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Guide

1.Spring初探

1.1准备工作

下载 SpringFramework 的最新版本,并解压缩到指定目录。

在 IDE 中新建一个项目,并将 Spring.jar 将其相关类库加入项目。

Spring 采用 Apache common_logging,并结合 Apache log4j 作为日志输出组件。为了在
调试过程中能观察到 Spring 的日志输出, 在 CLASSPATH 中新建 log4j.properties 配置文件,
内容如下:

log4j.rootLogger=DEBUG, stdout 
 
log4j.appender.stdout=org.apache.log4j.ConsoleAppender 
log4j.appender.stdout.layout=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log4j.appender.stdout.layout.ConversionPattern=%c{1} - %m%n

1.2构建 Spring基础代码

示例基础代码包括:

1. Action 接口:
Action 接口定义了一个 execute 方法,在我们示例中,不同的 Action 实现提供了各自的
execute 方法,以完成目标逻辑。

public interface Action { 
 
public String execute(String str); 
 
}

2. Action 接口的两个实现 UpperAction、LowerAction。

public class UpperAction implements Action { 
 
  private String message; 

  public String getMessage() {
    return message; 
  }
  public void setMessage(String string) {     message = string;   }   public String execute(String str) {     return (getMessage() + str).toUpperCase();
  } }

UpperAction将其message属性与输入字符串相连接,并返回其大写形式。

public class LowerAction implements Action { 
 
  private String message;
 
  public String getMessage() { 
   return message;
  }
  public void setMessage(String string) {     message = string;   }
  public String execute(String str) {   return (getMessage()+str).toLowerCase();  }
}

LowerAction将其message属性与输入字符串相连接,并返回其小写形式。

3. Spring 配置文件(bean.xml)

<beans>
    <description>Spring Quick Start</description>
    <bean id="TheAction" class="com.mu.spring.UpperAction">
        <property name="message">
            <value>HeLLo</value>
        </property>
    </bean>
</beans>

(请确保配置bean.xml位于工作路径之下,注意工作路径并不等同于CLASSPATH ,eclipse
的默认工作路径为项目根路径,也就是.project文件所在的目录,而默认输出目录/bin是项目
CLASSPATH的一部分,并非工作路径。)

4.测试代码

public void testQuickStart() {
        
        ApplicationContext ctx = new FileSystemXmlApplicationContext("bean.xml");
        Action action = (Action) ctx.getBean("TheAction");
        System.out.println(action.execute("Rod Johnson"));
        
    }

可以看到,上面的测试代码中,我们根据 "bean.xml" 创建了一个 ApplicationContext 实
例,并从此实例中获取我们所需的Action实现。

运行测试代码,我们看到控制台输出:

HELLOROD JOHNSON

我们将bean.xml中的配置稍加修改:

<bean id="TheAction" class="com.mu.spring.LowerAction">

再次运行测试代码,看到:

hellorod johnson

示例完成!

很简单的示例,的确很简单,甚至简单到了不够真实。
不过,不知大家从这个最简单的例子中看出了什么?
真的只是打印输出了两行不痛不痒的问候语?

仔细观察一下上面的代码,可以看到:
1. 我们的所有程序代码中(除测试代码之外),并没有出现Spring中的任何组件。

2. UpperAction和LowerAction的message属性均由Spring通过读取配置文件(bean.xml)动
态设置。

3. 客户代码(这里就是我们的测试代码)仅仅面向接口编程,而无需知道实现类的具体名称。同时,
我们可以很简单的通过修改配置文件来切换具体的底层实现类。

上面所说的这些,对于我们的实际开发有何帮助?

*首先,我们的组件并不需要实现框架指定的接口,因此可以轻松的将组件从Spring中脱离,甚
至不需要任何修改(这在基于EJB框架实现的应用中是难以想象的)。

*其次,组件间的依赖关系减少,极大改善了代码的可重用性。

Spring的依赖注入机制,可以在运行期为组件配置所需资源,而无需在编写组件代码时就加以
指定,从而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组件之间的耦合。

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通过Spring,在运行期动态将字符串 “HeLLo” 注入到Action实现类的
message属性中。

现在假设我们回到传统的实现模式,应该如何处理?

