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数据结构》一些基础知识
第一章 数据结构绪论
1.4 基本概念和术语
1.4.1 数据
数据:描述客观事物的符号,是计算机中可以操作的对象,是能被极端及识别,并输入给计算机处理的符号集合。
1.4.2 数据元素
数据元素:是组成数据的、有一定意义的基本单位,在计算机中通常作为整体处理(也叫记录)
1.4.3 数据项
数据项:一个数据元素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
数据项是数据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
1.4.4 数据对象
数据对象:是性质相同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数据的子集。
1.4.5 数据结构
1)不同元素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存在特定的关系,我将这些关系称为结构
2)数据结构: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1.5 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1.5.1 逻辑结构
逻辑结构:指数据对象中数据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分4种:
1)集合结构:同属于一个集合,没有其他的关系
2)线性结构:线性结构中的数据元素的一对一的关系
3)树形结构:数据元素存在一对多的层次关系
2)图形结构:数据元素的多对多的关系
1.5.2 物理结构
物理结构:值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形式。分2种:
1)顺序存储结构:把数据元素存放在连续的存储单元里,其数据间的逻辑关系和物理关系的一致的。
2)链式存储结构:把数据存放在任意的存储单元里,这组存储单元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
1.6 抽象数据类型
1.6.1 数据类型
数据类型:指一组性质相同的值的集合及定义在此集合上的一些操作的总称
C语言中,数据类型分两类:
1)原子类型:不可以再分割的,包括整型,实型,字符型
2)结构类型:由若干个类型组合而成,可以再分解。
抽象是指抽取出事物具有的普遍性的本质
1.6.2 抽象数据类型
抽象数据类型:指一个数学模型及定义在该模型上的一组操作
“抽象”的意义在于数据类型的数学抽象特性
抽象数据类型体现了程序设计中问题分解、抽象和信息隐藏的特性。
第二章 算法
定义:算法是解决特定问题求解步骤的描述,在计算机中表现为指令的有限序列,并且每条指令表示一个或多个操作
2.5 算法的特性
五个基本特性:输入、输出、有穷性,确定性、可行性
2.5.1 输入输出
算法具有零个或多个输入
算法具有一个或多个输出
2.5.2 有穷性
指算法在执行有限的步骤之后,自动结束而不会出现无限循环,并且每个步骤可在可接受的时间内完成
2.5.3 确定性
算法的每一步骤都具有确定的含义,不会出现二义性。
2.5.4 可行性
算法的每一步都必须是可行的,每一步都能通过执行有限次数完成。
2.6 算法设计的要求
2.6.1 正确性
指算法至少应该具有输入、输出和加工的无歧义性,能正确反映问题的需求,能够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没有语法错误,对于合法输入能满足要求,对于非法输入和对于精心选择的***难的测试数据都能满足要求。
2.6.2 可读性
算法设计的另一目的就是便于阅读、理解和交流
2.6.3 健壮性
当输入不合法时,算法也能做相应的处理,而不是产生莫名其妙的结果。
2.6.4 时间效率高 存储量低
尽量满足时间效率高和存储量低的要求
2.7 算法效率的度量方法
2.7.1 事后统计方法
通过设计好的测试程序和数据,利用计算机计时器对不同算法编制的程序的运行时间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算法效率的高低。
有很大缺陷:费时费力,依赖软硬件、测试程序设计困难,一版不采纳
2.7.2 事先分析估算方法
指在计算机程序编制前,依照统计方法对算法进行估算。
一个程序的运行时间,依赖于算法的好坏和问题的输入规模(输入量的多少)
2.8 函数的渐进增长
判断一个算法的效率时,函数中的常数和其他次要项常常可以忽略,而应该关注主项的阶数(最高阶项)
2.9 算法时间复杂度
2.9.1 定义
语句执行总数T(n)是关于问题规模n的函数。进而分析T(n)随n的变化情况并确定T(n)的数量级。
也就是算法的时间量度,记作:T(n) = O(f(n));它表示随问题规模n的增大,算法执行时间的增长率和f(n)的增长率相同。称作算法的渐进时间复杂度,简称时间复杂度。
