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重臣李鸿章·上下》—— 读后总结

这本书讲述了李鸿章一生的故事,从最初考取功名到弃文从武镇压太平军,再到办理军务以及外交,他这一辈子做了很多然后人称颂的事情,也留下了很多的骂名。功与过就不去判断了吧,了解的人自然会有正确的评价。总的来说这本书偏重于为李鸿章报不平,里面把很多事情的责任推到慈禧与光绪身上,当然这种想法我也认为是合理的。

考取功名

李鸿章在1844年进入会试,考中84名举人,而后拜入曾国藩门下,入翰林任编修。说道这个会试,很多电视剧里面也都演过,各种举人啊、状元啊什么的,他们到底是什么呢?

名称 几年一次 考取范围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乡试 3年 省城 举人 解jie元 亚元
会试 乡试后的第二年 礼部举办 会元 其他是贡生
殿试 皇帝主持,贡生参加 状元 榜眼 探花

所以说,状元简直太难考了。清朝比较有名的状元,也就是翁同龢了。

李鸿章也就是个举人而已,它进了翰林院就相当远现在中央政府的一个文员,负责写写这写写那,还是挺无聊的。

弃文从武

1850年洪秀全永安建制,太平军一发不可收拾。李鸿章内心一直想要做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所以便怂恿老丈人吕贤基前往安徽组建团练镇压太平军。不过李鸿章当时年轻气盛,而且安徽内部不仅有太平军,还有捻军势力,再加上他触碰了当地官员的利益,因此团练受阻。最后进入曾国藩的幕僚起草文书。由于李鸿章年轻气盛、心高气傲,曾国藩还悉心的调教了一番。最后任命他自行组件淮军支援上海。

也许李鸿章是运气好,他利用洋人赫德的洋枪队镇压太平军,从而管辖苏州。那个时候他就发现武器弹药比不上洋枪队,但是不能一直从洋人处购买,于是自己组建的炮局和弹药局。

后来,一方面由于太平天国内部纷争,政权土崩瓦解;另一方面,李鸿章借助苏州财力,鼎力支持曾国藩,最终太平天国被镇压,耗时14年的太平军结束了。

太平军结束后,李鸿章又被派往安徽山东镇压捻军,凭借张树声、刘秉章、刘铭传等老将,没过多久捻军也消灭了。

兴办洋务

在任两江总督时,李鸿章开始扩建江南制造局,组建水师。

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纺织机等,也因此与左宗棠的得力助手胡雪岩产生分歧,最后把胡雪岩抄家....

李鸿章还办理了轮船招商局,负责南北海陆的运输。

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

就从这点来说,李鸿章也帮助没落的大清王朝出现短暂的中兴。

屈辱外交

最开始,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时,出现了天津教案事件,由于曾国藩的办理不利,导致民怨四起,洋人不满,最后由李鸿章进行调停,并由他接任直隶总督。

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后,开始兴办水师学堂,组建北洋水师,每年花费几百万购买船舰,号称可保大清十年平安。可惜后来由于慈禧太后修建圆明园,翁同龢从中阻挠,北洋水师几年未添一船一炮,而当时的日本正以举国之力兴建海军。这也直接导致在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失利,到最后的全军覆没。

从此开始,中国逢站必败,每次都要割地赔款求和。从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李鸿章背负了太多的屈辱与无奈。

最后在签订辛丑条约后,李鸿章吐血身亡,享年79岁。

功与过

其实最后的屈辱外交也不能怨李鸿章,他虽然是签订条约的人,但是条约肯定需要经过慈禧和光绪的同意。况且军事力量薄弱,也不能怪他自己。中国的没落应该说是从北洋水师的战败开始的,从失去制海权到最后认人宰割,一切的无奈不是由一个人造成的。

不过,听完这本书,开始对日本的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准备书单中!

posted @ 2016-12-27 22:48  xingoo  阅读(1139)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