \mathrm g < 12\mu m \mathrm g\),所以右边的两个木块先达到最大摩擦力 \(2\mu m \mathrm g\)。
对右边下方质量为 \(2m\) 的物体受力分析:
另解:
根据连接体的推导可知,如果我们将上图中整个红框看作一个整体,那么相当于红框部分不受外力,非红框部分受到向右的外力 \(F\),令红框部分与非红框部分的摩擦力为 \(f_1\),那么有:
\[f_1 = \dfrac 5 6 F \]同时将两边两个叠加木块分别看作一个整体,相当于左边两个木块叠加整体不受外力,令绳子拉力为 \(T\),则:
\[T = \dfrac{1}{2}F \]再将下图红框部分作为一个整体。
令红框部分与非红框部分是 \(f_2\),则:
\[f_2 = \dfrac 1 6 F \]由于木块间最大摩擦力 \(f_{\max}\) 是 \(2\mu m \mathrm g\),随着 \(F\) 的逐渐增大,\(f_1\) 会先达到最大值 \(f_{\max}\)。
考虑计算此时的最大拉力 \(T\),那么有:
\[T = \dfrac 1 2 F = \dfrac 1 2 \times \dfrac 6 5 f_1 = \dfrac 3 5 f_{\max} = \dfrac{6}{5}\mu m \mathrm g \]
技巧&总结:
要善用整体思想,例如:求上图左侧两物体之间的摩擦力,考虑将红框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求绳子拉力 \(T\),考虑将绳子左右两边隔开分别当作一个整体来看。
【模型】等时圆
基本思想
设物理量:
- 一般要设题目给定的「不变量」,例如下面的模型一,斜面高相同(不变),所以设高度;模型二,斜面底相同(不变),所以设底面长度。
- 遇到圆要设半径 \(R\)。
- 一般还需要设斜面倾斜角度 \(\theta\)。
模型一
如图所示,一小球从点 \(O\) 分别无初速度释放,沿斜面 \(OA,OB,OC\) 滑动到 \(A,B,C\),求从点 \(O\) 到 \(A,B,C\) 中哪个点的用时最短(斜面光滑)。
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theta\),\(OP = H\),则对小球受力分析可知此时 \(a = \mathrm g \sin \theta\),小球初速度 \(v_0 = 0\)。
根据运动学公式 \(2ax = {v_t}^2 - {v_0}^2\) 可知:
所以小球从三个斜面上滑下末速度相同。
又由于 \(t = \dfrac{\Delta v}{a} = \dfrac{v_t}{\mathrm g \sin \theta}\),所以斜面倾斜角度 \(\theta\) 越大,\(t\) 越小,所以从斜面 \(OA\) 滑下用时最短。
模型二
如图所示,一小球分别从 \(A,B,C\) 三点无初速度释放,沿着斜面 \(AO,BO,CO\) 滑动到 \(O\) 点,求从哪个斜面滑下用时最短(斜面光滑)。
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theta\),\(OP = L\),则对小球受力分析可知此时 \(a = \mathrm g \sin \theta\),小球初速度 \(v_0 = 0\)。
根据运动学公式 \(x = \dfrac 1 2 a t^2\) 可知:
当 \(\theta \in [0^\circ,90 ^\circ]\) 时,\(2\theta \in [0^\circ,180^\circ]\),此时 \(\sin 2\theta\) 在 \([0^\circ,45^\circ]\) 上单调递增,在 \((45^\circ,90^\circ]\) 上单调递减。所以 \(t\) 在 \([0^\circ,45^\circ]\) 上单调递减,在 \((45^\circ,90^\circ]\) 上单调递增。若三个斜面倾斜角度分别是 \(30^\circ,45^\circ,60^\circ\),则 \(30^\circ\) 与 \(\ce{60^\circ}\) 结果相同,都大于 \(45^\circ\) 的用时。
模型三
如图所示,在该圆的最高点 \(O\) 静止释放一个小球,分别沿斜面 \(OA,OB,OC\) 滑下,则到达 \(A,B,C\) 的用时大小关系是什么(斜面光滑)。
