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见闻

有幸来到美国工作两个月,自己的感受和在国内时的想象完全不同,这或许是因为硅谷这片区域和美国大部分地方都不太一样吧,高收入人群太多导致物价很高,互联网从业人员又多导致这片地方有些沉闷,还有就是亚洲人实在太多了,印度人和国人都快把湾区占领了。看过big bang theory 和 silicon valley 两部美剧,感觉加州的人都是 nerd。但是背景在纽约的美剧,比如 friends, two broken girls 感觉更接近我印象中的美国人。

生活

我司的待遇在湾区算是中等,但是福利待遇以及工作生活平衡做的特别好,新员工入职的第一年就有25天年假,每天下午4点左右下班,上午很多人都不来,周五默认在家工作,下雨默认在家工作。在国内,我司也算是工作生活平衡做的很好的了,但是早走晚来还是要在微信群里吼一嗓子。

美国人既有钱又有时间,就会变着法子消费。旅游,一请假就请个一个礼拜是很正常的,到国家公园里住一周洗洗肺,到墨西哥去,到中美洲的某个岛国去。每个周末,同事都会拉着我们去徒步,加州可以徒步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我们去过 mission peak, skyline, castle rock, lake tahoe,还有很多我叫不上名字的 trail,随便拿一个放到国内都是挤爆了的存在。加州的海滩也多,去过 pebble beach, half moon bay,海滩石头多,算不上优质,但是胜在风光好,人少,还不收费。最喜欢的两条高速公路是1号公路和35号公路,其中35号公路是盘山公路,公路沿线便是自然森林,沿途有很多漂亮的 trail 可以徒步,公路上常有呼啸而过的摩托车队,真的好酷。

印象里,美国人的态度会写在脸上,且没心机。就我观察,美国人的确比国人思想简单,开放,不过和国人差别不太大。无论是同事还是出去遇到的美国人,都表现的非常的“正常”,个人生活也很单纯。对国人和美国白人来讲,湾区都不太好找女朋友。在美国找对象,钱不像国内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 cool,如果某人被认为 he is a cool guy,那么这算是很高的评价,互联网从业人员往往把自己的性格弄的比较内敛,就不显得那么 cool 了,在这边,找个像样的对象太难,国人就更不用说了,能在湾区找个对象绝对算是成就。有个同事从小就移民美国,老婆最终找了个初中同学,搞了十多年的异地恋,女方大学毕业后就来了美国,直接结婚。我以前的大老板是个东北人,美国工作数年,十年前来到上海当了数年的经理,在上海娶到了老婆才回去。

吃喝

美国的胖子太多了,胖子的体重领先全球,看着我都替他们担心。同事告诉我,加州的肥胖率还算低的,美国中东部的胖子更多。我吃了几顿饭就知道了肥胖的原因,餐馆给的量太大且快餐店太多。首先是食量,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讲,永远不用担心餐馆给的饭不够吃,前餐,主食,配菜,饮料,餐后甜点,一顿晚饭的热量轻松超过2000大卡,而一个人一天的所需的热量也就2000大卡。中东餐厅很受欢迎,点个牛羊肉combo,服务生直接端上来一磅肉,还有米饭加配菜。有一次去越南餐馆吃牛肉粉,端上来一大碗,半碗牛肉半碗粉。青菜很贵,几片黄瓜可以卖到16刀,二斤烤羊排也不过22刀,可能穷人吃不起青菜,肉吃多了自然就胖了。

再一个是快餐店太多,汉堡油炸薯条加可乐,都是是健康杀手。酒店旁边就有一家 in&out burger,有时想了半天,到底去哪家饭馆吃饭,结果一走出旅店,径直走进了快餐店,又吃了一大堆高热量垃圾食品。我几乎每天都会跑步,但在这边呆了一个多月后还是长了5磅。

国内最流行的星巴克,KFC, 麦当劳在加州都不那么流行,其中 KFC 我完全没见过。同事告诉我不要吃麦当劳,因为在美国麦当劳竞争不过当地的快餐店就只能用低价策略争取市场,而低价意味着低质量的食材,所以大家就更不去麦当劳。至于星巴克,我去过两家,感觉他们的生意还是不错的,不过最火的还是 philz coffee,什么时候去都要排队,等个十几分钟都算是少的,我不是喝咖啡的人,但还是喜欢上了 Philz 的薄荷咖啡,facebook 里就有一家 Philz coffee,扎克伯格甚至不收他们的门店租金。

