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区域赛之后
南京的比赛过去一个星期里,一直在忙着补作业,没来得及写点东西。
12号中午出发,下午到了入住的酒店,之后我们三个人去南航校区那边吃了饭顺便转了转校园,不得不感叹有超多塑胶篮球场...晚上回了酒店之后看了两道题之后就睡了。
第二天热身,没想到赛场的电脑居然写代码会卡死,最后也就做了签到的B和C。B是一个几何+kruskal,C是个带限制的格路问题。当时一看C觉得思路没什么问题,但是居然忘了格路的组合数,还是队友打表让我找规律的。A和全场过的队很少,所以之后就不考虑开了。晚上回去之后并没有怎么看题,扫了一眼模板早早地就睡了。13号早上5点多就醒了,然而涛哥居然还是迟到了一会儿...
热身的时候还有蔡队的粉丝过来问蔡队来打了没。
比赛上来A一个对称博弈猜结论,一开始理解错了题意猜错了一发之后,杨老师马上推出了正确的结论。之后第二道就是J题的分解质因子求贡献,我上来就去码按照每一位的贡献码,发现思路有问题,之后和涛哥交流了一发,发现他读错了题意。经过了5分钟左右的调整,我觉得就是求每一位的质因子对结果的贡献,上去码了一会儿,过了样例就交了,结果智障数组开小了RE一发,改了下就过了。这时,比赛过去一个小时。
在码J的时候,杨老师告诉我I是个网络流裸题,J过了我就马上读题然后码板子,建模非常简单,多加一个次源点即可,也很顺利地过了。码I的时候,涛哥和杨老师交流了一下D题。D是个计算几何,给n个三维的点,求一个点使得它到其他点的最大距离最小。非常幸运,杨老师不久前就做过原题还带了板子来,只是这题把二维改成了三维,码完过了样例之后尝试交了一下,没想到一发就过了。
这时候还没到12点,排名一百零几名,我们不想只打铜,此时G过的人比D多,决定一起推G的式子。但是这一推就是2个多小时,我朝着错误的方向推到了最后,想手动找出规律。答案应该是个四次方的多项式。应该采取打表解多项式系数的方法,但是我们确没想到这么做,吃了经验的亏,我本人深感自责。
最后结束的时候,我们三个人都很难过,虽然这是我们第一次打区域赛,但也是离银牌最近的一次。
再来说说我们队,我们可都大三了,开始ACM的时候已经是大二下学期了,真正训练的时间也就6-9这四个月,但是训练的质量还是蛮高的,每天早上起来就来实验室,一直训练到晚上10点。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掌握所有知识点时间肯定不够,所以就每个负责一些知识点,我就去搞了图论和数学。暑假里的多校赛和开学后的网络赛,我们队的成绩也不算最好,大都会邀请赛也只是凭手速打铜。最后去比赛的时候,谈不上精通什么知识点,队伍实力也一般,教练还是给了机会让我们去打区域赛。
这次打完南京回来,之后也只有个人赛了。大家都有考研的打算,可能以后也不会有作为一只队伍出去的机会了。但是一直说着打完马上退役的杨老师,回来又马上打开VJ做题...那是真的热爱吧。
再说说我为什么大二下才开始打ACM,以及为什么这么晚了还要选择打ACM。我大一并不在计算机学院,在偏远的嘉定校区学着水水的信息管理。本来也没什么不好的,但是这个嘉定校区,它没有空调!这当然不能忍,于是我转来了计算机学院,当初也不知道为什么就选了计算机,大概是看旁边的人都想转通信,我还是避开热门吧。
来了计算机以后呢,要补很多大一的课,虽然对ACM早有耳闻,但是已经没有精力去搞竞赛了。冬季学期上了ACM课,听沈教练讲课顿时觉得这玩意儿太难了。后来一次上机突然说要选拔了,我就去试了试,虽然第一次被刷了,但第二次就入选了。但说是入选了,除了每周日的做题,我也没有更多地投入训练,那时还什么都不懂,也没有补题的习惯,平时的时间都花在了课内学习,实力没有进步。
肝了一个暑假总算是有点收获,虽然把身体搞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