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互联网分析指标
数据指标定义:
对当前业务有参考价值的统计数据统计数据。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彼此的认同!
常见的数据指标:
一、用户相关的数据指标
1 DAU/MAU (Daily/Monthly active users)
日Daily和月Monthly计算
日Daily:一个自然日,(跨海产品最近24小时)的活跃用户量,反应产品短期用户活跃度。
月Monthly:单月活跃用户量,反应产品长期用户活跃度。
计算方式:
例如,一个新产品9月1号新增了100个用户,随后的30天,不再有新用户新增,而这100个用户每天都活跃,则9月每一天DAU=100,9月MAU=100,而不是100 * 30=3000,MAU不可能比总用户数都大。
active定义
- 数据第统计系统定义(第三方):基于事件上报进行统计(页面加载上报Page View事件、APP确认登录按钮点击上报onclick事件),比如友盟、百度统计、GA等预制报表统计系统。push推送‘确认到达事件’上报不能作为active,这是用户被动收到,很多用户直接忽略push了。
APP消息推送指标相关文章:APP消息推送(Push) - 业务上的定义(内部):基于用户执行了关键事件(如访问首页、详情页)。注意push消息时,用户直接跳转到的页面,完善‘日活事件列表’的管理,把访问该页面事件也加到列表,需要更新维护,存在维护成本和沟通成本。
Users选择
一个人可以从多台设备登录产品服务,一台设备有可能有多个人登录产品服务。认人还是认设备,取决于是否有账号系统、未登录的用户对业务是否有价值。
- 选人场景:1.每位用户有专属U_ID,适合强注册/强登录的应用。用户数=访问的U_ID数,未登录的用户会被遗漏掉。
- 选设备场景:通过cookie的随机长字符串作为设备唯一标记符。用户数=访问的设备数。无法对应设备背后的用户。
业务解析
- 两个指标仅仅为了日后的分析,其本身并不具有任何意义。不能说100的日活产品就比1000的日活产品差。DAU数据仅仅只是该款产品在某个时间点的缩影,并不说明任何事情,而影响它的因子才是所应该关心的。
- DAU / MAU的大小表明了这款产品对用户的黏性大小,用户打开产品的频率。一款产品MAU为100000,平均DAU为15000。那么DAU/MAU的值为15%。粗略说明了,平均每个用户在这个月里15%的天数中打开了产品。
- DAU/MAU的值越高,毫无疑问粘性很强。DAU/MAU的值很低并不能说这款产品就是失败的,还需要结合活跃用户数量、ARPU、在线时长、付费转化率等进行多维分析。例如一款新上线的游戏在第一天有1000个玩家登陆,随后在这1000人当中,每天只有固定的100个人活跃。这样算下来DAU/MAU的值是0.1,显示出玩家的参与度很低,但事实上这100个玩家的游戏参与度却是100%。
2 新增用户(推广)
用户新增业务流程:
定义【增】节点:
激活一般包括:注册、下单、浏览某些内容等等判别【新】
- 基于设-备:
- 基于账号:与后台账号匹配。
定义新增用户:定义新增用户
3 用户留存(吹牛皮指标)
计算方法:
(以7日为例子)
一个产品第一日新增10个用户(即DAU_day1 = 10),假设往后7天无增用户:
-
七日日留存
-
七日内留存
根据业务目标、场景选则合适计算方法
- 场景一:对比渠道质量——关心第7天的表现
以【X日日留存】作为比较标准时,可以避免其他日数据的干扰。
第一种:只使用了第一天和第七天的数据,忽略了同样的信息量,可以【公平】比较。
假如使用第二种计算方法,而且活跃曲线如下:
【】渠道A:前三天平稳(活跃数大),后四天急剧下跌,到第七天所剩无几。
【】渠道B:则相反,先下降后平稳,第七天还有所剩余。
使用第二种算法:7日留存(渠道A) > 7日留存(渠道B),而第一种算法得到相反的结论。‘对比渠道质量(7日留存)’这种业务场景,可能更关心是第7天最终留下的用户,第二种计算方法把中间day2~day6的用户数据引入,从而影响了实际判断。
场景二:对比渠道质量——关注7日内活跃
某产品有周期性活跃特征,只在周六、周日用户才会比较活跃。其他时间基本沉默。星期二获取的新用户,到下周一(第七天)活跃用户很少。这种场景还用第一种计算方法的话,得到的数据会非常糟糕,往往不能反映这种周期性业务的真实情况。用第二种方法可能会比较合适。
算法一的其他计算标准:
优点:分子和分母星期相同,某种程度能抵消星期级别的波动。
看留存的目的
- 了解某一个渠道的质量。
- 观察整个大盘。
二、行为相关数据指标
1 PV、UV、转化率、人均次数、访问深度
传统定义和衍生定义:PV、UV
传统的网页时代,PV(Page View)指的是页面的浏览量,不去重;UV(Unique Visitors)指的是独立访问数。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会在页面进行一些操作,比如‘点赞’,此时可以衍生新的定义——点赞次数:
转化率和人均次数
对于一个路径漏斗,把次数和人数单独放在一侧,描述一些问题就会简单得多:
Q:来了多少用户?访问情况如何?——> A:来了5个。访问13次,人均2.6次。
Q:首页转换效果如何?——> A:有8/13 = 62%的【次】进入课程详情页。
Q:有多少注册了?——> A:来了5个有两个注册,占了40%。
Q:注册了又有多少当时付费了? ——>A:2人只有一个付费了,占50%。
- 转化率:PV/PV or UV/UV,下一节点除以上一节点,关注留存转化。
人均行为次数:PV/UV,同一节点相除,
访问深度计算方法——用户对产品的了解程度
算法一:用户对某些关键行为的访问次数
算法二:将网站内容/功能分成几个层级,以用户本次访问过最深的一级计算
- 第一级:首页
- 第二级:搜索、分类导航
- 第三级:详情页
- 第四级:查看图片、评价等内容
2 访问时长
访问时长很难被统计:
- web时代:统计页面打开时长(用户一直没关,去干别的事);
- APP时代:前台驻留时长(手机放桌面,去干别的事);
- 通过瞳孔与注意识别(涉及权限和隐私,只能小范围研究测试用)。
所以,应该以统计的目标为出发点,通过统计特殊事件,支持业务需求。
例如,统计【视频被消费的程度,评价内容质量】:记录暂停/关闭页面后,播放器中视频在进度条的位置。
3 弹出率/跳出率Bounce Rate
定义:仅浏览了一个页面就离开的访问次数与所有访问次数的百分比,基于会话。
计算:
退出率和跳出率区别:退出率和跳出率
三、业务相关数据指标
ARRU/ARPPU区别:ARRU/ARP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