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场》:微软 “ 失落的十年”
导读:美国知名记者、最近刚刚担任《名利场》特约编辑的库尔特·艾肯沃尔德日前撰文,对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极尽嘲讽,将微软“失落的十年”归咎于鲍尔默“极为愚蠢”的领导才能。
《名利场》封面图:微软“失落的十年”
北京时间 7 月 15 日消息,曾两次获得乔治·波尔卡新闻奖(George Polk Award)的美国知名记者、最近刚刚担任《名利场》特约编辑的库尔特·艾肯沃尔德(Kurt Eichenwald)日前撰文,对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极尽嘲讽,将微软“失落的十年”归咎于鲍尔默“极为愚蠢”的领导才能。以下为文章内容摘要:
曾几何时,微软统治着科技产业;诚然,微软曾经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但是自 2000 年以来,随着苹果、谷歌和 Facebook 的崛起,微软在每个新涉足的领域均以失败收场:电子书、音乐、搜索、社交网络等等。艾肯沃尔德在与微软前任和现任高管交谈后发现,他们把矛头都指向了比尔·盖茨(Bill Gates)的接班人鲍尔默。
伴随着莫扎特名曲的优雅节奏,史蒂夫·鲍尔默步入了拉斯维加斯威尼斯人酒店的宴会厅。当年满 55 岁的微软首席执行官热情的拥抱《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主持人瑞恩·西克雷斯特(Ryan Seacrest)时,鲍尔默身后 20 英尺高的屏幕墙开始闪烁着他的名字。在刚举行的 2012 年国际电子消费展中,西克雷斯特主持了鲍尔默的主题演讲活动。
该次消费者于今年 1 月份在拉斯维加斯举行,超过 15 万技术人员和企业高管涌入了这座城市,来参观最新的技术和科技产品。参会者从一个展厅走向另外一个展厅,急匆匆的希望抢先获得最新的试用产品,丝毫不在乎在会场出现的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和饶舌歌手埃勒·库尔(LL Cool)。
但是这个夜晚,威尼斯人酒店的 Palazzo 宴会厅充斥着不安的气氛,因为鲍尔默将在这里发表主题演讲。在此前的 17 届国际消费电子展当中,微软首席执行官在其中的 14 次发表过主题演讲。其中,盖茨参与了前 11 次,鲍尔默则参与了随后的 3 次。就在几周之前,微软曾宣布这将是公司首席执行官最后一次在国际消费电子展发表主题演讲。更糟糕的是,微软在来年可能不再作为展出者展示最新的创新技术。这也就是说,微软的新产品将不会在年度高科技盛会中现身。
就在鲍尔默发表主题演讲之前,有关他将会发布什么最新产品的传闻早已炒作的沸沸扬扬。传闻称微软将会发布靓丽的新技术,一扫过去暗无光泽或非常糟糕的技术。不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一幅疯狂的景象,因为鲍尔默的主题演讲却是以他与西克雷斯特的谈话为架构。
鲍尔默在谈话中高度赞扬了备受市场期待的 Windows 8 操作系统(直至这篇稿件完成时,微软也仅仅只是在线发布了该款操作系统的预览版。)他谈到了自己对视频游戏机 Xbox 的预期,这款产品在与索尼的视频游戏机 PS 的竞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鲍尔默还谈到了 Windows Phone 7 操作系统。尽管这款移动操作系统受到用户的广泛赞誉,但销售数据却有点寒碜。鲍尔默随后开始展示搭载了 Windows Phone 7 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不过在展示中出现了非常尴尬的场面:当鲍尔默演示语音发送文本短信功能时竟然出现小故障,导致未能成功。随后,一位微软员工匆匆的更换了一部手机。各大媒体对此的反应非常忧郁。正如一位知名博客在博文中写道的那样,“微软在最后一届展示会中,竟然开了这么一个残酷的玩笑。”
如果不是过去十多年一系列的错误、错失机遇,以及从消费电子产业的创新者演变成为碌碌无为者,微软低调的绝唱可能将一无是处。在这些年当中,微软不断的被谷歌、Facebook 和苹果在各个领域所超越。这些企业革新了社交媒体技术体验,而反应迟缓的微软却仍在极大的依赖于 Windows、Office 和服务器软件等旧产品,来支撑着公司的财务表现。
在一个充满活力且不断变革的市场中,微软变成了高科技产业的一家底特律汽车制造商,即便是在竞争对手颠覆了世界的情况下,却依然在生产线上制造那些虽然闪烁着光泽,却已经被市场所淘汰的产品。微软绝大多数的创新,要么给自身带来巨大的亏损,要么就是对底线几乎毫无任何影响。这种表现在华尔街同样得到了体现:尽管微软旗舰产品的营收和净利润出现了大幅增长,但是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微软股价却一直在 30 美元左右徘徊,而苹果的股价却较十年之前增长了 20 倍以上。2000年 12 月,微软的市值曾达到 5100 亿美元,这样让微软成为当时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但是到了今年 6 月份,微软的市值仅有 2490 亿美元,为全球市值第三大公司。2000年 12 月,苹果的市值仅有 48 亿美元。但是到了今年 6 月份,苹果早已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市值达到了 5410 亿美元。
