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未老先衰”现象严重

曾经有许多人跟我说过一个观点,那就是:搞IT的跟性工作者是一个待遇——青春饭。我当时自然是大笑之后表示同意。今天发现了一篇文章觉得很令人沉思。就当作一个话题吧。

41岁的老张,计算机软件专业本科毕业,具有10多年软件开发的工作经验。他一开始对自己的跳槽充满信心。然而,每当老张将自己精心策划的求职简历向用人单位呈上时,人家指指“应聘者须35岁以下”的应聘条件,便将老张的简历给退回来了。

老张还从有些招聘人员的眼中解读出这样的信息:“都四十多岁了,还在干基层的开发工作,业务一定不精。”最终,老张带着挫败的情绪和失望走出了IT人才招聘市场。

老张在IT人才市场的遭遇决非偶然,它折射出我国软件开发队伍建设中的一个怪圈: “未老先衰”的现象非常严重。

其实不唯老张,就是在国外,许多40多岁的人都说,在信息技术行业年龄歧视极为普遍,他们为此感到焦虑和愤怒。

据悉,英国一个拥有30年的信息技术行业工作经验,从事过编程、高层管理等工作的人,49岁时想寻找一份新工作。结果在接下来整整一年的时间里,都没有一家职业中介给他回复。后来他做了一个试验,将简历上的年龄改为30岁,3天内就接到了5个电话。

而与此同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IT业称目前正面临高技能员工的短缺问题。一个极度匮乏合格人才的行业,怎么可能仅仅因为年龄而拒绝合适的应聘者呢?

英国就业和退休保障部2002年的一份报告显示,IT业雇员中56%年龄在35岁或以下,而所有行业从业人员的这一比例为38%。而此前进行的一次调查发现,对IT岗位聘用拥有决策的人中,31%“在招聘过程中会考虑年龄因素”。

英国国内IT业内人士认为,IT业的年龄歧视通常是无意行为,而非故意如此:人们有一种想法,就是聘用和自己相似的人。而且,由于IT行业自身性质,理想的招聘对象始终是介于28至35岁之间,男性,名牌大学毕业生。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要年纪较大的人,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多想。

专家指出,从国内产业的发展来看,有些软件企业正处于学习、模仿和为发达国家企业代工的阶段(如承担软件外包的企业)。在这个阶段中,软件开发人员的体力和接受能力远比经验重要,实现别人的设计远比自己设计重要,所以企业感到没必要考虑年龄较大(较为有经验)的候选人了。

重要的是,企业招聘35岁以下员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是最新的,是最有价值的阶段,可以说,老张10年前的经验已经不值钱了。

而从软件开发人员本身来说,他们处在不断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中,如何保证自己不被淘汰,更新能力是获得自身价值增值的重要因素。

一位在加拿大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IT人说:在他的公司里,有不少年龄超过40岁的工程师还乐此不疲地学习新技术,他们从事这份工作很单纯,因为喜欢编程,以这样的心态,这些技术工程师工作得很开心。

针对国内外IT业的年龄歧视问题,专家指出,由于软件开发行业的特殊性,经验是贬值而不是增值的。在老张的求职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自己多年积累的开发经验而不是创造力,是不能吸引用人单位的。作为用人单位,在市场上人才总量供大于求的今天,为了企业的自身利益,设置35岁的门槛也无可厚非,但是培养有经验、生命周期长的高素质开发人员是今后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地位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要防止竭泽而渔式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培训机制,采取轮岗、轮训的方式,使开发人员不断获得新的技能。

posted @ 2006-02-16 14:43  谢多  阅读(303)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