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设计模式(创建型模式)

1、简单工厂模式

简单工厂模式并不属于 GoF 23 个经典设计模式,但通常将它作为学习其他工厂模式的基础,它的设计思想很简单,其基本流程如下:

首先将需要创建的各种不同对象(例如各种不同的 Chart 对象)的相关代码封装到不同的类中,这些类称为具体产品类,而将它们公共的代码进行抽象和提取后封装在一个抽象产品类中,每一个具体产品类都是抽象产品类的子类;然后提供一个工厂类用于创建各种产品,在工厂类中提供一个创建产品的工厂方法,该方法可以根据所传 入的参数不同创建不同的具体产品对象;客户端只需调用工厂类的工厂方法并传入相应的参数即可得到一个产品 对象。

简单工厂模式定义如下:

简单工厂模式(Simple Factory Pattern):定义一个工厂类,它可以根据参数的不同返回不同类的实例,被创 建的实例通常都具有共同的父类。因为在简单工厂模式中用于创建实例的方法是静态(static)方法,因此简单工 厂模式又被称为静态工厂方法(Static Factory Method)模式,它属于类创建型模式。

简单工厂模式的要点在于:当你需要什么,只需要传入一个正确的参数,就可以获取你所需要的对象,而无须知道其创建细节。简单工厂模式结构比较简单,其核心是工厂类的设计,其结构如图所示:

• Factory(工厂角色):工厂角色即工厂类,它是简单工厂模式的核心,负责实现创建所有产品实例的内部逻 辑;工厂类可以被外界直接调用,创建所需的产品对象;在工厂类中提供了静态的工厂方法 factoryMetho d(),它的返回类型为抽象产品类型 Product。

• Product(抽象产品角色):它是工厂类所创建的所有对象的父类,封装了各种产品对象的公有方法,它的 引入将提高系统的灵活性,使得在工厂类中只需定义一个通用的工厂方法,因为所有创建的具体产品对象都 是其子类对象。

• ConcreteProduct(具体产品角色):它是简单工厂模式的创建目标,所有被创建的对象都充当这个角色的 某个具体类的实例。每一个具体产品角色都继承了抽象产品角色,需要实现在抽象产品中声明的抽象方法。

在简单工厂模式中,客户端通过工厂类来创建一个产品类的实例,而无须直接使用new关键字来创建对象,它是工厂模式家族中最简单的一员。

在使用简单工厂模式时,首先需要对产品类进行重构,不能设计一个包罗万象的产品类,而需根据实际情况设计 一个产品层次结构。

优点:

(1) 工厂类包含必要的判断逻辑,可以决定在什么时候创建哪一个产品类的实例,客户端可以免除直接创建产品对象的职责,而仅仅“消费”产品,简单工厂模式实现了对象创建和使用的分离。

(2) 客户端无须知道所创建的具体产品类的类名,只需要知道具体产品类所对应的参数即可,对于一些复杂的类名,通过简单工厂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减少使用者的记忆量。

(3) 通过引入配置文件,可以在不修改任何客户端代码的情况下更换和增加新的具体产品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 系统的灵活性。

缺点:

(1) 由于工厂类集中了所有产品的创建逻辑,职责过重,一旦不能正常工作,整个系统都要受到影响

(2) 使用简单工厂模式势必会增加系统中类的个数(引入了新的工厂类),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和理解难度。

(3) 系统扩展困难,一旦添加新产品就不得不修改工厂逻辑,在产品类型较多时,有可能造成工厂逻辑过于复 杂,不利于系统的扩展和维护。

(4) 简单工厂模式由于使用了静态工厂方法,造成工厂角色无法形成基于继承的等级结构。

适用场景:

(1) 工厂类负责创建的对象比较少,由于创建的对象较少,不会造成工厂方法中的业务逻辑太过复杂。

(2) 客户端只知道传入工厂类的参数,对于如何创建对象并不关心。

2、工厂方法模式

简单工厂模式虽然简单,但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当系统中需要引入新产品时,由于静态工厂方法通过所传入参数的不同来创建不同的产品,这必定要修改工厂类的源代码,将违背“开闭原则”,如何实现增加新产品而不影响已有代码?工厂方法模式应运而生,本文将介绍第二种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

