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过好自己这一生?
前言
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因为最近读了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尤其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令我印象深刻,书名很奇特叫做《被讨厌的勇气》 ,为了让大家也对这本书产生兴趣,我把豆瓣上的简介搬了过来,它是这样描述书的内容:
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
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
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
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
我们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总是会遇到很多的困惑,如果没有人引导,那么自己试错的成本极高,轻则摔跤流血,重则走火入魔,人生从此误入歧途,而一本好书就像一个智者一样指引我们正确的方向,我觉得偶尔读一点心理学科的书籍,对我们走出人生的困境,让自己重获自由和幸福是很有帮助的。该书最近是作为心理学科的热门书籍也是销量 Top 1,我抱着强烈的好奇心认真读完,收获颇多,特此将书中 5 大正面的积极心理特征提炼出来跟大家聊聊,希望也能帮助大家勇敢的面对生活
本篇文章的 4 个章节,从这 4 个角度出发、可以描并且解决我们目前社会上大多数人正在面临和即将面临的心理问题,如果能理解这些内容,应该可以改变你面对生活的心态,让你用非常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人生,从而获得勇气,过上可以选择过上幸福的人生。
- 原因论
- 自我接纳
- 人际关系
- 活在当下
原因论
首选要面对的问题:和过去和解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大多数人都不可避免的经历许多不好,甚至遇到人性阴暗面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这些糟糕的经历的话,这些不好的回忆可能会伴随我们的一生,书中提到一个关于 原因论 的概念非常有趣。作者对 原因论的定义就是:因为过去发生了 XXX 事情,所以现在我才会 XXX ,是一种基于过去(已发生或者无法改变)的事情来定义你的现在甚至是未来。这就是对原因论的定义。
原因论会束缚你的内心
我们身边总有很多人觉得自己过的不幸福,甚至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幸福的原因是因为过去发生了 XX 事情导致,例如:
- 小 A 曾经在校园遭受过恶霸欺凌,甚至一度给自己贴上“软弱”的标签,这个标签让他一度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勇气,害怕面对冲突,凡事遇到事情总想着逃避,从而因为过去的事情影响自己现在和未来
- 小 C 曾经在一段感情中遭受过抛弃,自信心受挫,给自己贴上“不值得被人爱”的标签,认为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失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此破罐子破摔,不负责任和消极对待以后的感情,从此过上糟糕的人生,等等……
为什么不要原因论
因为原因论无法解决你面对的问题,只会增加你的痛感,就像作者给出一个例子:
当你觉得身体不适应或者感冒了,你想去看医生,但是医生如果基于原因论的话,那么医生只会告诉你:“你之所以身体不舒服,是因为你昨天出门衣服穿的太单薄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对于这样的结论,你会觉得满意吗 ?
所以在作者看来 原因论是一种非常消极的心理状态和思想,非常不值得提倡,因为太在意已经发生,无法改变的事情,只会让你活的很痛苦,长此以往会容易陷入悲观主义,基于“原因论”的心理,会让你无法感受,甚至失去对幸福和美好的追求,还会影响你在成长的过程对自我的接纳,从而对你现在的生活甚至是未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你都已经自我暗示自己不配拥有幸福和美好的话,那么你未来的生活大概率就会过的不幸。
如何摆脱原因论
前面我们了解原因论的定义,还有原因论对个人生活和心理的影响,那么想要摆脱原因论其实很简单,只要改变对你过去的看法就可以了。这里其实完全可以武断的说一句,如果你是因为原因论所导致的生活不幸,完全是由你自己造成的。这里你可能会好奇,既然都是已经发生,并且无法改变的事情,为什么还会由我自己造成的不幸呢?
首先你要做出一些观念和认知上的改变,你要明白的一个点就是: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并且不能改变,至于它会对你造成什么影响,其实完全取决于你如何去看待这件事情。怎么说呢?
使用积极和消极的心态面对原因论会有以下两种区别:
- 你用消极的心态去面对过去的事情,并且基于过去的事情给自己贴上某种“负面”标签的话,那么你的这种心态无疑是在给自己现在和未来的生活设置障碍
- 你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过往发生的事情,尝试去接纳它,把它当成人生体验的一部分,但不要被过去发生的事情所定义,那么你的现在和未来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其实归根结底,原因论的影响终究是个人心态的问题,你用什么心态为过去赋予什么意义,那么你的过去那件事情,它就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积极的人生应该是定目标-向前看,不要被不能改变的过去所影响,你是否能感受到幸福终究是要由你的心态来解决。
自我接纳
其次要面对的问题:和自己和解
前篇讲的原因论,是让我们跟自己的过去和解,那么这篇就讲讲我们如何跟自己和解。
接受自己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名词叫做:自我接纳,我们的人生想要感受到幸福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你是否发自内心的喜欢真正的自己?
