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RIP

  RIP协议要求每一个路由器每隔30s和相邻路由器交换路由表信息,经过若干次的更新后,所有路由器都知道到达本自治区域的任何一个网络的最短路径和下一跳路由地址。

  RIP协议的缺点:只以跳数评估并非是最优路径;网络的直径不能超过15跳;每隔30s给邻居发送全部路由信息,浪费资源。

 1.1实验,构建如下网络拓扑,其中红色的串行接口链路比其他链路的带宽小很多。

 

   实现步骤

    1、在全局配置模式下给路由器的各个接口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并打开各个接口,以路由器R1为例。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
ip add 192.168.1.254 255.255.255.0
no shut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1
ip add 10.0.0.2 255.0.0.0
no shut
interface serial 0/0/0
ip add 30.0.0.1 255.0.0.0
no shut

    配置好以上,路由器就可以自行得出哪些网络是直接相连的,但是此时两台主机并不能通信

    2、给这三个路由器的各个接口启动RIP协议,将与它连接的网络通报出去。经过若干次的交换路由信息,最终会得到到达所有网段的路由,以路由器R1为例。

router rip
network 192.168.1.0
network 30.0.0.0
network 10.0.0.0

    3、给各个主机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以及默认网关    

  测试主机A和主机B是否能通信

 

     查看数据包的路由,验证了RIP协议以跳数最少作为最优路径。

 

 2、OSPF协议

   OSPF是基于链路“代价”而非距离向量;不限制网络规模;采用最短路径优先算法计算路由。

   OSPF的工作流程

    1、相邻路由之间周期性发送hello分组,建立邻居关系。

      在多点接入网络环境中应该选择(指定路由)DR和BDR(备用路由),所有的非DR/BDR只与DR和BDR连接邻居关系。如下图所示。

 

    2、建立邻居关系后,向邻居路由器发送数据库描述分组,将自己的链路状态数据库中的所有链路状态的摘要,发送给邻居路由;

    3、在收到数据库描述分组后,如果发现确实需要某些链路状态信息,就会给对方发送一个链路状态请求分组;

    4、将其缺少的信息封装在链路状态更新分组发送给对方;

    5、收到链路状态更新分组后完善自己的链路状态数据库,并回发一个链路状态确认分组;

    6、最终所有路由器上的链路状态数据库一致。每个路由器会根据自己的链路状态数据库得到一个带权有向图,可以算出从自己到其他路由器的最短路径。

      ……

    7、每隔30分钟或者链路状态发生变化,路由器都会发送链路状态更新分组,收到该分组的其他路由器将洪泛转发该分组,并发回链路状态确认分组

    

  实验,构建如下网络拓扑,其中红色链路比其他链路的带宽小很多

 

   步骤

    1、配置3个路由器各个接口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以R1为例;

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
ip add 192.168.0.2 255.255.255.0
no shut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1
ip add 10.0.0.1 255.0.0.0
no shut
interface serial 0/0/0
ip add 30.0.0.1 255.0.0.0
no shut

    2、开启所有路由器的OSPF协议,以R1为例

router ospf 100  //指定进程号
network 192.168.0.0  0.0.0.255 area 0  //反子网掩码
network 30.0.0.0 0.255.255.255 area 0
network 20.0.0.0 0.255.255.255 area 0

    3、配置各个主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以及默认网关。

   验证OSPF基于链路“代价”选择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