  • 开闭原则:对于扩展是开放的,对于修改是关闭的

在工厂方法模式中,我们不再提供一个统一的工厂类来创建所有的产品对象,而是针对不同的产品提供不同的工厂,系统提供一个与产品等级结构对应的工厂等级结构

工厂方法模式(Factory Method Pattern):定义一个用于创建对象的接口,让子类决定将哪一个类实例化工厂方法模式让一个类的实例化延迟到其子类。工厂方法模式又简称为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又可称作虚拟构造器模式(Virtual Constructor Pattern)或多态工厂模式(Polymorphic Factory Pattern)。工厂方法模式是一种 类创建型模式。

工厂方法模式提供一个抽象工厂接口来声明抽象工厂方法,而由其子类来具体实现工厂方法,创建具体的产品对象。工厂方法模式结构如图所示:

• Product(抽象产品):它是定义产品的接口,是工厂方法模式所创建对象的超类型,也就是产品对象的公 共父类。

• ConcreteProduct(具体产品):它实现了抽象产品接口,某种类型的具体产品由专门的具体工厂创建,具 体工厂和具体产品之间一一对应。

• Factory(抽象工厂):在抽象工厂类中,声明了工厂方法(Factory Method),用于返回一个产品。抽象工 厂是工厂方法模式的核心,所有创建对象的工厂类都必须实现该接口。

• ConcreteFactory(具体工厂):它是抽象工厂类的子类,实现了抽象工厂中定义的工厂方法,并可由客户 端调用,返回一个具体产品类的实例。

实现

//日志记录器接口:抽象产品 
interface Logger {
    public void writeLog();
}

//数据库日志记录器:具体产品
class DatabaseLogger implements Logger {
    public void writeLog() {
        System.out.println("数据库日志记录。");
    }
}

//文件日志记录器:具体产品
class FileLogger implements Logger {
    public void writeLog() {
        System.out.println("文件日志记录。");
    }
}

//日志记录器工厂接口:抽象工厂 
interface LoggerFactory {
    public Logger createLogger();
}

//数据库日志记录器工厂类:具体工厂
class DatabaseLoggerFactory implements LoggerFactory {
    public Logger createLogger() { //连接数据库,代码省略 //创建数据库日志记录器对象
        Logger logger = new DatabaseLogger(); //初始化数据库日志记录器,代码省略 
        return logger;
    }
}

//文件日志记录器工厂类:具体工厂
class FileLoggerFactory implements LoggerFactory {
    public Logger createLogger() { //创建文件日志记录器对象
        Logger logger = new FileLogger(); //创建文件,代码省略
        return logger;
    }
}

客户端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oggerFactory factory;
        Logger logger;
        factory = new FileLoggerFactory(); //可引入配置文件实现 logger = factory.createLogger();
        logger.writeLog();
    }
}

实际使用的时候,可以使用反射技术

优点:

(1) 在工厂方法模式中,工厂方法用来创建客户所需要的产品,同时还向客户隐藏了哪种具体产品类将被实例化这一细节,用户只需要关心所需产品对应的工厂,无须关心创建细节,甚至无须知道具体产品类的类名。

(2) 基于工厂角色和产品角色的多态性设计是工厂方法模式的关键。它能够让工厂可以自主确定创建何种产品对象,而如何创建这个对象的细节则完全封装在具体工厂内部。工厂方法模式之所以又被称为多态工厂模式,就正是因为所有的具体工厂类都具有同一抽象父类

(3) 使用工厂方法模式的另一个优点是在系统中加入新产品时,无须修改抽象工厂和抽象产品提供的接口,无须修改客户端,也无须修改其他的具体工厂和具体产品,而只要添加一个具体工厂和具体产品就可以了,这样,系统 的可扩展性也就变得非常好,完全符合“开闭原则”。

缺点:

(1) 在添加新产品时,需要编写新的具体产品类,而且还要提供与之对应的具体工厂类,系统中类的个数将成对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有更多的类需要编译和运行,会给系统带来一些额外的开销

(2) 由于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需要引入抽象层,在客户端代码中均使用抽象层进行定义,增加了系统的抽象性和理解难度,且在实现时可能需要用到 DOM、反射等技术,增加了系统的实现难度。