这个令人大跌眼镜的结局究竟是如何出现的?这个曾经在全球拥有最多现金,一度成为“酷”符号并打破 IBM 对计算机产业统治的公司,如何在已经获得胜利的情况下落得今天的悲剧结果。
商学院案例
微软失落的十年这一故事,足以成为商学院研究企业如何从辉煌走向衰退的经典案例。微软曾经是一家由富有远见的青年才俊引领的创新公司,但是随着公司不断的茁壮发展,官僚作风开始在微软内部滋生。微软还有着极其怪异的企业文化,公司高管因为无意间扼杀可能威胁到已建立起来的业务的构想,会得到公司的表彰。
从新千年开始,微软的门厅就已不再是光着脚、身着夏威夷衬衫的程序员们彻夜不眠的为了一个共同且辉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的地方。相反,微软厚重的企业墙内的生活变得一尘不变而且残酷。势力割据已经悄然形成,掌控内部政治逐渐成为了微软员工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这些年当中,微软加大了削弱竞争对手的力度,但是因为公司管理层一系列令人惊愕的愚蠢决定,让已经被削弱的竞争对手,而不是其它公司常常能够与微软携手共事。微软的员工不是因为正确行事,而是因为确信同事失败而得到奖励。也正是这样,微软在一系列无休止的内部斗争中被损耗。曾有潜力在市场中取得成功的业务,如电子书阅读器和智能手机技术,分别因为内部斗争而失败或推迟发布。
通过数十次对微软现任和前高管的采访,以及大量公司内部文件,包括最高管理者之间的电子邮件往来,这展现了现任首席执行官鲍尔默领导下的微软的生存状况。微软前经理比尔·希尔(Bill Hill)说,“他们曾经嘲笑 IBM。但现在,他们却变成了自己曾经鄙视的那种企业。”
如今,已经站在了悬崖边上的微软,有着一个不成功则成仁的机会,这或许也是鲍尔默向华尔街证明他是引领微软走向未来的正确人选的最后一次机会。通过最近推出的平板电脑 Surface,以及 Windows 8、Windows Phone 7,Windows Server 2012 和筹划上市的 Xbox 720,鲍尔默已接近于证明他的战略,包括在去年斥资 85 亿美元收购 Skype。但是微软高管们认为,无论这些产品成功与否,微软已经步入耄耋之年,那个曾经吸引着一代技术和软件工程师热情的微软早已不复存在。
“我觉得微软就是科技界的希尔斯百货(Sears),”微软前营销经理科特·马西(Kurt Massey)说,“在 40、50和 60 年代,希尔斯百货如日中天,但现在却门庭冷落。这就是微软的命运,它再也不酷了。”
“酷”是科技产品消费者希望得到的东西。证据一:今天,苹果 iPhone 手机的营收已经超过了整个微软的营收。这的确是真实的写照。苹果在 5 年前尚不存在的一个产品,目前的营收已经超过了微软所有的业务。如今,iPhone 的营收已经超过了微软自 1975 年以来推出的 Windows、Office、Xbox、必应、Windows Phone 和所有其它产品的营收总和。在截至 2012 年 3 月 31 日的那一财季中,iPhone 的营收达到了 227 亿美元;而微软的整体营收却只有 174 亿美元。
垄断资金
微软曾经是地球上最幸福的公司,而该公司的起源可以追溯至电脑虫的圣经--《大众电子》杂志(Popular Electronic)。
1974年 12 月的一天,21岁中途退学的大学生保罗·艾伦(Paul Allen)在哈佛广场的报刊亭购买到了一本最新出版的《大众电子》杂志,当时艾伦几乎已经无法演示住自己的激动心情。这期杂志在封面上用很大的字体写道,世界上第一台迷你计算机已经问世,该产品功能与商务大型机的功能一样强大。艾伦一口气在哈佛大学跑了 6 个街区,而他的高中室友比尔·盖茨正式这所大学的学生。艾伦和盖茨长期来一直想要用 BASIC 计算机语言编写一款操作系统,但是盖茨中途退出了。盖茨当时向艾伦表示,只有在有人开发出一款拥有更快处理器的计算机时,他才会开始这个项目。当艾伦把买到的杂志塞到盖茨手中后,两人一致认为:时机已经来临。
事情发展的非常迅速。盖茨、艾伦和其他一位好友编写了一款名为 Altair BASIC 的编程语言,并说服制造了第一台迷你计算机的公司 MITS 买下了这款编程语言。同一年,他们成立了一家名为 Micro-soft 的公司。不久之后,个人电脑市场开始出现爆炸式的增长。Micro-soft 开始向更大的企业用户出售自己的编程语言。在随后的两年之内,Micro-soft 更名为微软(Microsoft),并制定出了微处理器程序的业界标准。据大家说,在年轻的微软工作,虽然令人感到兴奋不已,却也令人紧张不安。当时的盖茨非常残酷,对他当时聘用的每一位员工要求都非常苛刻。
鲍尔默加盟
1980年,当时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 IBM 找到了盖茨和艾伦,授权微软为 IBM 即将发布的新产品 IBM PC 编写操作系统。这是微软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时也为微软即将到来的爆炸式增长提供了所需的财务支撑。也就在同一年,盖茨和艾伦认为,他们两人都不具有微软所需的管理技巧或商业头脑。因此,盖茨找到了哈佛大学的好友,生性狂暴、讲话大声,主修经济和数学的鲍尔默来负责公司的业务运营。在前往斯坦福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学硕士之前,鲍尔默曾在宝洁公司担任过产品经理助理。因为加盟了微软,鲍尔默放弃了在斯坦福商学院的学业。在艾伦 2011 年出版的自传《我用微软改变世界》(Idea Man)中,曾回忆起了与鲍尔默首次见面时的情景:“我想,这家伙看上去像是克格勃的特务。他有着一双敏锐的蓝眼睛,以及真正的韧性。”