一般的处理办法也就是编写一个Helper类(辅助类),完成配置文件读写功能,然后在各个
Action的构造函数中,调用这个Helper类设置message属性值。

此时,我们的组件就与这个Helper类库建立了依赖关系,之后我们需要在其他系统中重用这个
组件的话,也必须连同这个Helper类库一并移植。实际开发中,依赖关系往往并非如此简单,
组件与项目基层代码之间复杂的关联,使得组件重用性大大下降。

Spring通过依赖注入模式,将依赖关系从编码中脱离出来,从而大大降低了组件之间的耦合,
实现了组件真正意义上的即插即用。这也是Spring最具价值的特性之一。

*面向接口编程。

诚然,即使没有Spring,实现面向接口的设计也不困难。Spring对于面向接口设计的意义,在
于它为面向接口编程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然的平台。基于Spring开发,程序员会自然而然倾向于
使用接口来定义不同层次之间的关联关系,这种自发的倾向性,来自于Spring所提供的简单舒
适的依赖注入实现。Spring使得接口的定义和使用不再像传统编码过程中那么繁琐(传统编码
过程中,引入一个接口,往往也意味着同时要引入一个Factory类,也许还有一个额外的配置文
件及其读写代码)。

既然Spring给我们带来了如此这般的好处,那么,反过来,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不使用Spring框
架,回到我们传统的编码模式(也许正是目前的编码模式),情况会是怎样?

对于上例而言,我们需要怎样才能实现相同的功能?

上面的Action接口及其两个实现类UpperAction和LowerAction都与Spring无关,可以保留。而调
用Action的测试代码,如果要实现同样的功能,应该如何编写?

首先,我们必须编写一个配置文件读取类,以实现Message属性的可配置化。

其次,得有一个Factory模式的实现,并结合配置文件的读写完成Action的动态加载。

于是,我们实现了一个ActionFactory来实现这个功能:

public class ActionFactory {
    
    public static Action getAction(String actionName) {
        
        Properties pro = new Properties();
        try {
            pro.load(new FileInputStream("config.properties"));
            String actionImplName = (String) pro.get(actionName);
            String actionMessage = (String) pro.get(actionName + "_msg");
            Object obj = Class.forName(actionImplName).newInstance();
            // BeanUtils是Apache Commons BeanUtils提供的辅助类
            BeanUtils.setProperty(obj, "message", actionMessage);
            return (Action) obj;
        }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Instantiation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IllegalAccess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null;
    }
}

配置文件则采用最简单的properties文件形式:

TheAction=com.mu.spring.UpperAction
TheAction_msg=HeLLo

测试代码对应更改为:

public void testFactory() {
        
        Action action = ActionFactory.getAction("TheAction");
        System.out.println(action.execute("Rod Johnson"));
        
    }

且不论实现质量的好坏,总之通过上面新增的20来行代码,我们实现了类似的功能(如果不引入
BeanUtils,而采用手工编写Reflection代码完成属性设置的话,显然代码将远远不止20行)。

好吧,现在有个新需求,这个ActionFactory每次都新建一个类的实例,这对系统性能不利,考虑
到我们的两个Action都是线程安全的,修改一下ActionFactory,保持系统中只有一个Action实例供其
他线程调用。

另外Action对象创建后,需要做一些初始化工作。修改一下ActionFactory,使其在创建Action实
例之后,随即就调用Action.init方法执行初始化。

嗯,好像每次创建Action对象的时候就做初始化工作消耗了很多无谓资源,来个Lazy Loading吧,
只有Action实例被实际调用的时候再做初始化。

差不多了,Action的处理就这样吧。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Factory。

……
往往这些系统开发中最常见的需求,会导致我们的代码迅速膨胀。纵使苦心经营,往往也未必能得
全功。

而Spring的出现,则大大缓解了这样的窘境。通过对编码中常见问题的分解和抽象,Spring提供了
一套成熟而全面的基础框架。随着本篇的进展,大家可以看到,上面这些开发中常见的问题在Spring框
架中都提供了统一、妥善的处理机制,这为烦杂的应用开发提供了相当有力的支持。