在国内,只要是景区内的食物,人们的印象肯定是低质量和高价格,这是共识并且已被大家接受,我们甚至会觉得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可是我们在加州去了那么多的景区,发现景区里的食物不但和外面价格差别不大,味道也还不错,服务质量也没打折。35号公路上有一家老式美国餐厅多少人在排队,但是价格依然很低,lake tahoe 景区旁边的一家餐馆,napa valley 的餐馆,都是好印象。

服务质量

美国餐馆的服务生都会follow一套流程来提供服务。上来会问候一下,问有什么要喝的,等一会会问要不要点个前餐,再一会问是不是要点正餐。吃正餐期间,服务生会过来一到两次问食物怎么样,是否满意,还有什么需求。除了流程外,令我印象深刻是服务生身上散发的能量,他们会说 of course, you got it,让客人觉得自己的决定得到了很大的认同,也会觉得服务生热情。不过也不是所有的餐厅都这样,流程都会走,但是让人感受到热情洋溢的店也是一半一半吧。

反观中餐馆,就没有什么流程了,上来就是一壶茶,问吃什么,吃完叫服务生结账,和国内差不多。但是中餐馆甚至越南餐馆的问题在于要付现金,这让我很有抵触情绪。至于餐馆的口味,实在是没什么可称道的,那就那样,像是美国风味的中餐。

信息公开

同事告诉我美国的信息公开程度很高,用 whitepages 可以查到几乎每一个人的信息,包括年纪,住所,婚姻状态,家人,如果愿意付费还能查到更具体的信息。找到住所后,配合 zillow,又能找到他住的房子价格,购买时间,每年上缴的房产税。我顺着公司的directory查,高层领导的信息都查得到。即使我知道美国人是一个信息公开的国家,但是还是没想过信息能公开到这种程度。我甚至有些抵制这种做法,个人的信息怎么能就这样这样公开呢。不过反过来想想,这种信息公开对于公民又有什么坏处呢,每一所房子都是小门紧闭,个人最关心的隐私都在里面。况且邻里之间都就互相了解,公开到网上只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而已,即便是公开到网上,没有利害关系的人看了也不会怎么样。但这能够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的透明度,减少腐败。其实,真正的富人会通过信托等形式把自己的资产隐藏起来,所以这个东西提供的信息也是有限的。

美国同事

美国同事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公司的事,包括薪资,部门,以及其他的公司各自的特点。国内大家很少会讨论这些东西,尤其是薪资,部门之间的关系特点我们也不熟悉,领导层不太会给我们讲,组里曾经开个会,解答新人的问题,但好多工作了3,4年的员工还是问一些基本的待遇问题,负责回答问题的经理也说的非常宽泛,一次会议下来,听到最多的是词就是可能,几乎,大部分,不是所有等等。我们几个新入职的员工私下里还是会讨论一下待遇问题,但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感觉在搞地下活动,甚至有了很强的反动性质。而美国同事“神经却很大”,他们会在办公室很大声的讨论公司怎么样之类的,谁谁谁去了哪又怎么样了。当然非常细节的东西,诸如个人资产,具体收入还是不会说,但是他们仍然告诉了我们很多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In google, salesman are trash. But quan, used to hang out with us, salary got doubled after transferring to sales team.” IT 部门地位不高,待遇不行,拿不出钱就吸引不了顶级的生源,虽然和我们一起的这些同事,大部分还是美国前50大学里出来的,但是感觉大家的资质只能算中等,面试几乎都是一轮,打了半小时电话就招过来了。一个白人在组里呆了三年,工资一分没涨,我不知道他怎么能接受这种现实,国人肯定是不能接受的。我身边有很多同事同学把每月挣得钱全部付房贷,然后付上30年,他们做出这个决定的假设就是随着自己能力的提升,收入会有相应的提高,这样未来房贷压力会越来越小,但在美国可能这个假设就不再成立了,美国物价稳定,收入提升的幅度也不大,所以有几个美国同事就明说愿意来硅谷挣几年钱,然后搬去西雅图买房生活。

