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关于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局限性


学习笔记:关于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局限性

王咏刚,2004年4月19日

自然科学注重实证的研究方法并不一定都能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奏效,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简单的事物,而是复杂的人和人类社会。比方说,自然科学注重实验的可重复性,可社会科学实验很难重复——如何找到完全相同的样本人群?即便对同一人群做两次实验,做第二次实验时样本人群已经有了前一次实验的经历,他们的行为怎么可能和第一次实验时完全相同?

对于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局限性,S. J. Baran和D. K. Davis给出了四条基本理由。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四条理由的大意整理了出来(不是翻译),并把其中与社会科学有关的例子改成了CSDNBLOG上的同仁更为熟悉的杂志销售问题:

1、大多数人类的行为方式难于度量。我们可以轻易测出水沸腾时的温度。使用精心设计的、复杂的技术手段,我们甚至可以测出原子的重量或宇宙膨胀的速度。但我们很难准确算出,在某份杂志的潜在读者中,究竟有百分之多少购买了本月的杂志。也许,某位潜在读者没有购买本期杂志的理由仅仅是他的女朋友对他重杂志而轻爱情的行为提出了强烈批评。同样的道理,如果论坛里某篇文章只有一条跟帖,其中充满了对帖主的溢美之辞,而另一篇文章后面跟了三百多条批评乃至咒骂的帖子,你能准确说出,哪一篇文章对读者的吸引力更大,它的吸引力比另一篇大百分之多少吗?

2、人类行为过于复杂。我们很难在人类的行为中找到明确的因果关系。找到使水沸腾的原因,这远比找到女朋友不理睬你的原因简单得多。我们可以保证在一定的温度和大气压条件下,水一定会沸腾,但你能保证杂志广告在电视台连续播出30天后,杂志下个月一定能多销10万份吗?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列举出一些影响杂志销量的因素,如读者收入、行业景气程度、文章质量、杂志装帧、网上相关信息的数量等等,但我们能列出这些因素和杂志销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吗?我们能找到改变这些因素并进而提高杂志销量的灵丹妙药吗?

3、人都有各自的行为目标,都是自省的(Self-Reflexive,指人们易受自我的影响)。我们很少对已发生的事情做出回应,但却经常为了我们希望或预期发生的事情而主动实施某一行为。还有,我们经常修正我们的目标,并以非常主观的方式判断它们能否实现。只要加热,水就会沸腾,但水不会拥有关于沸腾的任何思想,不会在加热过程中因为厌倦而改变自己的行为特征。可是,当读者走向报亭,选择他喜欢的杂志时,他会因为身边出现了一个美女而立刻改变自己的购买计划——买一份《财富》显然要比买一份《读者》更能吸引美女的目光。另一个例子是,如果我们通过网络向潜在读者发放一份调查问卷,你怎么能保证读者在填写调查问卷时不怀有其他目的(如讨好杂志社以换取免费礼品,或痛骂杂志社以在网上出名)呢?

4、当我们把关于因果关系的基本认识应用到我们自身时,事情有时会变得更加糟糕。例如,在海平面条件下把水加热到100摄氏度,水一定会沸腾,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也从不怀疑这种因果关系。但我们自己呢?我们经常一边看着论坛上网友们的激烈争论,一边说:“这些没脑子的人,与其天天在这里打口水仗,还不如踏踏实实干点儿正事儿——算了,我还是发个帖子,教育教育这些愤青吧!”为什么我们的行为(发帖子)和我们的思想(做实事)不一致呢?传播学里有一条著名的第三人效果定律:我们都认为自己不会受到媒体或广告的影响,同时我们又都认为其他人非常容易受到影响。比如说,我看某份杂志是因为我自己的学习需要,而其他人看该杂志就纯属听信谣言或者附庸风雅;我说某篇文章好那是因为我眼光独到,而其他人说该文章好则是因为该文的包装和宣传迎合了他们的低级趣味。

这就是说,好的社会科学理论大都是在突破上述四种局限性的基础上取得成功的。

posted on 2004-04-19 17:26  毛小娃  阅读(20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