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dom Forest】林轩田机器学习技法

总体来说,林对于random forest的讲解主要是算法概况上的;某种程度上说,更注重insights。

林分别列举了Bagging和Decision Tree的各自特点:

Random Forest就是这二者的结合体。

1)便于并行化

2)保留了C&RT的优势

3)通过bagging的方法削弱了fully-grown tree的缺点

这里提到一个insights:如果各个分类器的diversity越大,aggregation之后的效果可能就越好。

因此,Random Forest不仅样本是boostrapping的,而且对于features的处理上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

采用random subspace的好处就是:特征维度降低了,运算效率提高了。

更进一步,RF的作者又提出了一种延伸的思路:

任何一个low-dimension的feature空间都可以看成是由投影矩阵P对原来feature的变换,或者可以说对原features做了线性组合(combination)

一种特例就是:如果投影过后没有任何变化时,这个P就是natural basis。

RF的作者为了引入更多的randomness,建议在做每一次b(x)的时候,都考虑用投影矩阵来对features做变换。这样就真的是randomness everywhere了。

接下来,林介绍了如何针对RF的特点做模型Validation的问题。

首先,林给出了,在RF的每棵树的boostrapping的过程中,没有被用到(out-of-bag)的样本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假设每棵树都boostrappingN次,那么还是会有1/3的样本是没有被这棵树抽中的。

对于每棵树来说,这些没有被boostrapping过程抽中的样本就叫Out-Of-Bag。

利用这种规律,RF模型的validation方式就有些飘逸了。

1)一种直观的验证思路是,用每棵树的OOB数据来验证gt;然并卵,RF模型并不看重每棵树的分类效果

2)第二种思路就来了,有点儿绕,但是也说得清(可以类比validation by one的验证方法)。

  比如(x1,y1)这个数据,对于g2,g3是out of bag的,那么对于(x1,y1)这个样本的error,就可以用G(g2,g3)的average来验证。(如果只有(x1,y1)这一个点来验证,那就是validation by one的方法了)。

  对于(x1,y1)~...(xN,yN)大部分都可以找到,以这些样本为OOG的G(gi...),分别求这些validation的值,再取一个平均就OK了。

第二种验证思路:

  a. 既保证了测试的数据绝对没有在训练时被偷窥

  b. 保证了不是验证单棵子树gt,而是着眼于G(gi...)的表现

这种validation的方式在实际中非常好用,不用re-training,省时省力。

接下来进入了feature selection的议题。

这个议题其实也比较自然,既然Random Forest每一步都需要randomness选特征,自然就要问:哪些特征更important?

首先回顾了线性模型:

线性模型学习过程的结果W,本身就是对变量重要性的度量:|wi|越大(不论正负)都对结果影响比较大,因此也更重要。

还有一种统计学方法,就是用permutation test的思路来做。

比如N个样本,每个样本d维度特征,要想衡量其中第i维特征的重要性,可以把这N个样本的第i维特征都洗牌打乱。再评价洗牌前和洗牌后的模型performance。

但是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必须不断地洗牌、训练,过程很繁琐。

于是RF的作者想到一种有些偷懒的trick,如下:

训练的时候,不玩儿permutation了;改在validation的时候玩儿permutation了:即把OOB测试样本的xn,i打乱洗牌,再进行评估验证。

这个trcik也算上是一个非常pratical的想法吧,学习了。

最后,林列举了几个RF模型在实际中的例子:

1)对于简单的数据集,RF模型倾向于得到平滑,置信区间大的分类器

2)对于复杂有噪声的数据(决策树表现不好的),RF模型的降噪性很好

3)森林里选多少棵树比较好?

总之是树越多越好,但是由于是随机森林的,random seed也很重要(这个就要看缘分了)。

 

posted on 2015-08-03 20:04  承续缘  阅读(92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