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 速率
  2. 带宽
  3. 吞吐量
  4. 时延

速率:
速率即数据率(da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速率的单位是 b/s,或kb/s, Mb/s, Gb/s等。速率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标称速率
计算机领域,数的计算使用二进制,例如:K=210=1024,M=220。所有这些单位都用大写。但是在通信领域中,K=103,M=104,只有“1000”可以使用小写k,其余也都用大写,大写k即表示1024也表示1000。

带宽 :
“带宽”(bandwidth)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现在“带宽”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单位是“比特每秒”,或 b/s (bit/s)。
例如:千比每秒,即 Kb/s (103 b/s)

吞吐量 :
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总时延 = 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发送时延: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发送时延 = 数据块长度(比特) / 信道带宽(比特/秒)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米) / 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

处理时延: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排队时延:结点缓存队列中分组排队所经历的时延。 排队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


例:收发两端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 数据长度为107bit, 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it/s。
  2. 数据长度为103bit, 数据发送速率为1Gbit/s。

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结论?
1)、
发送时延
= 数据块长度(比特) / 信道带宽(比特/秒)
= 107bit / 100Kbit/s
= (107 / 105)s
= 100s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米) / 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
= 1000km / (2*108m/s)
= (106 / (2*108))s
= 0.005s
2)、
发送时延
= 数据块长度(比特) / 信道带宽(比特/秒)
= 103bit / 1Gbit/s
= (103 / 109)s
= 1us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米) / 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
= 1000km / (2*108m/s)
= (106 / (2*108))s
= 0.005s
结论:若数据长度低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的主要成分。


注意:

  • 信号发送速率(即传输速率)和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即传输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 提高链路带宽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

时延带宽积: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往返时间 RTT:往返时间 RTT (Round-Trip Time) 表示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接收端收到数据后立即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注:往返时间也就是往返时延。从英文译名的正确性考虑,用“往返时间”更为准确。)


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posted @ 2017-12-19 18:54  qianbuhan  阅读(48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