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TCP/IP读书笔记(二)
图解TCP/IP读书笔记(二)
第二章.TCP/IP基础知识
一、TCP/IP出现的背景及其历史
年份 | 事件 |
---|---|
20世纪60年代后半叶 | 应DoD(美国国防部)要求,美国开始进行通信技术相关的研发 |
1969年 | ARPANET(阿帕网)诞生。开发分组交换技术 |
1972年 | ARPANET取得初步成功,拓展到50个节点 |
1975年 | TCP/IP诞生 |
1982年 | TCP/IP规范出炉。UNIX是最早开始实现TCP/IP协议的操作系统 |
1983年 | ARPANET决定正式启动TCP/IP为通信协议 |
1989年左右 | 局域网上的TCP/IP应用迅速扩大 |
1990年左右 | 不论是局域网还是广域网,都开始倾向于使用TCP/IP |
1995年左右 | 互联网开始商用,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的数量剧增 |
1996年 | IPv6规范出炉,载入RFC |
关键因素:分组交换技术的实现、ARPANET的诞生以及UNIX系统的普及
二、TCP/IP的标准化
TCP/IP标准化过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不是由标准化组织制定为标准以后才开始投入应用,而是到其成为标准的那一刻为止,已经被较为充分地试验并得到了较广的普及。
OSI未能达到普及原因:
1.未能尽早地制定可行性较强的协议;
2.未能提出应对技术快速革新的协议;
3.没有能及时进行后期改良的方案。
三、一些重要的协议
协议 | 所属TCP/IP模型层 | 作用 |
---|---|---|
IP | 互联网层 | 跨越网络传送数据包,使整个互联网都能收到数据;不具有重发机制,术语非可靠性传输协议 |
ICMP | 互联网层 | 发送信息未到达对端目标地址时会返回给发送端异常通知 |
ARP | 互联网层 | 从分组数据包的IP地址中解析出物理地址(MAC地址) |
TCP | 传输层 | 面向有连接的传输层协议,“三次握手”,“四次挥手”,连接稳定但复杂 |
UDP | 传输层 | 面向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适用于多媒体领域 |
HTTP | 应用层 | 超文本传输协议 |
HTML | 应用层 | 超文本标记语言 |
SMTP | 应用层 |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控制信件的中转方式 |
MIME | 应用层 | 拓展电子邮件的格式 |
FTP | 应用层 | File Transfer Prototol,用于文件传输,进行文件传输时会建立两个TCP连接 |
TELNET与SSH | 应用层 | 用于远程登录 |
SNMP | 应用层 | TCP/IP中网络管理所使用的协议 |
四、TCP数据包发送与接收
书中这幅图非常形象地概括了TCP数据包发送与接收期间的过程:
几点补充:
1.包流动时,从前往后依次被附加了以太网包首部、IP包首部、TCP(UDP)包首部以及自己应用的包首部和数据。包最后则追加了以太网包尾。
2.包中至少包含两个信息:发送端和接收端地址,以及上一层的协议类型。
3.以太网会用MAC地址,IP会用IP地址,TCP/UDP会用端口号作为识别两端主机的地址。
5.术语与英文缩写总结
术语(英文缩写) | 解释 |
---|---|
NOC | Network Operation Center,网络操作中心 |
IX | Internet Exchange,网络交换中心 |
ISP |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供应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