微软开始每年以一倍甚至两倍的速度增长,该公司开发的操作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MS-DOS 还是一款基于文本的操作系统,但不久之后 Windows 便带来了图形的界面--桌面、图标等等。
1995年 8 月 24 日,微软迎来了公司历史上最酷的时刻,该公司发布了随后成为最畅销的操作系统 Windows 95。为了能够率先买到正版操作系统,计算机极客们从午夜开始便在科技产品商店的门外排起了长队。知名脱口秀主持人杰·雷诺(Jay Leno)出现在了微软园区参加庆典活动,纽约的帝国大厦甚至都装点上了微软的色彩--红、黄、绿三色。盖茨当时向滚石乐队支付了 300 万美元,购买了他们演唱的流行歌曲“Start Me Up”的版权,并把其作为 Windows 95 和其它庆典活动的主题曲。是的,微软甚至为软件都购买了主题曲。
到了 1997 年年底,Windows 95 和其它微软的操作系统,已经占据了美国 PC 市场 86.3% 的市场份额(苹果 Mac 操作系统当时的市场份额仅有4.6%。)盖茨的身价早在 1992 年便达到 68 亿美元,他也在当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首富。计算机虫在当时成为了时尚,微软也在美国社会拥有了空前的影响力。从当时的情况看,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这家软件巨头的发展。
巴菲特的选择
另一方面,并誉为“奥马哈先知”(Oracle of Omaha)的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却并没有买入微软的股票。
1997年 8 月,微软当时负责销售、营销和服务等业务的高管杰夫·雷克斯(Jeff Raikes),曾敦促巴菲特买入微软股票。雷克斯在致巴菲特的电子邮件中写道,微软就像是可口可乐公司,而后者正是巴菲特投资最为成功的股票之一。雷克斯在信中曾高度强调了 Windows 的市场统治地位,他说,“举例来说,1996年全世界销售出了 5000 万台电脑,它们中的大约 80% 授权安装了微软的操作系统。”
雷克斯在信中还表示,微软的业务中包含有研发支出,因此不确信该公司的利润是否能够像饮料业务一样可观。雷克斯同时还表示,微软股价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他在信中提到的风险,是指来自于科技市场不可预知的转型,这种情况就与 IBM 遭遇的情况完全相同。当微软进入操作系统市场时,IBM 早已是该市场爷爷级的企业。雷克斯当时在信中称,“我想 IBM 沉浸在先前一代计算机产品带给该公司的成功之中,这让这家公司忽视了 PC 产业的转型。”
雷克斯的这一顾虑提醒了巴菲特。既然 IBM 无法预测到科技产业的巨变,是否微软也会在下一次科技产业转型时忽视发展机遇?雷克斯在信中也承认,自己对微软的发展存有一定的顾虑。他写道,“我确实对微软未来 10 年、20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感到担心。”
电子书阅读器
雷克斯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事实上,微软可能会失去下一个十年发展机遇的迹象早已显现出来。就在这一段时间内,在位于华盛顿雷蒙德的微软总部,一群高管们正在开发一款设备,该产品有望用 10 年的时间达到数十亿美元的产值。这是一款电子阅读器,用户可以下载数字版文字材料如图书、杂志、报纸等等。虽然领先于其它公司数年时间,但是微软却没有成为该市场的创新者。相反,该市场的绝大多数利润都归属了亚马逊和苹果两家公司。
微软开发这款设备的灵感来自于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在 1979 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Galaxy)。这本小说的理念是,一本数据足以掌握整个银河系的知识。微软的开发者认为,电子书能够把亚当斯的构想变为现实。到了 1998 年,一款电子书原型机已经开发完成。但是当该产品的开发团队把它呈递给盖茨时,盖茨却做出了否定的意见。盖茨宣布,电子书并不是微软的正确选择。
一位曾经介入该项目的程序员回忆说,“盖茨并不喜欢该电子书的用户界面,因为它与 Windows 的用户界面并不一样。”不过微软当时的电子书开发团队认为,Windows 对电子书而言完全不合适。电子书就应当以图书为中心,整个屏幕只有一本书,因为真正的书上并不会出现 Windows 图标漂浮的图像。把漂浮的 Windows 图标植入到电子书当中,只会影响到用户的阅读体验。
当初开发电子书阅读器的团队,便被取消了向盖茨直接汇报产品的资格,并被编入 Office 软件的开发团队当中。如此一来,这个本来富有创意的技术开发团队,被迫抛弃各种创意,并转为主要向高管汇报软件的盈利和亏损情况。
该技术开发团队的创始人之一史蒂夫·斯通(Steve Stone)说:“我们当时的整体计划已向前规划了三到四年,我们必须在 1999 年期间推出产品。然而后来我们却无法专注于开发对于消费者很有影响力的技术,而是突然被改变了工作内容,并被要求去重点思考产品盈利问题。”