这里暂且抛开Spring Framework在设计上相当出彩的表现不谈。站在应用开发的实际角度来说,
其最大的优势在于:Spring 是一个从实际项目开发经验中抽取的,可高度重用的应用框架。认识到这
一点非常重要。

Spring Framework中目前最引人注目的,也就是名为控制反转(IOC =Inverse Of Control)
或者依赖注入(DI =Dependence Injection)的设计思想,这的确是相当优秀的设计理念,但是,
光一个单纯的设计模式并不能使得Spring如此成功,而Spring最成功的地方也并不仅仅在于采用了
IOC/DI的设计。我们前面示例中的ActionFactory,勉强也可算做是一个IOC/DI设计的实现,但又如
何?

可能相关技术媒体和不明就里的技术追随者对于DI/IOC容器的过分炒作,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初学
者的视线。“控制反转”,这显然不是一个能望文知意的好名称;“依赖注入”,也好不到哪里去,也正因
为这样,不少初学者都将Spring和生涩的所谓“控制反转”和“依赖注入”看作一个懵懂的高级概念而
供上了神龛。

而实际上,Spring是笔者所见过的,最具实际意义的Java开发框架。它绝非一个高级概念玩具,而
是一个切实的,能实实在在帮助我们改善系统设计的好帮手。
首先,Spring涵盖了应用系统开发所涉及的大多数技术范畴,包括MVC、ORM以及Remote
Interface等,这些技术往往贯穿了大多数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Spring从开发者的角度对这些技术内
容进行了进一步的封装和抽象,使得应用开发更为简便。在笔者的开发工作中,借助Spring提供的丰富
类库,相对传统开发模式,大大节省了编码量(平均1/3强,对于ORM和Remote层也许更多)。
其次,Spring并非一个强制性框架,它提供了很多独立的组件可供选择。如笔者在一些项目中,就
仅引用了Spring的ORM模板机制对数据存取层进行处理,并取得了相当理想的效果。

评定一个框架是否优良的条件固然有很多种,但是笔者始终认为,对于应用系统开发而言,我们面
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压力,此时,最能提高生产力的技术,也就是最有价值的技术。很高兴,Spring让
笔者找到了这样的感觉。
笔者对Rod Johnson最为钦佩的,并不是他用了IOC或者DI,而是他对J2EE应用开发的透彻的理
解。
他真的明白开发人员需要什么。

2.Spring基础语义

2.1Dependency Injection

何谓控制反转(IoC = Inversion of Control),何谓依赖注入(DI = Dependency Injection)?
对于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初学者,不免会一头雾水。正如笔者第一次看到这些名词一样,一阵窘迫……
IT 界不亏是哄抢眼球的行业,每个新出现的语汇都如此迷离。好在我们也同时拥有 Internet 这个最
广博的信息来源。

IoC,用白话来讲,就是由容器控制程序之间的关系,而非传统实现中,由程序代码直接操控。这也
就是所谓“控制反转”的概念所在:控制权由应用代码中转到了外部容器,控制权的转移,是所谓反转。

正在业界为 IoC 争吵不休时,大师级人物 Martin Fowler 也站出来发话,以一篇经典文章《Inversion
of Control Containers and the Dependency Injection pattern》为 IoC 正名,至此,IoC 又获得了
一个新的名字:“依赖注入 (Dependency Injection)”。

相对 IoC 而言,“依赖注入”的确更加准确的描述了这种古老而又时兴的设计理念。从名字上理解,
所谓依赖注入,即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由容器在运行期决定,形象的来说,即由容器动态的将某种依赖关
系注入到组件之中。

为什么称之为“古老而又时兴”的设计理念?至于“时兴”自然不必多费唇舌,看看国内外大小论坛
上当红的讨论主题便知。至于“古老”……,相信大家对下面图片中的设备不会陌生:

这就是笔者的主要工作装备,IBM T40 笔记本电脑一台、USB 硬盘和 U 盘各一只。想必大家在日常
工作中也有类似的一套行头。
这与依赖注入有什么关系?

