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架构(Python)
在后端开发方面,Java的使用呢要远比Python广泛,所以Java的微服务框架非常流行,但Python的微服务框架却很少有人问津。在大多数需要微服务的场合下直接用Java的各种工具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如果业务代码使用Python写的,那么使用Java工具就不太方便了。
其实Python也有自己的微服务框架,其中用的最多的就是nameko,nameko框架轻便,使用简单,易上手,是一个很不错的微服务框架
一.微服务框架原理
微服务架构的实现方式
微服务架构最重要的就是使用什么方式进行服务间通信(也称作服务调用),按照通信方式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两种方式:
同步通信
同步调用比较简单,一致性强,但是容易出调用问题,性能体验上也会差些。同步通信最常用的两种协议是RESTful和RPC,而目前使用最广泛,最有名的两种微服务框架Spring Cloud和Dubbo分别使用了RESTful和RPC协议。RESTful和RPC两种协议各有优势,具体使用要看业务场景。
Dubbo框架是一个非常流行的采用同步通信的分布式微服务框架,下图就是Dubbo框架的工作原理图:
首先一个微服务应用程序需要有服务的生产者和服务的消费者,另外还需要一个注册中心(常见的有zookeeper和rabbitmq等)来管理和调度服务。微服务架构的程序运行的一般步骤为:
- 服务提供方,即生产者启动服务,并将服务提交到注册中心注册服务
- 服务需求方,即消费者连接到注册中心,向注册中心发出请求,申请需要的服务
- 注册中心根据消费者发出的请求来调度服务,将对应的服务提供者(生产者)的信息发送给消费者
- 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建立连接,消费者调用服务
- 记录服务调用过程中的信息
异步通信
异步通信一般通过消息中间件来进行服务间通信,消息中间件能为调用之间提供的缓冲,确保消息积压不会冲垮被调用方,同时能保证调用方的服务体验,继续干自己该干的活,不至于被后台性能拖慢。不过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一致性的减弱。
nameko框架就是一个采用异步通信方式的微服务框架,采用RabbitMQ消息队列作为消息中间件,原理非常简单,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二.入门案例–使用nameko框架实现微服务程序
2.1 安装注册中心
nameko采用RabbitMQ作为注册中心,所以使用nameko必须要先安装RabbitMQ
以docker容器的方式运行RabbitMQ是最为简便快捷的方式,两行命令就搞定了,这里介绍如何使用docker运行RabbitMQ。
第一步:从DockerHub拉取rabbitmq镜像
- 1
第二部:运行RabbitMQ容器
- 1
如果需要设置用户名和密码,则使用这条命令
- 1
我运行容器时没有设置用户名和密码,所以使用用户名guest,密码guest登录。http://localhost:15672/
登录成功界面
2.2 服务生产者和服务消费者
演示程序的项目结构(没有用到app.py,忽略该文件)
hello_service.py发布服务,服务名称为“hello_service”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service.py调用服务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2.3 启动微服务
使用nameko框架的run命令启动微服务
- 1
如果注册中心rabbitmq没有成功启动,会显示如下信息
如果现实信息如下则表示服务成功启动
运行service.py调用服务后在命令行打印出“hello world”,服务被成功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