一位微软 Office 部门前主管则透露,微软电子书阅读器项目之所以被否,并不仅仅是微软担心其盈利前景问题,关键还在于触摸屏。这位主管说:“Office 最初是为键盘而设计,而非针对触控笔和手指。在微软技术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个人偏见。”
多名微软高管认为,微软对于 Windows 操作系统和 Office 办公套件这两大产品的过于偏爱,导致该公司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了使用新技术的大好机会。斯通表示:“Windows 就是上帝,一切都得围着 Windows 转。有关简化型用户界面的移动计算创意,却被该部门的大头头们视为并不重要,他们还极力扼杀此类项目。”
这种偏爱渗透到了整个微软,这也导致微软在面临新竞争对手的挑战时,无法做出快速的回应。一位软件工程师表示,“哪怕是你想要编写的任何一个程序,都必须围绕着 Windows 或者现有产品。这令人感到非常困惑,因为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与你的产品没有关系,完全是因为你必须通过脑力活动来想方设法的让这一框架奏效。就是这一点,让你开发产品的速度减缓了下来。”
但是微软对 Windows 和 Office 这两大产品的偏爱,导致上述两个部门权利过大,并不是微软粉碎创新的真正原因。微软高管表示,更大的问题在于到了 2001 年,微软的企业文化已经走向了自我毁灭之路。
泡沫的破灭
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好像所有的微软员工在计算机都都安装了一款应用程序。这款应用程序会让一个卡通的脸部表情一直出现在电脑屏幕当中:脸部究竟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则取决于微软的股价表现。当微软股价上涨是,显示的是一张笑脸;当微软股价下滑时,表情会非常的沮丧。
毫无疑问,几乎所有的微软员工都通过股票期权获得了公司一定的股份。当股价上涨时,所有人的财富都将会增加;反之亦然。在微软发展之初的岁月中,该公司创造百万富翁的速度几乎与其制造软件的速度一样快。除去盖茨和艾伦之外,微软最初的 11 名员工均获得了价值在 100 万美元至 1 亿美元不等的股票。也正是因为这样,所有的微软员工都希望公司股价一直能够上涨。
在微软任职 16 年的营销经理埃德·麦卡希尔(Ed McCahill)表示,“当时微软员工非常渴望利用每一个机会来增加公司的营收。在每一次参与的会议中,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结果,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动作越快,微软的股价就会上涨的越快,他们的个人财富也将会越多。”
因为微软快速的造富神话,让公司收到了数不清的来自商学院和技术出身的学生的简历。微软开始大肆招募员工,许多公司的长期高管让新员工处理工作,他们则整日游手好闲,等待着下一次兑现期权时间的到来,让自己执行更多的期权。微软的新员工则嘲笑这种行为为“休息和套现。”
然后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改变。1999年 12 月 30 日,那个计算机上显示脸部表情的应用出现了一张愁眉不展的面孔。在前一天,微软股价刚创出拆股之前的历史新高 119.94 美元,随后微软股价便开始出现了下滑。即便是微软,也无力避免网络股泡沫的破灭。
16天之后,比尔·盖茨把微软首席执行官的衣钵交付给了鲍尔默。保罗·艾伦回忆说,“当盖茨在 2000 年 1 月宣布出任公司‘首席软件架构师’,史蒂夫·鲍尔默将接任公司首席执行官时,我对此感到非常震惊。虽然鲍尔默长期以来一直担任盖茨的顶级幕僚,但上世纪 90 年代的公司发展状况,会让你认为鲍尔默不会一定成为首席执行官。我敢说盖茨认为鲍尔默是一位非常睿智的高管,但他的才华主要来自于商业层面,而不是技术层面。也就是说,鲍尔默不是‘产品大师’。”
一位拥有着交易、财务和产品营销背景的商人,取代了一位软件和技术天才,成为了微软新任首席执行官。在随后的一年时间中,微软股价下跌了一半以上,而且股价再未返回至曾经创出的历史高点。曾经给微软员工带来数不清财富的金钥匙--股票期权,也变成了“潜水期权(underwater option,译注:即期权的行权价格高于股票市价)。”
微软员工中出现了严重的财富分化问题。有些员工每天开着自己新买的宾利上班,而有些员工则开着紧凑车型轿车道奇霓虹。曾经那个团队并肩作战雄霸天下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财富分化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微软老员工与新员工之间的关系。
微软的企业政策也开始发现微小的调整,但这些调整足以让那些未能及时加盟公司的员工不再成为百万富翁。2003年前后,微软决定通过不再向员工提供股票期权来削减支出。这一做法完全激怒了公司员工,因为这意味着老员工已经拥有了百万美元的财富,而新员工只能获得工资。
一位微软前软件设计工程师对此表示,“愤怒的微软员工不停的转发着停止发放股票期权的消息。我当时就认为,微软因为停止发放股票期权蒙受的损失,要远远大于公司节约的资金。”痛苦的成本削减计划并没有因此而完成。微软还放弃了其镀金般的员工医疗保险计划。一些微软前员工表示,这正是他们最终选择离开微软的员工。甚至连白色书写板也出现了短缺,整个微软办公室都出现了办公用品短缺的问题。