因为当一个人无法发自内心的喜欢自己(自我接纳)的时候,大多数人会表现出以下两种状态:
- 讨好型人格:你对自己的没有信心会让你害怕公开暴露真实的自己,你害怕被人讨厌,或者你会通过成为讨好型人格来满足他人的期待,从而掩盖和逃避真实的自己,但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不仅会让你丧失自由和自我,而且企图满足所有人的期待,这种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对自己和对周围的人都撒谎的人生态度,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 虚荣:对自己不认可的人,会通过跟外物(洋房,名车,名表,名牌,名人,就是大家普遍意义上认可的事物)进行绑定关系,其实内心的想法是通过跟这种大家普遍认可外物建立关系,从而来满足他人对你的认可,这也是虚荣心来源的根本原因,虚荣心重的人大多内心自卑(通过一种自负的方式表达出来),本质上就是无法自我接纳的人,但是他们没有搞清楚的是,就算跟这些外物建立关联关系,大家认可的还是这些外物,并不是你这个人本身,你想要大家认可你,首先你要认可你自己,敢于表达真实的自己。
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判断你的自我接纳程度:
- 你是否敢于展示真实的自己(不敢展示自己源自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害怕暴露真实的自己)
- 你是否一直想要成为别人 ?(不喜欢自己才会想成为别人)
史学大师许倬云也曾说过:“众生皆苦,唯有内求”,学会向内求,就要从自身开始改变,只有当你发生改变,你身边的环境,人际关系也都会发生改变,只有学会如何跟自己相处,也才能过好这一生。
舍弃的决心
假如你已经发现自己的生活状态过的并不幸福,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无力去改变的。这里我们就聊聊:不改变的“决心”,也就是你为什么无法舍弃现有的生活方式。作者说过一段话:
大多数人目前过的不幸福,其实都是自己选择的
另外他还补了一句话,原文是:
你可以选择让自己过的幸福,是继续 or 选择改变,这都取决于你
在原因论里面我们说过,你现在的幸福与否其实跟你过去没有太大的关系,这取决于你对过去的看法和你现在的心态。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无法改变,或者没有勇气去改变目前的生活现状呢?因为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改变意味着未知和风险,即使对于生活现状有诸多不满,但是大多数人害怕冒险和面对风险,因为维持现状更容易,不需要去改变,也不需要去冒险。
可能的获得的机会相对比,改变会让大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对现有的自我和生活方式的失去,与此相对比,如果不去做出任何改变,虽然过的不幸福,但是起码生活过的安全,舒适,不需要过多的去思考。但是话说回来,佛家常说:“舍得”,舍在得前,也就意味着,想要得到必须学会先放下,太多人无法得到,是因为对手上拥有的东西有执念,不愿意放下,那么自然也无法做到“舍得”。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不改变的决心,就是无法舍弃的决心。
如何能做到改变的决心呢?作者给出的答案就是依然是勇气,就是对美好的人生追求的勇气。勇气会让你敢于面对失败,走出当前的舒适圈,去探索自己人生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因为幸福的人生是需要勇气,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的人生。幸福是对用勇气的人一种奖励。
改变的目的
开始我们讲了要学会接受自己,后面我们又讲要有改变的决心,你可能会困惑,觉得这两种观点有冲突。你可能在心理上全部接受自己就好了,然后就可以什么都不用做了。担心你可能会陷入这种误区,所以我们最后聊聊改变的目的。就是要懂得区分哪些是需要自我接纳,哪些是需要有改变的决心。
如何区分呢?按以下原则区分就可以了:
接纳你身上无法改变的事情,例如:
- 先天的身体缺陷、残疾、疾病等等
- 出生、成长环境
- 自己的父母、亲戚等
- 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原因论)
积极努力去做你能改变的事情:
- 选择你喜欢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伴侣
- 改变你的生活习惯
- 你的学识、认知等
- 身材体型、气质修养等
- 等等…………
只要你能做到的你都能改变,前提是你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你就能得到足够的自由。
总结
作者提倡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是:
- 在不可改变的事情上面去接纳自己,学会和自己相处
- 在能够改变的前提下,用最大的勇气和决心过寻找自己和自己想要的人生
当我们从这些(原因论、自我接纳)中解脱出来后,就会发现,其实我们一直很自由,其实我们随时都可以选择和过上我们想要的人生和生活,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是我们自己,承担这些需要的是勇气,这种勇气是作者提倡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词。
人际关系
前两篇都是向内求,解决大多数人和自己的矛盾关系,接下来聊聊人和外部的关系,以及应对我们最大的烦恼根源:人际关系
自卑和自负
应对自卑的心态
前面提到很多人无法接纳和喜欢自己,是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源于发自内心的对自己不认可,害怕自己被人讨厌,这种自卑感通常是来自于和他人的比较,也就是因为人际关系所产生的烦恼。如果想要解决这部分的烦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去思考:
- 正视人际交往关系的本质: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就算你再优秀,肯定也会有人讨厌你
- 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回归本质:你所产生的自卑并不是你本身有多差劲,而是由社会价值体系所建立的判断标准,就像赫拉利所说的想象力所建立的标准,例如:就像纸币、钻石💎那样如果脱离社会价值体系,本质不过也是一块石头和一张纸而已
- 自卑感本身也不是坏事:如果用正面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的话,自卑感是自我驱动和进步的良好契机。例如:你觉得身材不好就去运动锻炼、你觉得自己学历不好,就去付出加倍的努力去提升学历。等等……
所以想要改变自我克服自卑,就要牺牲享乐的时间(玩乐,休闲)去改变提升自己,完善自身的不完美,这一切都需要改变自己的决心和勇气。
自卑衍生的另一种表现:自负
前面说自卑可以产生积极的心态,当然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心态,就是由自卑所产生的自负。看似不好理解,但其实在我们身边经常会看到很多人都存在这种现象,例如:
- 大力宣扬自己是权力者,或者宣扬自己结合了某某权势者等(例如认识某某富豪、官员等等)
- 可以表现的虚张声势,营造某种夸张和夸大的场景,例如:虚报自己履历等等
- 过度追求名车、名牌、名表等(并不是因为产品本身而追求)
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本质上是属于,通过并不优秀的“我”跟一些优秀的外物结合(名牌,名车,名表,洋房等等……),来表现的好像自己很优秀,制造一种我很优秀的假象,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上。但这种需要借助外物来提高自己的人,终究不是发自内心的认可自己,他们担心如果不借助这些东西就会得不到别人的认可,终究还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评价体系当中。这才是值得关注的点。
弱者特权
在社会和人际交往关系中,我们对待弱者总会给予一些宽厚的政策优待、例如补贴、特殊补贴等等。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人特别懂得利用“示弱”的心理,来让自己获得利益和特殊的优待。他们经常把自己打扮成可怜的样子,见人就诉讼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从而让身边的人对他产生同情心获得特殊的照顾,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案例也是屡见不鲜,例如:
- 网上各种通过卖惨众筹捐钱的案例(水滴筹发生过很多次,很多筹钱的人经过调查其实并不缺钱)
- 以前大街上随处可见的“职业乞丐”(通过卖惨博取同情人,来让自己过上光鲜的生活)
- 在感情里面通过示弱,装可怜,从而向对方勒索更多的情感需求
- 等等…………
这里心理最大的特点在于,他们很懂得如何消费别人的善良和同理心,当然与之相反的心理场景,就是还有一种刻意制造营造一种虚张声势,张牙舞爪的场景,例如通过在一些公众场合“闹事”,本质上和弱者特权一样,也是期望能够受到特殊的照顾。所以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应该是:不过度的炫耀和依赖外物,也不要过度的示弱。
如何跟他人相处 ?
我们经常说人生的起跑线,但是如果你真的把人生当成一场比赛,那么你的人生会很难过的幸福。因为比赛是一种很紧张、激烈的行为。那么首先就注定不会轻松,然后就像前面所说,比赛的前提会产生比较,一旦和他人陷入比较心理,那么就很容易陷入自卑和自负(追求优越)的情节当中,所以不建议把人生看做是比赛,也不要和他人比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和解决这种心理问题呢,方法如下:
- 时刻反思自己,只让自己保持进步就好了
- 通过不断的超越昨天的自己,消除自卑感,逐渐去完成“理想的自己”
除了不要用比赛的心态来看待人生,也不要用比赛的心态来对待身边的人。为什么呢 ?如果你把身边的人都当成竞争对手的话,你甚至会把周围的人都看成是“敌人”,设想一下,在一个充满竞对和敌人的环境下,你很难真正的放松和安心,甚至长此以往你会觉得世界是一个充满绝望和恐怖的地方(当你遭遇挫折和失败后)。
那么如何应对和改变这种心态的呢?其实很简单,只要从主观上改变你对世界和周围环境的看法就可以了,例如:
- 对待身边人的态度:把身边的人都当成是你人生成长的伙伴(因为是伙伴,自己才能发自内心的去祝福和帮助他人,如果你把他人当成竞争对手,那么你无法给予这种祝福的)
- 对待周围环境的态度:如果能诚心的把身边的人当做朋友和伙伴,那么你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没有了竞争的那种猜忌和危险感,那么你会感受身处的就是一个安全、温暖和舒适的地方
课题分离
本节内容也是全书的重点。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就是:不要去干涉别人的人生,也不要让别人来干涉你的人生。冯仑也曾说过善于使用:关你屁事和管我屁事,就能解决人生 80% 的烦恼。
那么为什么不能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呢 ?因为如果一味追求别人的认可,总想满足别人的期待(老板除外),那么你的人生并不属于你,你只是活在别人的人生当中。当你不能遵循自己的内容和自己意愿去生活的时候,你的人生必然会过得充满遗憾和不幸福。
所谓人生课题,就是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课题,别人的人生是别人的课题。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
- 你干涉了别人的课题
- 别人干涉了你的课题
如何区分是谁的课题 ?