设圆的半径为 \(R\),设斜面与竖直直线 \(OA\) 的夹角为 \(\theta\),则对小球受力分析可知 \(a = \mathrm g \cos \theta\),小球初速度 \(v_0 = 0\)。
根据直径所对圆周角是直角,可得斜面长度 \(x = 2R \cos \theta\),根据 \(x = \dfrac 1 2 a t^2\) 可知:
所以时间 \(t\) 只与半径 \(R\) 有关,故在同一个圆内,到达 \(A,B,C\) 用时相同。
模型四
如图所示,在该圆的 \(A,B,C\) 三点分别静止释放一个小球,分别沿着斜面 \(AO,BO,CO\) 滑下,则到达 \(O\) 点的用时大小关系是什么(斜面光滑)。
设圆的半径为 \(R\),设斜面与竖直直线 \(OB\) 的夹角为 \(\theta\),则对小球受力分析可知 \(a = \mathrm g \cos \theta\),小球初速度 \(v_0 = 0\)。
根据直径所对圆周角是直角,可得斜面长度 \(x = 2R\cos \theta\),根据 \(x = \dfrac 1 2 a t^2\) 可知:
所以时间 \(t\) 只与半径 \(R\) 有关,故在同一个圆内,到达 \(O\) 点用时相同。
注意:等时圆必须保证起点或终点在圆上最高点或最低点。
【模型】斜面滑块
基本思路&步骤与多物体牛二的解题思路相同。
注意:
- 计算斜面滑块问题时,如果题目未说明物块的运动状态,需要先判断物块是静止还是运动。(见下方例题)
- 对于受力分析时摩擦力方向不能直接确定时,可以考虑假设一个方向,然后求出摩擦力,根据求出的正负判断。
例题
如图所示,已知木块质量 \(m = \pu{1 kg}\),斜面质量为 \(M = \pu{3 kg}\),斜面的倾角 \(\theta = 37^\circ\),斜面上表面 \(\mu = 0.5\),地面粗糙,现静止释放 \(m\),\(M\) 始终不动,问 \(M\) 受到的静摩擦力为多大?
由于题目未告诉 \(m\) 的运动状态,所以需要先判断它与 \(M\) 是否相对静止。
对 \(m\) 受力分析可知 \(G_x = m \mathrm g \sin \theta\),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f_{\max} = \mu m \mathrm g \cos \theta\),求得 \(G_x > f_{\max}\),所以物块 \(m\) 沿斜面向下滑动。
对 \(m\) 受力分析可知:
对 \(M\) 受力分析,假设 \(M\) 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f\) 方向水平向右,则:
由于 \(\mu \cos \theta - \sin \theta < 0\),所以 \(f\) 方向应该水平向左。所以 \(f = m \mathrm g \cos \theta \sin \theta - \mu m \mathrm g\cos^2 \theta\)。
判断摩擦力方向
方法技巧
当受力分析时不能确定某个力的方向(一般是摩擦力 \(f\))时,可以考虑将某两个力合成求解问题。
例题
例 1:如图所示,木块在斜面上,斜面(粗糙)始终静止。求以下情况地面对 \(M\) 的摩擦力方向:
- 木块在斜面上恰好可以匀速下滑。
- 木块在斜面上加速下滑。
- 木块在斜面上减速下滑。
分析:
当木块在斜面上可以匀速下滑时:
对木块 \(m\) 进行受力分析,此时木块保持平衡状态,可得到木块受到的支持力 \(F_N\) 和 \(M\) 对它的摩擦力 \(f\) 的合力 \(F\) 与其重力 \(m\mathrm g\)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且这个合力 \(F\) 的施力物体只有 \(M\)。
再对斜面 \(M\) 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知木块 \(m\) 对 \(M\) 的作用力 \(F'\) 与 \(F\) 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此时 \(M\) 在水平方向上相当于不受力。所以要使得 \(M\) 保持静止,那么对应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所以不可能存在地面对 \(M\) 的摩擦力。
当木块在斜面上加速下滑时:
