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的概念

基本概念:

    数据是所有能输入计算机,能由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的总和。它包括所有的数字和字符。图形和声音等信息最后也都可以转化为“字符”进行处理,这些字符和数字是客观信息的一种描述。

    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元,在程序中通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和处理。数据元素可以是不可分割的“原子”型数据元素,如整数3,字符S等;也可以是由多个款项构成的数据元素,其中每个款项被称为一个“数据项”。数据项是数据结构中讨论的最小单位。

    关键字是指能识别一个或多个数据元素的数据项。若能起唯一识别的作用,则称为主关键字,否则称为次关键字。在由多个数据项构成的数据元素中必定存在关键字。

    数据对象是具有相同特性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如整数,实数等。它是数据的一个子集。

 

数据结构:

    数据不仅存入计算机,而且必须能被正确的处理,这就要求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必须被反映出来,称这种关系为结构,因此,数据结构是一堆数据元素和这些数据元素之间关系的总和以及作用于这些元素或者结构上的一些函数或运算。

    按关系或结构分,数据结构可归纳为以下4类:集合结构、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和图状结构。集合结构的元素之间是松散关系;线性结构的元素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树形结构的元素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图状结构的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多对多的关系。

    数据结构包含如下三方面内容:

    1.逻辑结构:表示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元素之间的抽象关系,与具体实现无关)。B = (E,R)元素取自集合E,数据结构中的元素之间有关系R。

    2.物理结构: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储存器中的映射(或表示),称为储存结构或储存表示。可采用顺序存储或链式存储两种方式,顺序存储是把逻辑上的相邻的元素存储在物理位置相邻的存储单元中,通过存储地址相邻,反映逻辑上的相邻关系。因此,只要知道基地址,便可知道任何一个元素的地址;链式存储时元素可以分别存储,通过附设指针,反映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3.作用于数据结构上的各种操作。如检索元素、插入元素和删除元素等。

    作用于不同的数据结构上的操作集不同,但下列操作必不可缺。

    (1)结构的生成。

    (2)结构的销毁。

    (3)在结构中查找满足规定条件的数据元素。

    (4)在结构中插入新的数据元素。

    (5)删除结构中已经存在的数据元素。

    (6)遍历。

     另外,在具体应用中,依据所采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可采用具体的方式和技术实现某种数据结构。

posted @ 2011-11-03 14:59  学-无止境  阅读(22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