更加糟糕的是,因为停止发放股票期权,员工想要成为富翁就必须像在通用汽车或是 IBM 一样,通过提拔升迁来实现。一位微软前高管表示,“员工当时意识到,他们将无法成为富翁。微软把员工推向了提拔升迁的独木桥,而不是把他们变为公司利益的贡献者。”
官僚主义的形成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官僚主义开始在微软逐渐形成。一些微软高管试着改变去迎合鲍尔默的口味。但事实上,微软当年向员工发放股票期权确实对公司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多的微软员工寻求获得管理岗位,而更多的管理者意味着要召开更多的会议,更多的会议导致了更多的备忘录,所有的这一切也导致微软创新能力的大幅降低。
一位微软前技术人员表示,“在这样的组织系统中,软件设计工作似乎都是由委员会来完成的。所有的事情都进展的非常缓慢,员工需要开的会太多了。”
就像是电子书一样,主要产品的开发机遇就这样悄悄流失了。微软曾开发了一款与 Windows 有着明显差别的操作系统 Windows CE,原本被用于掌上电脑(PDA)等口袋设备,这款操作系统最终成为了支持微软第一代智能手机的移动操作系统的基础。尽管事实上微软要先于竞争对手发布 Windows CE 操作系统,但该公司依然在智能手机流行后的操作系统大战中败下阵来。
麦卡希尔说,“你眼睁睁地看着 Windows Phone 项目表现不佳却帮不上什么忙,而心里怎么也想不通:微软为何就轻易失去了曾以 Windows CE 设备领先的优势?该操作系统曾大幅领先竞争对手,且领先对手多年。然而他们却把事情搞砸了,原因就是官僚主义作祟。”
微软产品经理马克·特科尔(Marc Turkel)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00年左右他曾负责一项涉及数个部门的项目开发工作。在项目开始之初,特科尔办公室窗外的建筑工地上,建筑工人开始动工建造一幢 12 层高的大楼。为了能够让项目顺利完成,特科尔开始与不同的产品经理举行谈判,然后是与他们的上级,以及上级的上级。特科尔说,“如果不是在这个问题上浪费太多的时间,我们应当最多需要 6 个星期便能够完成产品开发工作。”
直到有一天,当特科尔组织另外一场内部小型会议时,向窗外远眺的他突然发现,那栋建设中的大楼已经完工了,而自己的项目还没有完成。他当时就指着那栋大楼说,“当我们开始这个项目时,那栋大楼还不存在。这太令人难以置信。”
不过有些时候,微软的官僚问题来自于一个简单的事实:上世纪 80 年代的“大牛们”在他们 20 或 30 出头的时候加入了微软,如今已成为了 40 岁甚至 50 岁的中年经理人。一些年轻的工程师表示,许多的微软高管并不了解计算机用户这一迅速增长的阶层,因为在微软开始运营时,这些用户仍还是孩童,或是甚至还未出生。当年轻的微软员工想要抓住市场的潜在趋势时,管理层有时却只是让他们靠边站。一位软件开发者表示,“绝大多数的微软高管都不了解家庭用户使用计算机的方式,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他们更不了解。”
举例来说,1997年 AOL 推出了名为 AIM 的即时通信软件。两年之后,微软也推出了名为 MSN Messenger 的即时通信软件。2003年,一位从事微软 MSN Messenger 即时通信软件开发的年轻开发者曾注意到,一些大学生已在 AOL 的 AIM 即时通信服务上面发布状态更新信息,而微软 MSN Messenger 却缺乏相应功能。这位开发者说:“这其实就是向着 Facebook 发展的趋势所在。网民需要一个发布自己想法的场所,并能连续发布相关信息。AIM 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聊天,而是让用户随时登录该服务,以查看自己好友的最新活动动向。”
当这位年轻开发者向其上司提出 MSN Messenger 缺乏短信功能的意见后,其上司并没有当回事,并表示自己不理解为何年轻人没事时老喜欢在即时通信服务中打上几个字。这位开发者说:“我的上司根本就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正是因为他不理解或说不相信年轻人使用即时通信的具体方式,因此我们在这项业务上毫无作为。”
员工大排名
到了 2002 年,官僚主义的滋生物--残忍的企业政治开始在微软逐渐抬头。接受采访的微软现任和前任高管纷纷表示,因为员工需要击败同事才能够得到提拔、奖金或是生存下来,微软的企业文化已经开始完全的走样。
微软高管层曾制定了名为“员工大排名”(stack ranking)的绩效管理制度。该规定的大致操作模式是:每个业务部门都必须按照一定比率将员工工作表现划分不同等级:优、良、中、差。也正是这种“残酷”的绩效管理制度,让微软的技术创新能力大为降低。
在接触到的微软在任和前员工中,他们都表示,员工大排名已成为导致人心涣散的最主要因素。大量员工因此选择了从微软离职。”一位微软前软件开发人员也表示:“如果你是 10 人团队中的一员,你上班第一天就知道,即使该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表现良好,总会有 2 人得优评,7人得中评,1人得差评。这就导致员工之间明争暗斗,而不是微软与其他公司争抢市场。”