对木块 \(m\) 进行受力分析,并合成支持力 \(F_N\) 和 \(M\) 得到 \(F\),由于木块加速度向下,所以可推出 \(F\) 在竖直线左边,即左上方向。
再对斜面 \(M\) 进行受力分析,此时 \(M\) 受到 \(m\) 的作用力合力 \(F'\) 的方向是右下方向,即在竖直线右边, 所以在 \(x\) 轴正方向有分力,要使得 \(M\) 静止,则 \(f\) 水平向左。
同理可知,当木块在斜面上减速下滑时:\(f\) 水平向右。
例 2:如图所示,木块在斜面上匀速下滑,斜面(粗糙)始终静止。则在此方向上对木块 \(m\) 施加一个外力 \(F\),则此时地面对 \(M\) 的摩擦力方向是什么。
首先考虑施加外力前,根据上题第一种情况的分析可知,\(m\) 对 \(M\) 的作用力合力竖直向下,\(M\) 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
施加外力 \(F\),会增大竖直向下方向上的分力,所以竖直方向上其他力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竖直方向受力平衡,竖直向上的 \(F_N\) 就会增大,同时由于 \(f = \mu F_N\) 所以 \(f\) 与 \(F_N\) 等比例增大,所以他们的合力也会方向不变的等比例增大,那么 \(m\) 对 \(M\) 的作用力合力方向依然竖直向下,\(M\) 在水平方向上依旧不受力,所以地面对 \(M\) 的摩擦力不会存在。
通过上面两道例题可以看出:
- 当斜面粗糙程度不变(即例 1 的第一种情况和例 2)只改变外力时,不会影响地面对 \(M\) 的摩擦力;
- 只有粗糙程度改变(例 1 的三种情况),才会影响地面对 \(M\) 的摩擦力。
【模型】传送带
求解步骤
- 受力分析:先对初始状态下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再对与传送带共速时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因为共速时的摩擦力的性质可能会发生变化)。
- 根据受力分析列式子求加速度。
- 根据所求加速度画出 \(v-t\) 图象。
- 根据图象求解问题。
注意:
- 在计算共速时摩擦力时,需要计算比较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与 \(G_x\) 的关系。
- 对于解答题,\(v-t\) 图象是解答题过程的一部分,需要写在卷面上。
- 对于判断传送到从某地到某地时间的问题,一般可以通过初始状态时的受力分析和 \(v-t\) 图象先判断到达终点时加速度是否改变,再分段求解。
相对位移
物体相对传送带的位移计算公式为:
一般物体的位移 \(x_物\) 题目会直接告诉,传送带由于始终匀速,所以其位移 \(x_传 = vt\)。
划痕
问题模型:一煤块被放上传送带,经过某段距离后,离开传送带,问其对传送带的划痕是多少。
一般有两种情况。
情况一——单方向位移
物体始终相对于传送带只进行了「一段位移」,即物体相对于传送带只发生了一次单方向位移。
一般情况下是物体初始时速度 \(v_物<\) 传送带 \(v_0\),后 \(v_物 = v_0\)。
求解:实际上划痕可以转化为物块相对于传送带的位移大小,即 \(|x_相|\)。
那么有:
在 \(v-t\) 图像上表示如下(其中 \(v_0\) 表示传送带的速度,煤块从 \(0\) 开始加速至与传送带共速):
则划痕表示为图中灰色阴影部分面积。
情况二——多方向位移
物体相对于传送带进行了「多段位移」,即物体相对于传送带多次在不同方向发生位移。
一般情况下是物体初速度 \(v_物 <\) 传送带 \(v_0\),后 \(v_物 > v_0\)。
求解:此时划痕为多段位移 \(x_1,x_2,\cdots\) 中位移大小最大的一次,即 \(|x_{\max}|\)。所以只需要求出所有的位移,比较大小即可。
最短通过时间
问题模型:将一物体放在传送带的起点,问:如果物体想要以最短时间由起点到终点,则传送带至少要多大的速度传送。
第一段运动:物体从初速度为 \(0\) 到与传送带共速的加速阶段,由于物体加速度 \(a\) 与传送带速度无关,所以不管传送带的速度是多少,\(a\) 始终保持不变,做加速度确定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第二段运动:当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相同时,物体要么与传送带保持共速,要么做加速度 \(<\) 原加速度的减速运动。