其中f(n)是问题规模n的某个函数。
这样用大写O()来体现算法时间复杂度的记法,称为大O记法。
一般随着n的增大,T(n)增长最慢的算法称为最优算法
比如
O(n),线性阶
O(1),常数阶
O(n2),平方阶
2.9.2 推导大O阶方法
如下:
1)用常数1取代运行时间中所有加法常数
2)在修改后的运行次数函数中,只保留最高阶项
3)若最高阶项存在且不是1,则去除这个像相乘的常数
2.9.3 常数阶
与n的大小无关,执行时间恒定的算法,我们称之为具有O(1)的时间复杂度。也叫常数阶
2.9.4 线性阶
随着n增大,执行次数线性增大。比如一个for循环。
要分析算法的复杂度,关键是要分析循环结构的运行情况
for(i = 0; i<n; i++ ){……}
2.9.5 对数阶
比如:
int count = 1;
while(count < n)
{
count = count * 2;
}
每次乘以2之后,就巨鹿n更近了一分。
也就是说有多少个2相乘大于n就会退出循环。2x=n,x=log2n;
所以这个循环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n)
2.9.6 平方阶
注意只需要计算最高阶就好了,两个for循环嵌套就是O(n2)。
如果两个for循环嵌套再加上一个嵌套的for循环,时间复杂度依然是 O(n2)。
2.10 常见的时间复杂度
O(n3) O(2n) O(n!) 过大的n会使得结果变得非常大。这样是不现实的,一般不去讨论它。
2.11 最坏情况与平均情况
最坏情况运行时间是一种保证,那就是运行时间将不会再坏了。在应用中,这是一种最重要的需求,通常,除非特别指定,我们提到的运行时间都是最坏情况的运行时间
平均运行时间是所有情况中最有意义的,因为它是期望的运行时间。
对时间复杂度的分析主要有上面两种,一般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都是指最坏时间复杂度。
2.12 算法空间复杂度
算法的空间复杂度通过计算算法所需的存储空间实现,算法空间复杂度的计算公式记作:S(n)=O(f(n))。n为问题的规模,f(n)为语句关于n所占存储空间的函数。
第三章 线性表
3.2 线性表的定义
线性表:零个或多个数据元素的有限序列
首先,是一个序列(元素之间是有顺序的),而且是有限的。
比如:a1,a2,a3……an-1,an。
ai-1是ai的直接前驱元素,ai+1是ai的直接后继元素
n定义为线性表的长度,当n为0 的时候,称为空表
3.3 线性表的抽象数据类型
上面这些是最基本的一些操作,实际情况会复杂一点。
3.4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
定义:指用一段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依次存储线性表的数据元素
3.4.2 顺序存储方式
可以用C语言的一维数组来实现顺序存储结构
顺序存储结构需要三个属性:
1)存储空间的起始位置:数组data,它的位置就是存储空间的存储位置
2)线性表的最大存储容量:数组长度
3)线性表的当前长度:
3.4.3 数据长度和线性表长度的区别
数组的长度是存放线性表的存储空间的长度,存储分配后一般就不变了。
线性表的长度是线性表中数据元素的个数,插入删除会影响这个值。
3.4.4 地址计算方法
存储器中每个存储单元都有自己的编号,这个编号称为地址。
3.5 顺序存储结构的插入与删除
3.5.1 获得元素操作
就是将线性表中的第i个位置元素值返回
3.5.2 插入操作
基本思路:
1)插入位置不合理,抛出异常
2)线性表长度大于等于数组长度,抛异常或者动态增加容量
3)从最后一个开始往前遍历,分别将它们向后挪一位。arr[i+1] = a[i];
4)将要插入元素填入位置i处
5)表长加1
3.5.3 删除操作
基本思路:
1)若位置不合理,抛异常
2)取出删除元素
3)从删除元素的位置到末尾,全部往前移动一个位置
4)表长减1
3.5.4 线性表顺序存储的优缺点
优点:速度快 无需为表示表中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增加额外的存储空间(链表需要next)
缺点:插入删除都需要移动大量元素 长度变化大时难以缺点存储空间 造成存储空间的碎片
3.6 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
3.6.1 顺序存储结构不足的解决方法
让每个元素知道它下一个元素的位置
3.6.2 线性表链式存储结构定义
顺序结构中每个数据元素只要存数据元素信息就可以了。
链式结构还需要存储它的后继元素的地址。
存储数据元素信息的域称为数据域,存储后继位置的域称为指针域
链表中第一个节点的存储位置叫做头指针。
有时会在单链表的第一个节点前附设一个节点,称为头结点。头结点的数据域可以不存储任何信息。