假设微软把科技产业的一些巨头们编入同一个小组,其中包括了苹果已故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Facebook 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谷歌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Larry Page)、甲骨文首席执行官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和亚马逊的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等人。按照微软的“员工大排名”,他们中间只有 1 人会得到优评,还有 1 人会得到差评。
微软高管表示,正是这个原因,许多微软的超级明星都竭尽所能与其它顶级开发者在一起共事,因为担心排名会受到影响。这个排名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得到优评的员工得到了奖金和提拔;排名垫底的员工不仅不能获得奖金,而且还被扫地出门。
更为糟糕的是,微软的“员工大排名”每 6 个月进行一次。微软普通员工和他们的上级都需要参加排名,这也让他们更加的关注短期表现,而不是通过长期的努力来进行创新。一位微软软件设计人员表示,“每 6 个月进行一次排名,迫使微软做出了许多大量的糟糕决定。微软员工依据排名时间来安排工作,而不是按照产品开发进程。这对企业而言,百害而无一利。”
微软的“员工大排名”同样存在着弄虚作假的可能。因为项目团队归属于更大的微软集团,因此项目团队负责人依据程序每 6 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商讨“员工大排名”的最终结果,因此每年有两次时间,项目团队的负责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经过精明算计完成交易。
一位微软高管表示,员工需要牢牢记得,现实是想要保证获得更高排名的最佳途径,不仅是要给自己的老板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还要给其他团队的负责人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意味着,微软员工需要尽可能的与各个不同的项目团队负责人搬弄是非,浪费时间。
微软前软件工程师布赖恩·科迪(Brian Cody)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每一次的排名中,我都被告知在我的职业发展中,政治游戏一直非常重要。”当问道微软对科迪的工作评价,是否基于其工作业绩表现时?科迪回答道:“一直以来的情况是,我如何成为一名更好工程师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必须考虑如何在一群项目经理中间变得更为引人注目。”
最终,微软的“员工大排名” 系统削弱了微软的创新能力。微软前高管比尔·希尔(Bill Hill)说,“我曾经希望带领一个能够携手共事的团队,他们只专注于开发伟大的软件产品。但是在微软,你无法实现这个梦想。”
微软时任 Windows 业务主管吉姆·阿尔琴(Jim Allchin)就曾经想要弄明白苹果的技术为什么要比微软好出许多。2004年 1 月 7 日,阿尔琴曾经向盖茨和鲍尔默发送电子邮件称,“如果不是在微软工作,我就会购买一台 Mac。苹果并没有迷失方向。”
情况确实如此,对微软的高管层来说,公司内部出现的这些问题并不是什么大麻烦。微软在科技产业依然拥有一些最优秀的人才。该公司拥有数百亿美元的资金,在高管选定项目之后,有能力向该项目投入大笔的资金。苹果怎么能够避开微软的陷阱?
答案并不难与寻找。现任和前任微软管理者均表示,每年他们都尝试着向公司高管解释微软为何在与苹果、谷歌和其它竞争对手的竞争中,在创新质量上苦苦支撑。通过每半年对员工的调查,信息被传递给了公司高管。但是一次又一次微软高管都得到了同样的答案:因为“员工大排名”这一绩效管理制度的病发症,微软旗下的各个部门没有协同共事。不过微软对此没有任何的反应。特科尔表示,“微软保持着对员工进行调查的习惯,倾听公司的问题,每一次都试图用同样的方式来修补问题,但是它从来也没有奏效。”
音乐播放器
也正是因为这样,微软一直在市场竞争中不断遭受打击。苹果早在 2001 年便发布了 iPod 音乐播放器,而直到两年之后,微软的高管一直在试图想出如何与苹果对抗的方法。
盖茨在 2003 年 11 月 2 日向部分微软高管发送电子邮件称,“因为我们推出音乐服务的时间过晚,我们可能将在该市场永远落后于其它竞争对手。用户不希望放弃自己的硬件。”盖茨在邮件中表示,结果就是微软不会说服消费者使用微软的产品。他写道,“我看不到有什么能够确保我们成为市场龙头的证据。我认识的人(我承认他们都是富人),都拥有下载了数千首歌曲的 iPod。”盖茨说,投资银行 Allen & Co. 的管理者赫伯·艾伦(Herb Allen)曾一次为好友购买了数十个 iPod。他写道,“巴菲特也非常喜欢 iPod。”
在此邮件发出不到两周之后,阿尔琴试用了一款由一家独立的硬件厂商为微软开发的音乐设备。当年 11 月 13 日,阿尔琴在发送给一些微软高管的邮件中写道,“我必须要告诉你们,我们的软件和这款设备的体验非常糟糕。苹果就是远远领先于我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直到 2006 年 11 月 14 日,微软才推出了自有音乐播放器 Zune。在该设备推出仅仅 45 天之后,乔布斯便发布了把手机、音乐播放器、互联网接入、照相机和其它 Zune 所不具备的功能融为一体的 iPhone 手机。但是对于不想购买手机的用户,iPod 依然是他们布尔的选择。事实上,苹果早已推出了公司第五代 iPod,售价并不昂贵的 iPod Mini。在据此不到一年之前,苹果还推出了公司售价最低的音乐播放器 iPod Nano。