要使得物体通过传送带的时间最短,则须保证「第一段运动」尽可能长,又要传送带速度最小,则 \(v_{\min} = \sqrt{2ax}\),其中 \(a\) 表示第一段运动的加速度,\(x\) 表示传送带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物体末速度
注:此类型的题目一般在选择题中出现。
问题模型:物体以一初速度 \(v_0\) 送上传送带起点,问传送带速度为 \(v_传\) 时,物体达到终点时的末速度是多少。
这里以水平传送带为例。
求解:
-
当 \(v_0 = v_传\) 时,则全程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保持不变。
-
当 \(v_0 < v_传\) 时,物体有加速度,且此时加速度大小与传送带速度无关。所以可以先受力分析求出加速度 \(a\),再根据公式 \(2ax = {v_t}^2 - {v_0}^2\) 求出物体到达终点时的末速度 \(v_t\)。
分析可知:当 \(v_t \le v_传\) 时,物体全程会保持同一加速度加速至终点,末速度为 \(v_t\);当 \(v_t > v_传\) 时,物体会先加速到 \(v_传\) 然后以 \(v_传\) 匀速直线运动至终点,末速度为 \(v_传\)。
-
当 \(v_0 > v_传\) 是,物体会以和上一种情况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加速度减速运动,同样可以受力分析求出 \(a\),根据上述公式求出到达终点时的末速度 \(v_t\)。
分析可知:当 \(v_t \ge v_传\) 时,物体全程会保持同一加速度减速至终点,末速度为 \(v_t\),当 \(v_t < v_传\) 时,物体会先减速到 \(v_传\) 然后以 \(v_传\) 匀速直线运动至终点,末速度为 \(v_传\)。
【模型】板块模型
分类
板块模型的题目:
- 按照有无外力分为「有外力」和「无外力」两种类型,其中「无外力」情况中一般物体会有初速度。
- 按照粗糙/光滑分为「地面光滑」、「地面粗糙 \(+\) \(\mu_地 < \mu_滑\)」和「地面粗糙 \(+\) \(\mu_地 > \mu_滑\)」三种类型。
做题思路
工具:
- 受力分析:「初始状态」、「共速状态」和「突发状态」三种情况需要受力分析。
- 图象:\(v-t\) 图象。其中位移是用图形围成的面积所表示,且 \(x\) 轴下方的位移是负的。
方法:钩子法(先整体后隔离)。
适用范围:共速且不受外力。
内容:
首先假设滑块木板能够一起向右运动,则对整体受力分析,可知 \(a_1 = \mu_地 \mathrm g\),此时滑块木板一起向右做减速运动。再隔离滑块,对其受力分析,可知 \(a_2 = \mu_滑 \mathrm g\)。这里的 \(a_2\) 相当于单个滑块所能达到的最大加速度,\(a_1\) 相当于滑块木板一起运动的加速度。
此时有两种情况:
当 \(a_2 < a_1\) 时,即 \(\mu_滑 < \mu_地\) 时,滑块和木板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此时滑块和木板的加速度不同,所以只能使用隔离法。
当 \(a_2 > a_1\) 时,当 \(\mu_滑 > \mu_地\) 时,滑块和木板一起运动,此时滑块和木板加速度相同,可以使用整体法。
无外力 \(+\) 地面光滑
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木板在水平地面上滑动,速度 \(v = \pu{10 m/s}\) 时,将一相对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在木板右端,物块的质量 \(m = \pu{1 kg}\),木板的质量 \(M = \pu{2 kg}\),地面光滑,物块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 \(\mu_1 = 0.4\),\(\mathrm g\) 取 \(\pu{10 m/s^2}\)。
- 经过多长时间物块相对木块停止运动?
- 木块相对于木板的位移是多少米?