正式员工里只有三个程序员,感觉他们的性格和国内的都差不多,老实,实在,没心机。程序员不太需要和人打交道,也不需要取悦别人,全看编码成果,所以各自的天性还都保留着,比如一个俄裔的就喜欢把自己关在 APR 里,默默的写代码,第一次见他是在 department all hands 上,他的老板和老板的老板都在,他还是在会上敲代码,另外一个程序员是美国人,也喜欢自己找个空的会议室敲代码,同事告诉我他最喜欢做的事是看教科书,并且写代码特别仔细,往往注释比代码写的都多。另外一个程序员是国人,北京移民过来的,明显的北京范,北京口音,喜欢说话,说喜欢编程,但是没有太多机会编程。我挺想和他们接触,但是没有太多机会,也就不知道他们的真实水平到底有多少。但在我看来,程序员的水平往往与自己身边人的平均水平有关,比如google, 阿里的技术就出了名的好,他们的工程师在业界就有威望。我深知这一点,所以会把我知道的东西都给自己的同事说,希望他们能在这个基础上在学到新的东西,再告诉我。这几个哥们每天自己搞,我觉得技术上也不会做的多出色。但是如果他们不着急,把学习当做一辈子的事,当做兴趣,持续的学习,几年甚至十几年以后他们也必然是专家。反观国内,互联网还处于上升期,有很多位置等着人来做,出色的程序员渐渐的都走向了管理层。我老板就是少年班毕业,技术很好,然后就走向了管理层,渐渐的也就变成了只知道大概不知道细节的人了。

美国的科技公司有钱,但是湾区招聘员工的成本还是太高了,所以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合同工特别特别多,就我在的部门,美国分部每一个正式员工,就对应着几乎十个合同工,而合同工基本上都是印度人。有很多国人觉得印度人都会说话,很会奉承所以在IT company 中做了很多领导层的位置。我很少有机会接触高层,但是身边有很多印度合同工,我觉得他们总体的表现和国人差不多,不说话很少笑不热情。我觉得是印度人的基数大,所以当领导层的人才比较多。我们刚到美国 office 时,自己组里都是印度人,就处于没人搭理的状态,直到一个中国人把我们介绍给几个其他组白人,我才感受到来自美国同事的热情。

俗人

我经历的饭局不多,目前对饭局的总结只有两种,第一种是讨论别人和别人做的事,各种牛人神人,聊着聊着似乎这些人和这些事就在自己身边,然后感觉自己也牛逼起来了,越聊越起劲,这一种比较多。第二种是大家互相吹捧,本人扮谦虚,别人夸,反正就是互相吹捧,就这样桌上的各位领导都来一遍,也是聊得开心,第二种主要发生在高校老师身上。

前几天和同事,老板吃饭,前大老板聊到他认识的一个人,白崇禧的后代。老白家的规矩是,一旦后代生了小孩,就给这个小家庭送金条,因为钱和金子实在太多了。然后大老板问在座的各位是否有官二代官三代。期间大家又开始说自己认识的谁谁谁,做慈善家,做投资,做什么事业等等,最后一叹气,我们都是俗人啊。

这个饭局属于第一种,属于聊别人和别人事的,聊得开心。但是俗人这个词我始终忘不掉,从来没有人给我说过我是俗人,我也从来没想过我是俗人。其实但是吃饭的各位都很成功,一个已经是美国公民,25岁就当上经理。另外两个在国内也当经理,家产千万以上,还有一个是准经理,除了 title 外,该有的也都有了。他们都算俗人,我就更是俗人了。回忆过去这几年,有几件我印象比较深的人和事。第一个是人,她从上了研究生就念叨房子,毕业之后马上结婚,如愿买到了一个房子。研究生几年我从来没关心过房价,甚至在我毕业后的那一整年都没去中介处问问房子相关的信息。从这点看,我觉得我一点都不俗,但问题是当我开始关注房价的时候,房价已经高到我买不起了。还有一件事是找对象,我一直在等,我觉得总会遇到合适人的,我条件不算差,找对象应该不会很难。但是我今年25了还没找到,也开始着急了。我工作这一年花了很多很多的时间工作,努力工作希望有成绩,但是我觉得自己的确成长了许多,不光是我自己,我对团队能力的提升也很大,因为我总会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别人,并且会讲的很细节。然而自己的努力并没有体现在薪水上,但我仍然觉得做了这么多,总有一天会涨的。

但是房子,对象和薪水,这三件事,我都做了一个不俗的人。而大老板说的不是俗人的那些人是有足够的资源,资源包括钱和人,所以对这种人来讲,资源和人都是主动到他们这里来。一个俗人做了不俗的事,就弄错了顺序,就显得不积极,不主动,认不清现实了。很多程序员和我的情况相仿,没房子,没对象,只管低头干活,这也是程序员被称为码农的原因。一个俗人想要的东西,需要挖空心思设计,主动把握任何一个机会再经过不懈努力才能实现,但是这个对程序员说太难了。

posted @ 2016-04-20 00:53  SangS  阅读(436)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