Zune 很快便在市场中取得了惨败的战绩。到 2009 年,iPod 依然占据着音乐播放器市场 71% 的份额。除了朝鲜大选之外,这样的数据在市场中几乎就看不到。与此同时,Zune 的市场份额却不足4%。去年 10 月,微软终止了 Zune 业务,寄希望于消费者能够购买一部像 iPhone 一样融入音乐播放器功能的 Windows Phone 手机。
长角操作系统
在微软失落的十年间,苹果甚至还在操作系统市场猛打猛冲,而该市场正是微软的谋生之道。2001年 5 月,微软执行了名为“长角”(Longhorn)的项目,预计将会在 2003 年年底发布名为 Windows Vista 的产品。微软的高管为长角制定了许多的目标,其中包括与免费操作系统 Linux 进行抗衡;推出文件存储系统 Windows File System(WinFS),让不同类型的文件能够存储到一个单一的数据库之中;开发代号为“Avalon”的演示系统,让软件拥有着与网站一样的外观。
随着长角项目开发的展开,微软的技术人员向长角植入了一系列的功能。数量众多的开发团队被指派从事长角操作系统的开发,但是即便是如此,该款操作系统的推出时间依然被一拖再拖。微软当时遇到的问题包括,开机需要 10 分钟时间;系统不稳定,经常出现死机问题。
到了 2004 年 6 月,乔布斯宣布苹果将推出名为“Tiger”的操作系统。这款操作系统在微软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Tiger”中的许多功能都是微软计划在长角中推出的功能。当时,微软员工不断发送着电子邮件,表达着对“Tiger”的惊愕之情。让微软高管难以置信的是,“Tiger”竟然还包括了等同于 WinFS 和 Avalon 的功能。
长角团队成员雷诺·普赖尔(Leno Pryor)在邮件中写道,“Tiger 太 XX 神奇。它就像是我在今天刚获得了免费登录长角的密码一样。”曾参与长角项目开发的高管维克·冈多特拉(Vic Gundotra)试用了 Tiger 操作系统后写道,“他们的 Avalon 竞争对手很惹火。刚才我用 Mac 演示了乔布斯展示的所有功能。5个小时的时间它竟然没有死机。”冈多特拉还写道,“视频会议功能?太神奇了!脚本软件?非常酷!”
冈多特拉的电子邮件被发送给了所有的微软总部高管,其中就包括了阿尔琴。阿尔琴又把这封电子邮件转发给了盖茨和鲍尔默,只是在邮件下方添加了自己的名字和一个词--“Sigh(哎)!”
长角的命运早已被注定。几个月之后,阿尔琴把所有的长角开发团队聚集在一起并宣布:微软将无法在预订的时间期限内完成 Windows Vista 操作系统的开发工作。事实上,微软当时也无法预计这款操作系统能在何时上市。也正是因为这样,微软高层在一次会议后达成了以下意见:在历经三年的工作之后,一切从头再来,放弃或调整原先的许多目标。放弃 WinFS;对 Avalon 进行修订。
苹果早已向市场推出了带有这些功能的操作系统,而微软却仍在冥思苦想如何能够让这些功能在操作系统中运行。此后又过了两年多的时间,Windows Vista 操作系统终于在商店的货架中现身。科技杂志“PC World”当时就撰文指出,微软推出 Windows Vista 是 2007 年最令人失望的科技事件。苹果在微软擅长的操作系统市场已然取得了一场大胜。
搜索引擎必应
到了 2004 年秋季,微软面临着来自谷歌的激烈挑战,因为这家规模更小的公司网罗了数量众多的拥有天赋的青年软件设计人员。谷歌在当年 8 月进行了首次公开招股(IPO)。因为向员工派发股票期权,谷歌的上市同样也造就了众多的百万富翁。也正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微软高管宣布计划跳槽到谷歌。
有关微软人才跳槽谷歌的故事,最著名的当然是马克·卢科夫斯基(Mark Lucovsky)事件。卢科夫斯基曾先后在 DEC 和微软工作了 16 年,并获得“杰出工程师”的称号。他曾是微软 Windows NT 的首席架构师,而 Windows NT 最终发展成 Windows XP。卢科夫斯基曾经表示:“我编写了大部分内核执行程序、kernel32以及 Windows API。”
作为 Windows NT 的首席架构师,卢科夫斯基对微软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当他 2004 年 11 月 11 日告诉鲍尔默自己要跳槽时,鲍尔默的反应可想而知。法庭文件显示,鲍尔默曾这样说:“拜托你告诉我,你不是要去谷歌。”当被告知卢科夫斯基的新东家正是谷歌时,鲍尔默气得抓起一把椅子扔到了房间的另一边。鲍尔默随后所说的话可能被载入互联网史册:“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这个混蛋。我要让他死无葬身之地,我以前干过一次,我还要再干一次。我要弄死谷歌。”
网络搜索那时已经是微软最新的顶级优先发展项目。当时,微软早已拥有了一款平凡的搜索引擎 MSN 搜索,但是这款搜索引擎无法阻挡谷歌的前进步伐。因此微软又开发出了 Windows Live Search,但这款产品同样也被证明是劣等产品。在不断对 Windows Live Search 进行修整并终止了一些功能之后,微软又推出了自己的新平台 Live Search。最终,鲍尔默在 2009 年 5 月推出了搜索引擎必应。但是到了这时,微软的网络搜索团队早已受到公司官僚作风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位参与必应开发的前微软员工表示,“必应的开发人数是实际所需人数的数倍。”
