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一个笑话:“有时候越努力越心酸,这么努力都输啦,那是不是智力有问题呀?”成功的时候怎么归因都问题不大,可如果把失败归因成不可改变的智力原因,可能连希望都破灭了。

 什么是智力,或者说能力?当知识、习惯、性格、状态全部夹杂在一起时,就没法简单地解释,于是用“天赋”、“命运”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不再深究为什么,同时也错失了改进的机会。基因和环境固然重要,但是能力有没有改进的空间,具体又要怎么做?

 下图列出了一些可能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并做了简单分类。

动力
  动力分为内驱力和外驱力,内驱力的案例往往出现在成人的世界里,或者是在难度不大的事情上,在不被干扰的情形之下,用细水长流的方式慢慢培养,“自得天机自长成”。 而外驱力像百米冲刺,虽然不能维持太长时间,却能快速见效。 有主动性当然最好,但并不是没有外驱力就一定能产生内驱力,太多人终其一生也没能找到内驱力。而外驱力往往可控,尤其在孩子的世界里师长非常重要。

基础能力
 我们所说的智力,很大部分指向这些基础能力。比如零基础编程,也需要一定条件。从知识层面看,首先得认识常用汉字,26个英文字母,还要会加减乘除;对文字有一定理解和总结能力,看完一段话能明白讲了些什么。在自控能力方面,至少能坚持上完课,并且保持一定的注意力。 个体差异一部分源自基因和环境,同时也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提升。注意力和学习质量影响决定了理解、表达和逻辑能力(语文、数学),上层技能依赖底层技能,就像弹琴,音符和节奏都弹不对,更谈不上表达感情。 在这方面可控的是尽量打好基础。

规划能力
 规划能力是最容易培养,也最为重要的能力,奇怪的是,很多人觉得这些事情应该交给专业人士。常听家长说“我也不懂,给他找个专业老师吧”。 这似乎是某个科目的一对一老师要做的事情:他根据专业知识,定制学习的难度、时间、计划、定时查缺补漏,总结,处理意外情况等等。这些问题他都帮你处理了,那学习者能做的就只剩“指哪儿打哪儿”了。这种情况下,技能可能很快提高,但是换另一件新的事情又变得没有头绪了。 再细分这些能力,难度也有差异:

  • 学习之后反思、总结、作笔记(易)。
  • 给薄弱环节安排更多的时间(易)。
  • 定时自查,把控进度,调整进度(易)。
  • 对比自己和他人的差异、对比当前进度与目标的差异(易)。
  • 拆分复杂问题,设置循序渐进的步骤(中)。
  • 在时间和质量之间取舍(中)。
  • 注意实践、举一返三(中)。
  • 选择合理的难度和时间长度(难)。

 说来容易,不过是加一些检查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际上却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比如,让小孩在练琴时一边做练习者,一边做检查者,思维和注意力不断在二者之间切换,工作量往往是一加一大于二,在开始时会非常辛苦。

 思维训练和体能训练一样,需要不断重复。如果把关注点转向学习过程,而不仅是学习到的具体技能。深入学习任何一门技能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越早锻炼学习能力,后面节约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

 暑假里给孩子讲了20节计算机课,并在每一讲中加入了思维训练的内容。比如:思维导图、统筹规划、知识拓展与知识屏蔽、分层抽象等等。目录如下:

从九月中旬开始连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知乎专题《Python少儿编程》,一起学习。

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shaoerbiancheng

posted on 2019-09-09 09:44  xieyan0811  阅读(4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