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ase 工作原理

一.HBASE介绍
HBase是一个高可靠性、高性能、面向列、可伸缩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利用HBase技术可在廉价PC Server上搭建大规模结构化的存储集群。HBase的目标是存储并处理大型数据,具体来说是仅需使用普通的硬件配置,就能够处理由成千上万的行和列所组成的大型数据。
与MapReduce的离线批处理计算框架不同,HBase是一个可以随机访问的存储和检索数据平台,弥补了HDFS不能随机访问数据的缺陷,适合实时性要求不是非常高的业务场景。HBase存储的都是Byte数组,它不介意数据类型,允许动态、灵活的数据模型。

二.HBASE 表结构
表(Table):
hbase在表中组织数据。表名是字符串和字符的组合,可以在文件系统路径中使用。
行(Row):
在表中数据依赖于行来存储,行通过行键来区分。行键没有数据类型,通常是一个字节数组。
列族(Column Family):
行中的数据通过列族来组织。列族也暗示了数据的物理排列。所以列族必须预先定义,并且不容易被修改。每行都拥有相同的列族,可能有些行的数据为空。列族是字符串和字符的组合,可以在文件系统路径
中使用。
列标识(Column Qualifier):
数据在列族中的位置是通过列标识来指定的。列标识不需要预先指定,每行的列标识也不需要相同。就像行键一样,列标识没有数据类型,通常也是字节数组。
单元(Cell):
单元是行键、列族、列标识的组合。这些数据存储在单元中,被称作单元数据。数据也不需要数据类型,通常也是字节数组。
时间戳(Timestamp):
单元数据是有版本的。版本的区分就是他们的版本号,版本号默认就是时间戳。当写入数据时,如果没有指定时间,那么默认的时间就是系统的当前时间。读取数据的时候,如果没有指定时间,那么返回的就是最新的数据。保留版本的数量根据每个列族的配置。默认的版本数量是3。

三.HBASE体系
3.1架构
HBase由HMaster和HRegionServer组成,同样遵从主从服务器架构。HBase将逻辑上的表划分成多个数据块即HRegion,存储在HRegionServer中。HMaster负责管理所有的HRegionServer,它本身并不存储任何数据,而只是存储数据到HRegionServer的映射关系(元数据)。集群中的所有节点通过Zookeeper进行协调,并处理HBase运行期间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Client:使用HBase的RPC机制与HMaster和HRegionServer进行通信,提交请求和获取结果。对于管理类操作,Client与HMaster进行RPC;对于数据读写类操作,Client与HRegionServer进行RPC。

Zookeeper:通过将集群各节点状态信息注册到Zookeeper中,使得HMaster可随时感知各个HRegionServer的健康状态,而且也能避免HMaster的单点问题。

HMaster:管理所有的HRegionServer,告诉其需要维护哪些HRegion,并监控所有HRegionServer的运行状态。当一个新的HRegionServer登录到HMaster时,HMaster会告诉它等待分配数据;而当某个HRegion死机时,HMaster会把它负责的所有HRegion标记为未分配,然后再把它们分配到其他HRegionServer中。HMaster没有单点问题,HBase可以启动多个HMaster,通过Zookeeper的选举机制保证集群中总有一个HMaster运行,从而提高了集群的可用性。

HRegion:当表的大小超过预设值的时候,HBase会自动将表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包含表中所有行的一个子集。对用户来说,每个表是一堆数据的集合,靠主键(RowKey)来区分。从物理上来说,一张表被拆分成了多块,每一块就是一个HRegion。我们用表名+开始/结束主键,来区分每一个HRegion,一个HRegion会保存一个表中某段连续的数据,一张完整的表数据是保存在多个HRegion中的。

HRegionServer:HBase中的所有数据从底层来说一般都是保存在HDFS中的,用户通过一系列HRegionServer获取这些数据。集群一个节点上一般只运行一个HRegionServer,且每一个区段的HRegion只会被一个HRegionServer维护。HRegionServer主要负责响应用户I/O请求,向HDFS文件系统读写数据,是HBase中最核心的模块。HRegionServer内部管理了一系列HRegion对象,每个HRegion对应了逻辑表中的一个连续数据段。HRegion由多个HStore组成,每个HStore对应了逻辑表中的一个列族的存储,可以看出每个列族其实就是一个集中的存储单元。因此,为了提高操作效率,最好将具备共同I/O特性的列放在一个列族中。

HStore:它是HBase存储的核心,由MemStore和StoreFiles两部分组成。MemStore是内存缓冲区,用户写入的数据首先会放入MemStore,当MemStore满了以后会Flush成一个StoreFile(底层实现是HFile),当StoreFile的文件数量增长到一定阈值后,会触发Compact合并操作,将多个StoreFiles合并成一个StoreFile,合并过程中会进行版本合并和数据删除操作。因此,可以看出HBase其实只有增加数据,所有的更新和删除操作都是在后续的Compact过程中进行的,这样使得用户的写操作只要进入内存就可以立即返回,保证了HBaseI/O的高性能。当StoreFiles Compact后,会逐步形成越来越大的StoreFile,当单个StoreFile大小超过一定阈值后,会触发Split操作,同时把当前的HRegion Split成2个HRegion,父HRegion会下线,新分出的2个子HRegion会被HMaster分配到相应的HRegionServer,使得原先1个HRegion的负载压力分流到2个HRegion上。

