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
概述3年(仅是个人理解)
- 初识供应链从2016年3月开始,从当初的模糊了解到慢慢深入,已有3年之多。那供应链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呢?我的理解是,解决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供需关系,优化这条链路。这个链路最核心的两个主体是商家和消费者,那从主体的角度去看整个供应链要达到以下目标:消费者在合适的时间以最优的价格买到最想买的货品;商家通过一切方式较低企业成本,包括降低生产费用、仓储费用、销售费用,获取利润。消费者想买,商家想卖,但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公开和信息部对称,这个买卖的撮合动作不是很顺畅,所以才要有供应链平台的存在,这里我指的是相对广义的供应链,渗透到了电商环节。
- 熟悉供应链的同学都知道,供应链有三个目标:可视化、可感知、可调节。我这三年做的事情,恰好覆盖了这三个目标,但没有完全覆盖。下面就这三个目标总结这三年做的事情,先来一张图,表达关联关系。
第一年(可视化)供应链信息化
- 可视化亦是线上化,将线下动作线上化,提升流转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线上化的第一梯队是核心流程:采购、出库、入库等,保证业务正常的流转,第二梯队是目标、计划等,对整体的节奏进行优化和把控,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竞争力。经历过这个阶段后,飞来飞去的EXCEL基本上会消失80%了。
- 我把供应链流程的关键环节比作人体的器官,每个流程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彼此之间又是关联协作的的,确保完成目标,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配合出现问题,都会出现所谓的神龙or谷仓效应。
第二年(可感知)供应链可视
- 可感知就是可视,通过对信息化阶段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工,得到关键的指标数据,从数学角度看,就是对信息化求导的过。指标是什么?指标就是一组代表了业务运行情况的数字,通过数据去发现和优化问题。都有哪些指标呢?
库存域:周转、现货、动销等
商品:转化率、NPS等
供应商:商品分层
采购:满足率、良品率、VLT等
这是从各个子域角度去看的,从全链路还可以去看时效、成本、利润。
- 可视化是运营的银弹。外面都说阿里的运营是厉害的,到底哪里厉害?据我对认识的数据运营的同学的了解,他们需要从茫茫数海中,抓取关联的数据,通过已知的方法论,分析数据的逻辑关系,通过这些关系进行决策,影响运营的结果。那可视化在这里就成了运营与数据的桥梁,运营通过可视化,掌握业务发张的趋势,在根据未来的目标,进行决策。
- 可视化的技术。按照从数据流转的方向,我分为几个层面: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的手段很多。总体分两大类:离线:odps、定时任务抓取、实时:监听db的binlog,消息,流式计算工具。目前看,实时收集与计算的指标越来越多,这是趋势。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的手段也是很多的,比如sql、规则、模型、算法等都可以去分析。一般来说这种分析的数据量都是比较大的,离线平台可以在odps上写sql,数据库查询,可以选用olap能力较好的hybriddb或者ads,流式计算就选Blink吧。这些能满足各式各样的场景。
数据展现:
数据展现是最后一步了,前面提到过彩云间、夸克之类的,可以根据离线和实时的数据生成页面,满足查询的要求。除此之外我认为邮件的推送也是一种展现的方式,最终的目标都是让某些人看到关键的数据而已。
可感知仿佛就是神经中枢,实时感知这各个器官的运行状态,哪里有疼痛、哪里有兴奋都能感知到。
第三年(可调节)供应链风控
- 可调节包含单不限于风控,经过一年多的演进,终于迎来的可调节阶段。风控的产生是必然的,随着可感知环节发现的问题、风险越来越多,必须要有下一步动作,于是产生了风控。
- 可调节除了风控应该有其他的,比如供应链决策大脑:根据指标的数据,给出决策意见,这里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管理视角,结合各个领域的数据,分析问题点,根据模型给出意见,我觉得这个是智慧供应链必须要走的一步。各行业的风控系统,职能是不同的,但是系统架构却是相似的。风控的核心流程:识别+处置+审核+分析。这是风控业务的顶层逻辑,万变不离其宗。其中识别和处置是不能缺的,是最基础的。
- 风控可以比作人体中的免疫系统,能够发现供应链环节中的风险,并修复,时期健康的运转,实现其原始的目标。
风险来自哪里?风险的本质是问题,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问题,问题的本质是gap,可得到风险的本质也是gap。gap从哪来?来自异常的操作、预期差距以及不可抗力的因素。
- 可分为已知风险和未知风险。针对已知风险,通过规则、模型、算法可以识别;针对未知风险,目前能想到就是无监督学习的聚类算法,因为风险发生时,必然会伴随数据的变化。通过对数据分析便可反向分析风险,这是未来的趋势,需要强大的算法支撑。
posted @
2019-07-17 16:08
范晓刚
阅读(
1670)
评论()
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