图中三个设备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支持 USB 接口。当我们需要将数据复制到外围存储设备时,可以
根据情况,选择是保存在 U 盘还是 USB 硬盘,下面的操作大家也都轻车熟路,无非接通 USB 接口,然后
在资源浏览器中将选定的文件拖放到指定的盘符。

这样的操作在过去几年中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而这也正是所谓依赖注入的一个典型案例,上面称

之为“古老”想必也不为过分。

再看上例中,笔记本电脑与外围存储设备通过预先指定的一个接口(USB)相连,对于笔记本而言,
只是将用户指定的数据发送到 USB 接口,而这些数据何去何从,则由当前接入的 USB 设备决定。在 USB
设备加载之前,笔记本不可能预料用户将在 USB 接口上接入何种设备,只有 USB 设备接入之后,这种设
备之间的依赖关系才开始形成。

对应上面关于依赖注入机制的描述,在运行时(系统开机,USB 设备加载)由容器(运行在笔记本
中的 Windows 操作系统)将依赖关系(笔记本依赖 USB 设备进行数据存取)注入到组件中(Windows
文件访问组件)。
这就是依赖注入模式在现实世界中的一个版本。

很多初学者常常陷入“依赖注入,何用之有?”的疑惑。想来这个例子可以帮助大家简单的理解其中
的含义。依赖注入的目标 并非为软件系统带来更多的功能,而是为了提升组件重用的概率,并为系统搭建
一个灵活、可扩展的平台。将 USB 接口和之前的串/并、PS2 接口对比,想必大家就能明白其中的意味。

回顾 Quick Start 中的示例,UpperAction/LowerAction 在运行前,其 message 节点为空。运行
后由容器将字符串“HeLLo”注入。此时 UpperAction/LowerAction 即与内存中的“HeLLo”字符串对
象建立了依赖关系。也许区区一个字符串我们无法感受出依赖关系的存在。如果把这里的 message 属性
换成一个数据源(DataSource),可能更有感觉:

<beans>
<bean id="dataSource"
class="org.springframework.jndi.JndiObjectFactoryBean">
<property name="jndiName">
<value>java:comp/env/jdbc/sample</value>
</property>
</bean>
<bean id="SampleDAO" class="net.xiaxin.spring.dao.SampleDAO">
<property name="dataSource">
<ref local="dataSource"/>
</property>
</bean>
</beans>

其中SampleDAO中的dataSource将由容器在运行期动态注入,而DataSource的具体配置和初始化工作
也将由容器在运行期完成。

对比传统的实现方式(如通过编码初始化DataSource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基于依赖注入的系统实现相
当灵活简洁。
通过依赖注入机制,我们只需要通过简单的配置,而无需任何代码就可指定SampleDAO中所需的
dataSource实例。SampleDAO只需利用容器注入的dataSource实例,完成自身的业务逻辑,而不用
关心具体的资源来自何处、由谁实现。

上面的实例中,我们假设SampleDAO是一个运行在J2EE容器中的组件(如 Weblogic)。在运行期,通
过JNDI从容器中获取DataSource实例。

现在假设我们的部署环境发生了变化,系统需要脱离应用服务器独立运行,这样,由于失去了容器的支持,
原本通过JNDI获取DataSource的方式不再有效。我们需要如何修改以适应新的系统环境?很简单,我们
只需要修改dataSource的配置:

<beans>
<bean id="dataSource"
class="org.apache.commons.dbcp.BasicDataSource"
destroy-method="close">
<property name="driverClassName">
<value>org.gjt.mm.mysql.Driver</value>
</property>
<property name="url">
<value>jdbc:mysql://localhost/sample</value></property>
<property name="username">
<value>user</value>
</property>
<property name="password">
<value>mypass</value>
</property>
</bean>
<bean id="SampleDAO" class="net.xiaxin.spring.dao.SampleDAO">
<property name="dataSource">
<ref local="dataSource"/>
</property>
</bean>
</beans>