HLog:每个HRegionServer中都有一个HLog对象,它是一个实现了Write Ahead Log的预写日志类。在每次用户操作将数据写入MemStore的时候,也会写一份数据到HLog文件中,HLog文件会定期滚动刷新,并删除旧的文件(已持久化到StoreFile中的数据)。当HMaster通过Zookeeper感知到某个HRegionServer意外终止时,HMaster首先会处理遗留的 HLog文件,将其中不同HRegion的HLog数据进行拆分,分别放到相应HRegion的目录下,然后再将失效的HRegion重新分配,领取到这些HRegion的HRegionServer在加载 HRegion的过程中,会发现有历史HLog需要处理,因此会Replay HLog中的数据到MemStore中,然后Flush到StoreFiles,完成数据恢复。

3.2 ROOT表和META表
HBase的所有HRegion元数据被存储在.META.表中,随着HRegion的增多,.META.表中的数据也会增大,并分裂成多个新的HRegion。为了定位.META.表中各个HRegion的位置,把.META.表中所有HRegion的元数据保存在-ROOT-表中,最后由Zookeeper记录-ROOT-表的位置信息。所有客户端访问用户数据前,需要首先访问Zookeeper获得-ROOT-的位置,然后访问-ROOT-表获得.META.表的位置,最后根据.META.表中的信息确定用户数据存放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ROOT-表永远不会被分割,它只有一个HRegion,这样可以保证最多只需要三次跳转就可以定位任意一个HRegion。为了加快访问速度,.META.表的所有HRegion全部保存在内存中。客户端会将查询过的位置信息缓存起来,且缓存不会主动失效。如果客户端根据缓存信息还访问不到数据,则询问相关.META.表的Region服务器,试图获取数据的位置,如果还是失败,则询问-ROOT-表相关的.META.表在哪里。最后,如果前面的信息全部失效,则通过ZooKeeper重新定位HRegion的信息。所以如果客户端上的缓存全部是失效,则需要进行6次网络来回,才能定位到正确的HRegion。


四.HBASE读写流程
HBase使用MemStore和StoreFile存储对表的更新。数据在更新时首先写入HLog和MemStore。MemStore中的数据是排序的,当MemStore累计到一定阈值时,就会创建一个新的MemStore,并且将老的MemStore添加到Flush队列,由单独的线程Flush到磁盘上,成为一个StoreFile。与此同时,系统会在Zookeeper中记录一个CheckPoint,表示这个时刻之前的数据变更已经持久化了。当系统出现意外时,可能导致MemStore中的数据丢失,此时使用HLog来恢复CheckPoint之后的数据。

StoreFile是只读的,一旦创建后就不可以再修改。因此Hbase的更新其实是不断追加的操作。当一个Store中的StoreFile达到一定阈值后,就会进行一次合并操作,将对同一个key的修改合并到一起,形成一个大的StoreFile。当StoreFile的大小达到一定阈值后,又会对 StoreFile进行切分操作,等分为两个StoreFile。

4.1写流程
步骤1:Client通过Zookeeper的调度,向HRegionServer发出写数据请求,在HRegion中写数据。
步骤2:数据被写入HRegion的MemStore,直到MemStore达到预设阈值。
步骤3:MemStore中的数据被Flush成一个StoreFile。
步骤4:随着StoreFile文件的不断增多,当其数量增长到一定阈值后,触发Compact合并操作,将多个StoreFile合并成一个StoreFile,同时进行版本合并和数据删除。
步骤5:StoreFiles通过不断的Compact合并操作,逐步形成越来越大的StoreFile。
步骤6:单个StoreFile大小超过一定阈值后,触发Split操作,把当前HRegion Split成2个新的HRegion。父HRegion会下线,新Split出的2个子HRegion会被HMaster分配到相应的HRegionServer 上,使得原先1个HRegion的压力得以分流到2个HRegion上。

4.2读流程
步骤1:client访问Zookeeper,查找-ROOT-表,获取.META.表信息。
步骤2:从.META.表查找,获取存放目标数据的HRegion信息,从而找到对应的HRegionServer。
步骤3:通过HRegionServer获取需要查找的数据。
步骤4:HRegionserver的内存分为MemStore和BlockCache两部分,MemStore主要用于写数据,BlockCache主要用于读数据。读请求先到MemStore中查数据,查不到就到BlockCache中查,再查不到就会到StoreFile上读,并把读的结果放入BlockCache。

五.HBASE使用场景
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对于数据结构字段不够确定或杂乱无章,很难按一个概念去进行抽取的数据适合用HBase。如随着业务发展需要存储更多的字段时,RDBMS需要停机维护更改表结构,而HBase支持动态增加。
记录非常稀疏:RDBMS的行有多少列是固定的,为空的列浪费了存储空间。而HBase为空的列不会被存储,这样既节省了空间又提高了读性能。
多版本数据:根据RowKey和列标识符定位到的Value可以有任意数量的版本值(时间戳不同),因此对于需要存储变动历史记录的数据,用HBase将非常方便。

超大数据量:当数据量越来越大,RDBMS数据库撑不住了,就出现了读写分离策略,通过一个Master专门负责写操作,多个Slave负责读操作,服务器成本倍增。随着压力增加,Master撑不住了,这时就要分库了,把关联不大的数据分开部署,一些join查询不能用了,需要借助中间层。随着数据量的进一步增加,一个表的记录越来越大,查询就变得很慢,于是又得搞分表,比如按ID取模分成多个表以减少单个表的记录数。经历过这些事的人都知道过程是多么的折腾。采用HBase就简单了,只需要在集群中加入新的节点即可,HBase会自动水平切分扩展,跟Hadoop的无缝集成保障了数据的可靠性(HDFS)和海量数据分析的高性能(MapReduce)。

 

posted @ 2019-03-29 13:50  西瓜哥119  阅读(59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