分析:
初始状态,考虑先对物块受力分析可得物块的加速度 \(a_1 = \mu_1 \mathrm g = \pu{4 m/s^2}\),再对木板受力分析得木板加速度 \(a_2 = \dfrac{\mu_1 m g}{M} = \pu{2m/s^2}\)。此时物块向右做加速运动,木板向右做减速运动,两者最后会共速。绘制出 \(v-t\) 图象如下:
所以在交点对应位置,两者共速(即物块相对木板停止运动)。
设物块初速度为 \(v_0\),木板初速度为 \(v_1\),那么此时有:
木块相对于木板的位移
在 \(v-t\) 上对应以下阴影部分:
此时 \(x_相 = \dfrac 1 2 \times \dfrac 5 3 \times 10 = \dfrac {25} 3\ \pu m\)。
无外力 \(+\) 地面粗糙
\(\mu_地 < \mu_滑\)
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木板在水平地面上滑动,速度 \(v = \pu{10 m/s}\) 时,将一相对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在木板右端,物块的质量 \(m = \pu{1 kg}\),木板的质量 \(M = \pu{2 kg}\),物块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 \(\mu_1 = 0.4\),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mu_2 = 0.1\),\(\mathrm g\) 取 \(\pu{10 m/s^2}\)。
- 木板和物块相对静止后还能向前滑行的距离是多少?
- 整个过程中木板的位移、物块的位移和木块相对木板的位移分别是多大?
分析:
初始状态,先对物块受力分析得物块加速度 \(a_1 = \mu_1 \mathrm g = \pu{4 m/s^2}\),再对木板受力分析得模板加速度 \(a_2 = \dfrac{\mu_1 m \mathrm g + \mu_2(M\mathrm g + m\mathrm g)}{M} = \pu{3.5 m/s^2}\)。此时物块向右做加速运动,木块向右做减速运动,最后两者共速。
两者共速时,不受外力,所以考虑使用「钩子法」,由于此时 \(\mu_1 > \mu_2\),所以物块和木板保持共速,对它们整体受力分析得整体得加速度 \(a = \pu{1 m/s^2}\)。绘制 \(v-t\) 图象如下:
设物块初速度为 \(v_0\),木板初速度为 \(v_1\),那么此时有:
所以可求出交点处两者速度为 \(v = a_1 t = \dfrac {16} 3\ \pu{m/s}\)。
那么两者相对静止后向前滑动的时间 \(t = \dfrac v a = \dfrac {16}{3}\ \pu{s}\),此时位移为下方阴影部分面积:
所以位移 \(x = \dfrac 1 2\times \dfrac {16} 3 \times \dfrac {16} 3 = \dfrac {128} 9\ \pu m\)。
物体运动的位移就是下方阴影部分面积:
所以 \(x_物 = \dfrac 1 2\times \dfrac {20} 3 \times \dfrac {16} 3 =\dfrac{160}{9}\ \pu m\)。同理可求出木板的位移&木块相对木板的位移,这里不做赘述。
\(\mu_地 > \mu_滑\)
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木板在水平地面上滑动,速度 \(v = \pu{10 m/s}\) 时,将一相对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在木板右端,物块的质量 \(m = \pu{1 kg}\),木板的质量 \(M = \pu{2 kg}\),物块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 \(\mu_1 = 0.4\),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mu_2 = 0.6\),\(\mathrm g\) 取 \(\pu{10 m/s^2}\)。
- 物块与木板何时共速?
- 物块、木板和物块相对木板的位移是多大?
- 要使得物块全程不滑出木板,木板最少要多长?