这里我们的DataSource改为由Apache DBCP组件提供。没有编写任何代码我们即实现了DataSource的
切换。回想传统编码模式中,如果要进行同样的修改,我们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依赖注入机制减轻了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组件的可移植性,这意味着,组件得到重用
的机会将会更多。

2.1.1依赖注入的几种实现类型

1.Type1  接口注入

 我们常常借助接口来将调用者与实现者分离。如:

public class ClassA {
private InterfaceB clzB;
public doSomething() {
Ojbect obj =
Class.forName(Config.BImplementation).newInstance();
clzB = (InterfaceB)obj;
clzB.doIt()
}
……
}

上面的代码中,ClassA依赖于InterfaceB的实现,如何获得InterfaceB实现类的实例?传统的方法是在
代码中创建InterfaceB实现类的实例,并将其赋予clzB。
而这样一来,ClassA在编译期即依赖于InterfaceB的实现。为了将调用者与实现者在编译期分离,于是有
了上面的代码,我们根据预先在配置文件中设定的实现类的类名( Config.BImplementation ),动态
加载实现类,并通过InterfaceB强制转型后为ClassA所用。这就是接口注入的一个最原始的雏形。
而对于一个Type1型IOC容器而言,加载接口实现并创建其实例的工作由容器完成。
如下面这个类:

public class ClassA {
private InterfaceB clzB;
public Object doSomething(InterfaceB b) {
clzB = b;
return clzB.doIt();
}
……
}

在运行期,InterfaceB实例将由容器提供。
Type1型IOC发展较早(有意或无意),在实际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即使在IOC的概念尚未确立时,这样的
方法也已经频繁出现在我们的代码中。
下面的代码大家应该非常熟悉:

public class MyServlet extends HttpServlet {
public void doGet(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
}
}

这也是一个Type1 型注入,HttpServletRequest和HttpServletResponse实例由Servlet Container
在运行期动态注入。
另,Apache Avalon是一个较为典型的Type1型IOC容器。

2.Type2 设值注入

在各种类型的依赖注入模式中,设值注入模式在实际开发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其中很大一部分得
力于Spring框架的影响)。
在笔者看来,基于设值模式的依赖注入机制更加直观、也更加自然。Quick Start中的示例,就是典
型的设值注入,即通过类的setter方法完成依赖关系的设置。

3.Type3 构造子注入

构造子注入,即通过构造函数完成依赖关系的设定,如:

public class DIByConstructor {
private final DataSource dataSource;
private final String message;
public DIByConstructor(DataSource ds, String msg) {
this.dataSource = ds;
this.message = msg;
}
……
}

可以看到,在Type3类型的依赖注入机制中,依赖关系是通过类构造函数建立,容器通过调用类的构
造方法,将其所需的依赖关系注入其中。
PicoContainer(另一种实现了依赖注入模式的轻量级容器)首先实现了Type3类型的依赖注入模式。

4.几种依赖注入模式的对比总结

接口注入模式因为历史较为悠久,在很多容器中都已经得到应用。但由于其在灵活性、易用性上不如
其他两种注入模式,因而在IOC的专题世界内并不被看好。
Type2和Type3型的依赖注入实现则是目前主流的IOC实现模式。这两种实现方式各有特点,也各具
优势(一句经典废话☺)。
Type2 设值注入的优势
1. 对于习惯了传统JavaBean开发的程序员而言,通过setter方法设定依赖关系显得更加直
观,更加自然。
2. 如果依赖关系(或继承关系)较为复杂,那么Type3模式的构造函数也会相当庞大(我们需
要在构造函数中设定所有依赖关系),此时Type2模式往往更为简洁。
3. 对于某些第三方类库而言,可能要求我们的组件必须提供一个默认的构造函数(如Struts
中的Action),此时Type3类型的依赖注入机制就体现出其局限性,难以完成我们期望的功
能。

