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再现
======================{幼儿园两个小朋友之间的对话}
小朋友A:我可以用兜兜里的糖换你的橘子吗?
小朋友B:好啊
小朋友A:给你,3块糖
小朋友B:给你,橘子
======================
上面两个小朋友之间的对话,诠释了最经典的物品交换过程。步入社会求生的我们,似乎很少能看到这样至淳至朴的交换,最多是借助“金钱”衡量完成一次等价的交换罢了。
说得俗套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没有任何人可以不计报酬为组织做事。薪资不仅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更是自己付出回报的体现。广义上讲,是希望能够和自己的学历、能力、经验、研究背景相匹配,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狭义上论,硅谷昂贵的生活费用和高税收,也使得所有人都无法安于清贫。正因有薪资的存在,个人活动在组织中常常被定义为“雇佣与被雇佣”(或是说“金钱利益驱使”)关系,也就不足为奇。
做过HR的朋友,都会为挽留个人离开组织而准备的一套说辞。通过这套说辞可获知 辞职原因、组织管理漏洞、人文文化欠缺之处、可否有缓解余地等等,目的只有一个“组织不想放你走,想尽最大的努力把你留下来”。如果个人去意已决,放手则是对其最大尊重。
多数组织发现重要人才要流失后,首先想到的是涨工资、提高福利待遇,这样做不排除有些人会“回心转意”,这样的人我只能说是“被雇佣者”,为了求生谁都不会跟加薪、提高福利过不去,这样的举措无可厚非,我是支持的。
但有时候,同样的方法、手段对于某些人是不起作用的,甚至还会有个怪现象发生,这些人会去一些不如现在规模、薪资的组织,我能猜想到的就是这个组织具备了他想要的东西,为了得到,与该组织产生一种交换,不妨称这些人为“交换者”。
殊不知,个人向HR提出离开组织的理由,近94%都是假的。只有拿到离职证明走出组织大门时,他们才会对自己说:
▲“这里薪水太少了,工作3年一共涨工资才500元。”
▲“在这里也学不到什么东西,还不如趁自己年轻找个大平台去试试。”
▲“这个女部长简直就是‘更年期’提前,我受够了。”
▲“ .........”
个人与组织的“雇佣被雇佣关系”我不否定,但我还是坚持“交换关系”的存在。
需求 → 热情 → 表现 → 交换 → 满足
↑ —————————————————————————— ↓
从上图可知,所谓“怪现象”、“交换者”的存在都因“交换而生”。当个人从组织交换不到自己想得到的,达不到满足时,离开时必然的。如果交换仅限于薪资、晋级或其他组织尚可接受的东西,留下此人仅是一次谈话而已。如果组织给不了,任何的谈话、交心都是徒劳。
◆走出校门、入职组织,组织赋予他的底层工作经验胜似任何东西。初入社会的头三年是职业规划的起点,没有任何人希望自己输在起跑线上。如果一天天无事可做、扯皮捣蛋,离开是必然的。
交换 ⇔“底层工作经验”
◆有了3,4年的工作经验,打算借助公司出国深造的机会,让自己“镀个金”,美其名曰“海归派”。
交换 ⇔“出国深造的机会”
◆7,8年工作经验的沉淀,想从事公司管理层(项目经理 )或技术层(技术经理)。
交换 ⇔“晋级、认可”
◆与组织同甘苦共患难十多年,想参与组织决策、战略的制定和规划。
交换 ⇔“挑战、机遇”
单纯的看待个人和组织是赤裸裸的“金钱利益驱使”关系多少有些欠妥。离开组织加入另一个组织,不只是薪资问题,更多的是因原组织给不了,而从他组织寻求交换的过程。
有人或许会质问我 “你真伟大,真高尚,竟然能把薪资看得那么淡,圣人呀!”
选择组织的时候,薪资的话题很敏感,但又不可避而不提。
薪资只是保健因素之一,是一个人开展工作所必须的条件,肯本谈不上是与组织之间的交换。
每个人对薪资要求都有自己的底线,组织也有自身的判断标准。与同组织交换的东西比起来,薪资似乎狲色了许多。当你得到了同组织交换的东西,后期的“身价”可想而知。
比方说:
一个人拿着比国内同行还少的薪资去国外工作,目的仅是为了交换语言学习机会、借鉴国外管理方法、学习工作方式和理念,假定他没有虚度国外生活的时光,数年后回国,身价定会比那些数年前同行人的薪资多得多,甚至会是倍数级。
学会交换才能生存,单纯的为眼前的高薪所“折腰”,你只能是一位再简单不过的“被雇佣者”。
连小朋友都知道用 {糖果} 去换自己需要的 {橘子} ,现代的我们不知道吗?
菜鸟级 管理交流群:295388584
微信互动(管理心得交流站):GLXDJLZ
刚刚初步,菜鸟征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