- 物块对木板的划痕有多长。
分析:
初始状态,先对物块受力分析得物块加速度 \(a_1 = \pu{4 m/s^2}\),再对木板受力分析得木板加速度 \(a_2 = \pu{11 m/s^2}\)。物块向右做加速运动,木板向右做减速运动,若干时间后两者共速。
此时两者共速,且不受外力,考虑「钩子法」,由于 \(\mu_1 < \mu_2\),所以物块与木板产生相对滑动,采用隔离法对他们单独受力分析。
首先对共速时得物块受力分析,此时物块为了与木板保持共速(即一起向右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加速度向左),会受到木板对它向左的摩擦力,得物块加速度 \(a_3 = \pu{4m/s^2}\),方向与 \(a_1\) 相反。再对共速时的木板受力分析,求得木板此时的加速度 \(a_4 = \pu{7m/s^2}\)。
设物块初速度为 \(v_0\),木板初速度为 \(v_1\),那么此时有:
绘制 \(v-t\) 图象如下:
那么此时木块的位移用下图阴影部分表示:
所以 \(x_物 = \dfrac 1 2 \times \dfrac 8 3 \times \dfrac 4 3 = \dfrac {16}9\ \pu m\)。同理可求得 \(x_木\),这里不做赘述。
那么物块相对木板的位移就是 \(x_物 - x_{木}\)。
起初物块的速度 \(<\) 木板的速度,所以物块相对木板向后运动,当两者共速时,物体相对木块向后运动的距离最大,紧接着物体的速度 \(>\) 木块的速度,所以物体开始相对于物块向前运动。那么木块最短长度即为两者共速之前物块相对木板向后运动的距离。
所以木板最短长度应该为下图阴影面积:
划痕则为下图两部分阴影面积中较大的一块:
有外力
做题思路
首先求出外力 \(F\) 的最大值 \(F_{\max}\)。
具体:
- 找到加速度 \(a\) 能够最大的物体(一般是不受外力的物体)。
- 将其隔离进行受力分析。
- 求出它的加速度 \(a\)。
- 对整体受力分析求出 \(F_{\max}\)。
那么若实际外力 \(F > F_{\max}\),则物块与木板之间发生相对滑动,采用隔离法;若 \(F \le F_{\max}\),则物块和木板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二者保持共速。
例题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着长 \(L = \pu{1.6 m}\),质量为 \(M = \pu{3 kg}\) 的木板(厚度不计),一个质量为 \(m = \pu{1 kg}\) 的小物体放在木板的最右端,\(m\) 和 \(M\)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mu = 0.1\),今对木板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 \(F\) (\(\mathrm g\) 取 \(\pu{10 m/s^2}\)),如果拉力 \(F = \pu{10 N}\),要使小物体从木板上掉下去,拉力 \(F\) 的作用时间至少为多少?
由于 \(B\) 的加速度存在最大值,所以先对 \(B\) 单独受力分析,可得到最大加速度 \(a = \pu{1m/s^2}\),再对 \(AB\) 整体受力分析得 \(F_{\max} = \pu{4N}\)。
由于 \(F = \pu{10 N > 4 N}\),所以 \(A\) 与 \(B\) 会发生相对滑动,所以此时 \(a_B = \pu{1m/s^2}\),对 \(A\) 受力分析可得 \(a_A = \dfrac{F-\mu m\mathrm g}{M} = \pu{3 m/s^2}\)。
随着时间增大,\(v_A > v_B\),\(A\) 比 \(B\) 快,\(B\) 相对于 \(A\) 向后运动。此时撤去外力 \(F\) 时,\(v_B\) 仍然大于 \(v_A\),且 \(v_B\) 做减速运动,\(A\) 相对于 \(B\) 仍然有向后的相对位移。考虑对撤去外力 \(F\) 时的 \(A\) 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到 \(a\) 物体新的加速度为 \({a_B}' = \dfrac 1 3 \ \pu{m/s^2}\),方向向后,所以 \(A\) 物体以该加速度做减速运动,此时 \(B\) 依然保持原来的加速度做加速运动,所以某时刻两物体会共速。
两物体共速时,不受外力。所以考虑使用「钩子法」,由于下表面光滑,下表面粗糙,所以二者能够保持共速一起运动。整体法对 \(AB\) 进行受力分析可知二者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它们会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绘制 \(v-t\) 图象如下:
要使得小物块恰好从木板上滑下,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应该为 \(\pu{1.6 m}\)。拉力 \(F\) 作用的时间即为图中的 \(t\)。
当时间为 \(t\) 时,\(B\) 物体的末速度为 \(t\ \pu{m/s}\),\(A\) 物体的末速度为 \(3t\ \pu{m/s}\),所以图中的蓝线(即直线将原阴影部分面积分成的两个三角形的公共底)应该是 \(2t\ \pu{m/s^2}\)。设从 \(t\) 开始到 \(A\) 和 \(B\) 达到共速时经过的时间为 \(t_0\),那么根据共速有
那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