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心得

递归式读文献法()

今天重新读了半年前看不懂的论文X,其实这篇论文已经是第三次看了。第一次就是完全看不懂,因为全是公式,不知道在干嘛。第二次是在B站上找到了个大佬的讲解,一边看论文,一边慢放、回放很多遍讲解,还是没看懂,一头雾水,有些前面还听的懂,一到公式就不知道在干什么了。
这一次看是因为我在看一篇最近的文章A(目前也是和第一次看文献X的状态一样,啥都看不懂),然后这篇文章以另一篇B为基础,然后文章B又以文章X为基础。最终我发现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还是得硬着头皮看。

不过与前两次的区别是:

  1. 通过这半年来对这个文章中涉及概念的进一步模糊了解(没有细推公式那种),就是首先多了一些感性上的认识。
  2. 另外在读文献A的时候去恶补了一些基础知识(硬看英文教材,竟然在薄弱的数学功底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看了个七八分懂,起码是知道了一些常用数学工具以及这些公式是在干嘛)。

这一次再看文献X,又结合B站大佬的讲解,感觉到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大佬的讲解我能听懂,我知道他在说什么,能理解而且可以快进了。同时我再去读这篇论文,竟然能够自己去给公式写注释,甚至对大佬的讲解有了一些不同的见解(因为大佬当时也是初读这篇文章,大佬讲他也读了半个月才读懂,有些不准确也很正常,论文本就是重复读会有不同的收获)。

这次再读这篇文章的这种感觉就是很难言传,我觉得可以引用都市修仙小说里的“隐隐要突破境界的感觉”来形容比较恰当。

那么从这个经历,我总结了一些方法论:

  1. 论文不懂的时候可以先放一放,可以先去广泛的听讲座、看综述、看同领域文章之类的,对这个领域形成一种感性的认识,有助于对这个领域的理解。
  2. 论文读不懂大概率是有些东西你不知道,可以去针对性的看教材,只看这相关的那一部分内容,会发现论文里陌生的公式大概率是有迹可循的。那些作者公式推导中的不愿展开的部分恰恰说明这是共识,是读这篇论文应该掌握的前置知识,那就去掌握它,再来读这篇论文。另外通过看同领域的文章,可以更快地知道哪些东西是共性的,是领域内默认的共识,是必须要掌握的。
  3. 论文反复读会有新体会是真的。但是不是说一直读就能读出花来,也不是说论文静置一段时间,再读就突然能读懂了,不可能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中间你对这个领域的理解更深了,你的(数学/理论)知识更扎实了,再去读这篇文章,一定会发现之前读的时候对某个公式的理解是错的,作者为什么这样推导,这些公式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会逐渐浮现。
  4. 论文一定是能读懂的,不存在读不懂的论文,即使充满了公式,只是你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努力用于夯实基础。
  5. 其实教材很重要,先读了教材会对读论文很有帮助。但如果时间紧迫的话,有针对性的读需要的部分性价比很高,但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还是建议通读,因为很可能会遗漏一些关键的思路或者工具没看到。
  6. 在读一篇文章a的时候,发现引用了文章b是必须要会的,然后又发现了文章b用了一些什么必会的数学知识……,以此类推。那么解决的办法就是 递归式读文献。逐个去解决问题,当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文章自然而言也就能读懂了。我觉得递归式读文献是我最近总结出来的一个最重要的科研方法论。

没错,其实我说的领域是差分隐私,真的很难555.
大佬真的好强,半个月啃下来了,我半年多才找到点门路,有点收获。

posted @ 2024-04-02 17:09  Xmasker^_^  阅读(2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