3.6.3 头指针与头结点的异同
头指针:
1)头指针是链表指向第一个节点的指针。(若链表有头结点,则是指向头结点的指针)
2)头指针具有标识作用,座椅常用头指针冠以链表的名字
3)无论链表是否为空,头指针均不为空。头指针是链表的必要元素
头结点:
1)为了操作的同一个方便而设立的,放在第一元素的节点之前,其数据域一般无意义
2)有了头结点,对在第一元素节点前插入节点和删除第一节点,就跟对其他结点一样了
3)头结点不一定是链表必须要素。
头结点的指针域存储执行第一个节点的指针。我觉得这个指针就是头指针。
3.7 单链表的读取
获得链表第i个数据的算法思路:
1)声明一个节点p指向链表的第一个节点,初始化j从1 开始
2)j<i时就遍历链表,p向后移动,不断指向下一结点。j++
3)若到链表末尾p为空,则第i个元素不存在。
4)否则查找成功
3.8 单链表的插入与删除
注意插入和删除都需要找到对应位置的那个结点,这个很重要
3.8.1 单链表的插入
大概是这样子:
先将p的后继结点改成s的后继结点。再把s变成p的后继结点
s->next = p->next;
p->next = s;
3.8.2 单链表的删除
大概是这样子,假设需要删除q:
将p的后继结点指向q的后继结点,再把q的资源回收了。
p->next=q->next;
free(q);
对于插入或删除数据越频繁的操作,单链表的效率优势就越明显。
时间复杂度是O(1)。
顺序存储的则是O(n)
3.9 单链表的整表创建
基本思路:
1)声明一结点p和计数器变量i
2)初始化空链表L
3)L 的头结点的指针指向NULL(建立带头结点的单链表)
4)循环,就可以插入数据了
3.10 单链表的整体删除
思路:
1)声明结点p和q
2)将第一个节点赋给p
3)循环:将下一结点赋给q,释放q,将q赋给p。
Node *p = L->head;
Node *temp;
while(p)
{
q = p->next;
free(p);
p=q;
}
free(head);
3.11 单链表结构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的优缺点
经验性结论:
1)需要频繁查找,很少插入删除。可以用顺序存储。
需要频繁插入删除,则用链式存储
2)对于未知元素个数,最好用单链表
3.12 静态链表
用数组描述的链表叫做静态链表。这种描述方法还被叫做游标实现法。
数组里的元素由两个数据域组成,data和next。也就是说数组的每个下标都对应一个data和一个next。
数据域data用来存放数据元素。
而游标next相当于单链表中的next指针。
以int为例:
结点是
struct Node
{
int data; // 数据域
int next; // 游标next,相当于next指针,指向下一个结点再数组的下标。
};
一个静态链表就是相当于一个结构体数组。
Node slink[1000];
这样对链表的操作就变成了移动游标了。
插入数据还是放在末尾,但是插入位置的那个结点的游标就要指向最后,要插入的结点的游标指向之前插入位置的那个结点指向的下一个。
注意:这个链表的通过游标排序的。
第一个结点的游标在数组的最后一个位置的next。
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的next为0;
数组的第一个存储空间存的是(当前数据个数+1):若有1个数据,这里的next为2.
2个数据,则为3. 3个数据则为4。用来插入数据时找空间存放。
遍历是这样遍历的:
int count = 0;
int first = arr[MAXSIZE - 1];
while(first)
{
// printf arr[first].data;
first = arr[first].next; // 这里相当于往下移动
cout++; // 统计个数
}
插入操作:
假设在需要在链表的第i个位置插入(注意这里是链表的位置,而不是数组的下标):
需要找到它前一个结点的next。
int k = MAXSIXE – 1; //这里是起点
for(int I = 1; I < index; I++)
{
k = arr[k].next;
}
找到了之后找位置存放新的结点,就是
j = arr[0].next;
更新
if(arr[0].next)
{
arr[0].next = arr[j].next;
}
这里插入数据
arr[j].data = inputdata;
arr[j].next = arr[k].next;
arr[k].next = j;
优点:插入删除时只需要修改游标,不需要移动元素。改进了顺序结构中插入删除需要大量移动元素的缺点
缺点:还是难以确定长度,失去了顺序存储结构随机存取的特性。
下面是一个双链表的例子:
http://www.cnblogs.com/xcywt/p/8039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