只需要去考虑某种选择带来的后果由谁来承担,那么就是谁的课题。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愿意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真相是按照别人的意愿和期待去活,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虽然没有自由,但会觉得很轻松,很安全,也不会被人讨厌
例如:
- 按照父母的安排而活,走在父母铺好的道路上,过上自己不想要的人生
- 听从老师和学校的安排,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
- 听从公司和上级的安排,放弃自己热爱的工作,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如果不去满足别人的期待,遵循自己内心选择的人生道路,还可能会面临迷路的风险,做这些决定都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违背自己内心,为了满足别人期待而活的话,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的对周围的人撒谎的生活方式。而且你也不可能真的能够讨好所有人,不被人讨厌,无论如何都会有人讨厌你,你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意愿而活呢 ?
家庭关系是否也需要课题分离 ?
我认为因为是家人,反而更应该重视课题分离,尤其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国很多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物品,甚至把孩子的人生当成自己的人生,随意的操控和安排孩子的人生(当然不排除有某些自私的目的),最终造成很多亲子关系矛盾的发生。早期在豆瓣还看到一个叫做“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很多原因都是父母没有做好和孩子课题分离。
我认为健康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应该把自己当做孩子的帮助者,帮助孩子学习,成长,独立。但是在孩子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父母应该只能提供帮助和参考意见,并不要帮孩子做决定,那是孩子的课题。最终只能由孩子来决定。
倘若父母总是无视本人意愿,而强迫其做出改变,改总是美名曰“为你好”,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多强烈的反作用。
总结:
懂得放下别人的课题,不仅你的人生轻松自在。而且遵循自己的内心做好自己的课题就好,不要在意别人会如何评价你,因为那也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所谓自由和幸福的人生,就是懂得课题分离。然后要明白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倒不如做真实的自己,然后要有被人讨厌的勇气。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的认可。
假如有两种人生可以让我选择:
A:被大多数人喜欢,满足周围人的期待,但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B:有人讨厌自己,但是我想要的人生
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 B 的人生。
活在当下
幸福的人生应该是活下当下就好,以下两种状态都无法改变你当下,只会让你徒增烦恼:
- 过分的沉浸在过去,纠结已经发生,无法改变的事情
- 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过分担忧,因为谁也无法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
我们应该认真的活在当下,不追究过去,也会担忧未来。更不要过分去追求什么人生的意义,去接受自己的平凡。不要去过分炫耀自己的优越性,也不要过分自卑。活在当下就好
人生无法规划
我们总是喜欢做各种规划,但当我们回想自己人生的时候,我们无法把人生理解为线性的电影那样,我们能够想起的都是一些让我们感动的画面而已,都是一些碎片记忆而已。所以我们的人生不应该过多的去计划,规划,而是活在当下,做好当下认为最好的选择,不要让未来留有遗憾就好。
从旅行来看待人生
假如你制定了一个旅行计划,从 A 出发途径 B 和 C,最终到达目的 D,就像你为人生指定的规划那样,如果你对旅行意义的理解是尽快抵达目的的话,那么你就会选择最快的交通方式,尽快完成 A,B,C,D 的打卡,然后旅程结束了。也就像你的人生那样,尽快完成规划,然后人生结束就好了。但是这样的人生毫无乐趣。热爱旅行的小伙伴应该也知道。旅行的意义从来不是尽快到达目的,而是旅途路上遇见未知的人和事情,可能它会让我们停下脚步,驻留在此,也有可能因为某人让我们改变人生的方向。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多的去关注目的。人生是由多个精彩的瞬间组成的,我们只需要关注当下,认真的活下当下就好了。因为能对你人生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过去,也不是还未发生的未来。而是当下,此时此时的你凭借自己感受所作出的决定。
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其实是一句谎言,不要过多去追求所谓人生的意义。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你自己赋予的。人生的意义更多的是一个结果,过不是目的,你决定如何度过你的一生,你活在当下的每一个选择都在为你人生赋予独特的意义。当你生命结束的时候,你当下的所有选择就汇聚成了你人生的意义。
你可以选择充满竞争、敌意的人生态度,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一个“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都是我成长路程中的朋友”的人生态度,这都取决你自己,如果可以,我会选择后者,我想这样的人生应该会过的很美妙。
最后一句话做全篇的总结就是:世界可以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