Type3 构造子注入的优势:
1. “在构造期即创建一个完整、合法的对象”,对于这条Java设计原则,Type3无疑是最好的
响应者。
2. 避免了繁琐的setter方法的编写,所有依赖关系均在构造函数中设定,依赖关系集中呈现,
更加易读。
3. 由于没有setter方法,依赖关系在构造时由容器一次性设定,因此组件在被创建之后即处于
相对“不变”的稳定状态,无需担心上层代码在调用过程中执行setter方法对组件依赖关系
产生破坏,特别是对于Singleton模式的组件而言,这可能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4. 同样,由于关联关系仅在构造函数中表达,只有组件创建者需要关心组件内部的依赖关系。
对调用者而言,组件中的依赖关系处于黑盒之中。对上层屏蔽不必要的信息,也为系统的
层次清晰性提供了保证。
5. 通过构造子注入,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构造函数中决定依赖关系的注入顺序,对于一个大量
依赖外部服务的组件而言,依赖关系的获得顺序可能非常重要,比如某个依赖关系注入的
先决条件是组件的DataSource及相关资源已经被设定。
可见,Type3和Type2模式各有千秋,而Spring、PicoContainer都对Type3和Type2类型的依赖注
入机制提供了良好支持。这也就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理论上,以Type3类型为主,辅之以Type2
类型机制作为补充,可以达到最好的依赖注入效果,不过对于基于Spring Framework开发的应用而言,
Type2使用更加广泛。

2.2Spring Bean  封装机制

Spring 从核心而言,是一个 DI 容器,其设计哲学是提供一种无侵入式的高扩展性框架。即无需代
码中涉及 Spring 专有类,即可将其纳入 Spring 容器进行管理。
作为对比,EJB 则是一种高度侵入性的框架规范,它制定了众多的接口和编码规范,要求实现者必须
遵从。侵入性的后果就是,一旦系统基于侵入性框架设计开发,那么之后任何脱离这个框架的企图都将付
出极大的代价。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实现无侵入性的目标。Spring 大量引入了 Java 的 Reflection 机制,通过动态
调用的方式避免硬编码方式的约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其核心组件 BeanFactory,以此作为其依赖注入
机制的实现基础。
org.springframework.beans 包中包括了这些核心组件的实现类,核心中的核心为 BeanWrapper
和 BeanFactory 类。这两个类从技术角度而言并不复杂,但对于 Spring 框架而言,却是关键所在,如果
有时间,建议对其源码进行研读,必有所获。

2.2.1Bean Wrapper

从Quick Start的例子中可以看到,所谓依赖注入,即在运行期由容器将依赖关系注入到组件之中。
讲的通俗点,就是在运行期,由Spring根据配置文件,将其他对象的引用通过组件的提供的setter方法进
行设定。
我们知道,如果动态设置一个对象属性,可以借助Java的Reflection机制完成:

Class cls = Class.forName("net.xiaxin.beans.User");
Method mtd = cls.getMethod("setName",new Class[]{String.class});
Object obj = (Object)cls.newInstance();
mtd.invoke(obj,new Object[]{"Erica"});
return obj;

上面我们通过动态加载了User类,并通过Reflection调用了User.setName方法设置其name属性。
对于这里的例子而言,出于简洁,我们将类名和方法名都以常量的方式硬编码。假设这些常量都是通过配
置文件读入,那我们就实现了一个最简单的BeanWrapper。这个BeanWrapper的功能很简单,提供一个
设置JavaBean属性的通用方法(Apache BeanUtils 类库中提供了大量针对Bean的辅助工具,如果有兴
趣可以下载一份源码加以研读)。
Spring BeanWrapper基于同样的原理,提供了一个更加完善的实现。
看看如何通过Spring BeanWrapper操作一个JavaBean:

Object obj = Class.forName("net.xiaxin.beans.User").newInstance();
BeanWrapper bw = new BeanWrapperImpl(obj);
bw.setPropertyValue("name", "Erica");
System.out.println("User name=>"+bw.getPropertyValue("name"));

对比之前的代码,相信大家已经知道BeanWrapper的实现原理。
诚然,通过这样的方式设定Java Bean属性实在繁琐,但它却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属性设定机制,而这
样的机制,也正是Spring依赖注入机制所依赖的基础。
通过BeanWrapper,我们可以无需在编码时就指定JavaBean的实现类和属性值,通过在配置文件
加以设定,就可以在运行期动态创建对象并设定其属性(依赖关系)。