许多微软网络部门的员工表示,在该部门工作拥有着非常痛苦的体验。绝大多数的自主创新都被枪毙;相反,该部门的高管整天都在研究谷歌,告诉员工开发出的必应必须具备与谷歌一样的功能。从事必应项目开发的微软前产品经理约翰·加西亚(Johann Garcia)表示,“高管们一直要求必须追赶上谷歌。到了后来,我们发现必应没有了任何创新性的东西。谷歌一直远远的领先着我们,而我们却陷入暗斗。最后,许多人都变得非常不开心,也失去了所有的动能。”
截至目前,必应已累计为微软带来了大约 60 亿美元的亏损。如果把早期的搜索产品和所花费的资金加在一起,微软单是为搜索引擎业务就已经投入了近 100 亿美元之巨。微软确实为必应完成了一些成功的交易,特别是与雅虎达成的交易。2009年,微软与雅虎签署了为期 10 年的搜索广告合作协议。根据这一协议,微软将向雅虎网站提供必应搜索引擎服务,两家公司将分享广告收入。
自与雅虎签署协议至今,必应的市场份额已经获得了大幅的增长。根据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 ComScore 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 3 月份,微软在美国网络搜索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了 15.3%,高于 2010 年 3 月份的 11.7%。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时期谷歌的市场份额也获得了增长。这也就是说,必应所获得的市场份额,大部分均来自于雅虎。
必应市场份额的提升以雅虎份额的下滑为代价,对微软而言,这无疑是自食其果。
苹果的创新
当苹果推出 iPhone 手机时,鲍尔默在 2007 年曾嘲笑着说,“iPhone 没有机会在市场中获得很多市场份额。”他在同一年还表示,“iPod 的确是热门品牌,但苹果不是。”在苹果 2010 年推出 iPad 平板电脑时,鲍尔默更是对这款产品嗤之以鼻。但是自那时至今,iPad 的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了 5500 万部。鲍尔默对谷歌的预测同样也不靠谱。法庭文件显示,鲍尔默在 2005 年曾经公开表示,“谷歌算不上是一家真正的公司,它就是一个烂摊子。”
许多人都曾做出过后来被证明是愚蠢的预测,但是鲍尔默的预测却让他在微软内部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直到乔布斯临终前,他依然不仅能够预测出市场的发展方向,而且能够带领着苹果朝着该方向前行。谷歌继续不断的通过推出新服务,来与微软的传统优势业务 Office 和 Windows 进行抗衡。
因为竞争对手均展示出了某种程度的成功,鲍尔默不断犯下的错误,也让微软的技术专家们开始抱怨他们的这位几乎没有任何技术背景的首席执行官。一位在去年跳槽到谷歌的微软前程序员说,“鲍尔默拥有着把脚塞进嘴里,让人看上去非常愚蠢的技能,这会一点一点的折磨在微软的每一位员工。在他做出了那么多错误的预测之后,你就明白这些绝对无法原谅,因为这意味着他听不进去身边技术人员的谏言。”
鲍尔默为微软设计的商业哲学早已过于成就,似乎已严重的跑题。作为微软的首席执行官,鲍尔默声称他首先考虑的不是让微软“扮酷”,而是利润。换句话说,微软首先考虑的是通过销售自有的新技术赚钱。但是这基于一个事实:微软靠着钱获得了市场领先优势,因为这家公司总是比任何一家竞争对手拥有更多的资金。
不过微软的这种优势已经不复存在。鲍尔默长期以来一直依靠的优势如今已经彻底消失了。谷歌当前账面上已经持有 500 亿美元的资金,与微软的 580 亿美元相差无几。另一方面,苹果从今年开始已经持有了超过 1000 亿美元的资金。使用财务力量让公司在市场中保持领先优势对微软或鲍尔默来说已经无法再次奏效。
但是奇怪的是,鲍尔默可能对微软的未来是无价之宝。因为未来的微软可能将面临着一系列的麻烦,像其它众多的公司一样,业务扩展太多导致公司拥有了太多的产品线。对于擅长交易的鲍尔默而言,他应当能够胜任于这种大规模的企业重组。
鲍尔默此前表示,他计划担任微软首席执行官至 2018 年。但是无论他本人或其他微软管理层希望与否,华尔街对微软的不满态度可能会导致微软管理层出现调整。市场中也早有消息称,目前已是鲍尔默主动让贤的最佳时机。
乔布斯曾经在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为他撰写的自传中公开谈论过鲍尔默在微软的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乔布斯说,“做销售的人经营公司,做产品的人就不再那么重要,其中很多人就失去了创造的激情。斯卡利加入后,苹果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是我的失误;鲍尔默接管微软后也是这样。苹果很幸运,能够东山再起,但我认为只要鲍尔默还在掌舵,微软就不会有什么起色。”
不过最有趣的是,乔布斯在这一点上最终谴责的是盖茨。乔布斯说,“他们从来没有展示过原本应当展示出的产品智慧野心。盖茨习惯把自己标榜为产品人,但他确实不是。他就是一名商人。赢得业务永远比制造出伟大的产品重要的多。微软的基因中没有人性和人文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