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会饮篇》
对爱情的讨论
《会饮篇》又叫《论爱情》。前三个人的发言没啥用。
斐德罗
斐德罗是个美少年。当时同性恋的风俗:年长的是情人(主动);年轻的是爱人(被动)。斐德罗属于被动的一方。两个成年男性是为人所不齿的。
斐德罗是被爱的一方,所以被认为是柔弱的,因为他通篇证明自己是勇敢的。缺什么补什么。
观点:勇气
爱情可以激发出内心中的勇气,他认为他的爱情是勇士的爱。爱神是最古老的神,可以让相爱的人变得很勇敢,甚至连命都不要。
包萨尼亚
包萨尼亚是两个成年男性相恋,这是为人所不齿的。所以他的发言也是在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观点:高尚
我之所以保持这种关系,是为了精神的追求而不是肉体。所以他认为钟爱品德的人是高尚的,爱肉体过于爱灵魂的人是卑劣的。
厄里克希马库斯
厄里克希马库斯是医生。他用技术主义的思维来想象爱情。比如有人认为酶、激素在起作用。
观点:技术主义
让万事万物得到和谐。爱情让人和谐,要讲究节制。
阿里斯托芬
阿里斯托芬是一个喜剧家。
观点:圆球理论
人是不完整的,爱情让我们完整。我们以前是一个球,男男球,女女球,男女球,最完美的是男女球,后来被神劈开,所以我们要找另一半。
阿伽通
他认为前面的人都在赞美爱神给予的幸福,而没有赞美爱神本身。他在开始时要求坐在苏格拉底身边,因为他认为智慧会从充满智慧的人身上流向智慧匮乏的人身上。阿伽通是被爱的一方,为了掩饰说自己不缺爱。
观点:
爱本身是满意的美好的,也产生美好的事物,就像一杯水满了就会流出来。爱从满意之处流向匮乏之处。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不同意前面几个人的颂扬。认为他们不是在颂扬爱神,而是在颂扬他们自己。比如阿伽通大获成功,觉得很满,所以把本不是爱的东西强加给了爱。所以他们不是在讨论爱,而是在秀自己的口才。
爱一样东西是不是意味着缺这种东西。那么如果爱神爱善良是不是意味着爱神缺乏善良。当时对女性是瞧不起的,但是苏格拉底说我关于爱的看法来源于一个女先知——第俄提玛。
第俄提玛的观点:
爱不是神是精灵,介于匮乏和丰富之间,无知的人是不会追求知识的,有知识的神也不会追求知识,只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人才会追求知识。人们在追求爱的时候,美的东西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在美的东西生育中繁衍,因为一个人一旦想拥有美好的东西,就一定会想要追求永恒,但是人又是必朽的,所以一个必朽的人如何来追求永恒呢,生育就是人们通往永恒的途径,但不是真正的永恒,只是一个影子。
观点:
爱是为了追求永恒的美本身。
客亚西比德
客亚西比德表达了自己对苏格拉底的爱(控诉):他说他在苏格拉底身上看到了他所有期待的美好,但是每当及此,自己都羞愧难当。
肉体和灵魂
灵魂是高于肉体的,但是并不应该贬低肉体,肉欲的满足是为了灵魂更高的追求,我们不能沉浸于这些基本的欲望,我们还有更高的追求。当你朝天看,不会忘了地的美好,但只注意地的话,会忘了天的美好。
人的灵魂:白马是高尚的情操(理性),黑马是肉体的欲望(感性),灵魂的骑手(驾驭这两匹马,让它们同行)。
满足肉体的欲望是扶阶而上,心怀感恩,为了更高的灵魂追求。喜欢吃美食,不是把吃当成终极目标,不是放纵黑马,而不顾白马和骑手。
爱的阶梯:
比如:肉体 -> 灵魂 -> ...
如果只沉浸于肉体,就会厌倦,不断更换。
自足和缺乏
无知的人是不会追求知识的,有知识的神也不会追求知识,只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人才会追求知识。我们承认自己的无知,去追求智慧,扶阶而上。
抽象和具象
苏格拉底说我们一生的学习都是为了回忆。认为苏格拉底的爱是抽象的爱其实是对苏格拉底的误解,苏格拉底认为我们在爱人中看到我们自己,看到我们最美好的自己,可以在爱人身上看到我们原初的美好,我们灵魂的完美无缺。同时爱是扶阶而上的。
罗老师感言:很少有哪个词会像爱一样被庸俗对待,但是爱是可以承载真正的严肃和崇高,我们爱因为我很匮乏,我们爱因为我们希望超越每日的锱铢必较,我们爱在爱中我们放弃了自我,我们发现了自我,我们希望重塑我们的自我,我们回忆起原初的美好,我们认识到我们现在的不足,我们希望能够变得美好。
人们爱一样东西是因为缺乏。我爱你,是因为我在你身上看到了我曾经存在过现在又匮乏了的特质,我在你身上看到了我向往的美好,我希望自己会因为你而重塑自我,但那不是终点,爱情是楼梯,是扶阶而上的,我踏到的第一个阶梯是你美貌和你身上吸引着我的特质,第二个阶梯是我看到了你身上存在着的而我又匮乏了的美好,第三个阶梯是灵魂,需要我们一起踏上去。我相信我们会一起踏上阶梯的尽头,在那爱情之巅一起获得永恒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