上面的代码中,我们仅仅指定了需要设置的属性名“name”,运行期,BeanWrapper将根据Java
Bean规范,动态调用对象的“setName”方法进行属性设定。属性名可包含层次,如对于属性名

“address.zipcode”,BeanWrapper会调用“getAddress().setZipcode”方法。

2.2.2Bean Factory

Bean Factory,顾名思义,负责创建并维护Bean实例。

Bean Factory负责根据配置文件创建Bean实例,可以配置的项目有:
1. Bean属性值及依赖关系(对其他Bean的引用)
2. Bean创建模式(是否Singleton模式,即是否只针对指定类维持全局唯一的实例)
3. Bean初始化和销毁方法
4. Bean的依赖关系

下面是一个较为完整的Bean配置示例:

<beans>
<description>Spring Bean Configuration Sample</description>
<bean
id="TheAction"class="net.xiaxin.spring.qs.UpperAction"  ⑵
singleton="true" ⑶
init-method="init" ⑷
destroy-method="cleanup" ⑸
depends-on="ActionManager">
<property name="message">
<value>HeLLo</value></property>
<property name="desc">
<null/>
</property> 
<property name="dataSource">
<ref local="dataSource"/></property>
</bean>
<bean id="dataSource"
class="org.springframework.jndi.JndiObjectFactoryBean">
<property name="jndiName">
<value>java:comp/env/jdbc/sample</value>
</property>
</bean>
</beans>

⑴ id
Java Bean在BeanFactory中的唯一标识,代码中通过BeanFactory获取
JavaBean实例时需以此作为索引名称。

⑵ class
Java Bean 类名

⑶ singleton
指定此Java Bean是否采用单例(Singleton)模式,如果设为“true”,则在
BeanFactory作用范围内,只维护此Java Bean的一个实例,代码通过BeanFactory
获得此Java Bean实例的引用。反之,如果设为“false”,则通过BeanFactory获取
此Java Bean实例时,BeanFactory每次都将创建一个新的实例返回。

⑷ init-method
初始化方法,此方法将在BeanFactory创建JavaBean实例之后,在向应用层返回引
用之前执行。一般用于一些资源的初始化工作。

⑸ destroy-method
销毁方法。此方法将在BeanFactory销毁的时候执行,一般用于资源释放。

⑹ depends-on
Bean依赖关系。一般情况下无需设定。Spring会根据情况组织各个依赖关系的构建工作(这里
示例中的 depends-on属性非必须)。
只有某些特殊情况下,如JavaBean中的某些静态变量需要进行初始化(这是一种Bad
Smell,应该在设计上应该避免)。通过depends-on指定其依赖关系可保证在此Bean加
载之前,首先对depends-on所指定的资源进行加载。

⑺ <value>
通过<value/>节点可指定属性值。BeanFactory将自动根据Java Bean对应的属性
类型加以匹配。
下面的”desc”属性提供了一个null值的设定示例。注意<value></value>代表一
个空字符串,如果需要将属性值设定为null,必须使用<null/>节点。

⑻ <ref>
指定了属性对BeanFactory中其他Bean的引用关系。示例中, TheAction 的dataSource属
性引用了id为dataSource的Bean。BeanFactory将在运行期创建dataSource bean实例,并将其
引用传入 TheAction Bean的dataSource属性。

下面的代码演示了如何通过BeanFactory获取Bean实例:

InputStream is = new FileInputStream("bean.xml");
XmlBeanFactory factory = new XmlBeanFactory(is);
Action action = (Action) factory.getBean("TheAction");

此时我们获得的Action实例,由BeanFactory进行加载,并根据配置文件进行了初始化和属性设定。
联合上面关于BeanWrapper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BeanWrapper实现了针对单个Bean的属性设
定操作。而BeanFactory则是针对多个Bean的管理容器,根据给定的配置文件,BeanFactory从中读取
类名、属性名/值,然后通过Reflection机制进行Bean加载和属性设定。

2.2.3ApplicationContext

2.2.4Web Context

posted @ 2017-06-27 22:48  夏末阳光Flo  阅读(34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