使用场景:

(1) 客户端不知道它所需要的对象的类。在工厂方法模式中,客户端不需要知道具体产品类的类名,只需要知道所对应的工厂即可,具体的产品对象由具体工厂类创建,可将具体工厂类的类名存储在配置文件或数据库中。

(2) 抽象工厂类通过其子类来指定创建哪个对象。在工厂方法模式中,对于抽象工厂类只需要提供一个创建产品的 接口,而由其子类来确定具体要创建的对象,利用面向对象的多态性和里氏代换原则,在程序运行时,子类对象 将覆盖父类对象,从而使得系统更容易扩展。

为啥不直接new对象要使用工厂模式:

1)屏蔽对象的细节,面向对象的规范有一点就是别人知道你的东西越少越好。

2)对象的创建和使用解耦。

3、抽象工厂模式

系统所提供的工厂生产的具体产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象,而是多个位于不同产品等级结构、属于不同类型的 具体产品时就可以使用抽象工厂模式。抽象工厂模式是所有形式的工厂模式中最为抽象和最具一般性的一种形 式。抽象工厂模式与工厂方法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工厂方法模式针对的是一个产品等级结构,而抽象工厂模式 需要面对多个产品等级结构,一个工厂等级结构可以负责多个不同产品等级结构中的产品对象的创建。当一个工厂等级结构可以创建出分属于不同产品等级结构的一个产品族中的所有对象时,抽象工厂模式比工厂方法模式更 为简单、更有效率。抽象工厂模式示意图如图所示:

在图中,每一个具体工厂可以生产属于一个产品族的所有产品,例如生产颜色相同的正方形、圆形和椭圆形,所生产的产品又位于不同的产品等级结构中。如果使用工厂方法模式,图所示结构需要提供 15 个具体工厂,而使用 抽象工厂模式只需要提供 5 个具体工厂,极大减少了系统中类的个数。

代码实现:就是一下生产一组对象,也可以使用反射+xml进行对象的创建,实现开闭原则

//界面皮肤工厂接口:抽象工厂 
interface SkinFactory {

    public Button createButton();

    public TextField createTextField();

    public ComboBox createComboBox();
}

//Spring皮肤工厂:具体工厂
class SpringSkinFactory implements SkinFactory {
    public Button createButton() {
        return new SpringButton();
    }

    public TextField createTextField() {
        return new SpringTextField();
    }

    public ComboBox createComboBox() {
        return new SpringComboBox();
    }
}

优点: 

(1) 抽象工厂模式隔离了具体类的生成,使得客户并不需要知道什么被创建。由于这种隔离,更换一个具体工厂就变得相对容易,所有的具体工厂都实现了抽象工厂中定义的那些公共接口,因此只需改变具体工厂的实例,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整个软件系统的行为。

(2) 当一个产品族中的多个对象被设计成一起工作时,它能够保证客户端始终只使用同一个产品族中的对象。

(3) 增加新的产品族很方便,无须修改已有系统,符合“开闭原则”

缺点:

增加新的产品等级结构麻烦(例如在一族中新添加一个组件),需要对原有系统进行较大的修改,甚至需要修改抽象层代码,这显然会带来较大的不便,违背了“开闭原则”。

适用场景:

(1) 一个系统不应当依赖于产品类实例如何被创建、组合和表达的细节,这对于所有类型的工厂模式都是很重要的,用户无须关心对象的创建过程,将对象的创建和使用解耦

(2) 系统中有多于一个的产品族,而每次只使用其中某一产品族。可以通过配置文件等方式来使得用户可以动态改 变产品族,也可以很方便地增加新的产品族。

(3) 属于同一个产品族的产品将在一起使用,这一约束必须在系统的设计中体现出来。同一个产品族中的产品可以 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对象,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约束,如同一操作系统下的按钮和文本框,按钮与文本框之 间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们都是属于某一操作系统的,此时具有一个共同的约束条件:操作系统的类型。

(4) 产品等级结构稳定,设计完成之后,不会向系统中增加新的产品等级结构或者删除已有的产品等级结构。

4、单例模式

为了节约系统资源,有时需要确保系统中某个类只有唯一一个实例,当这个唯一实例创建成功之后,我们无法再创建一个同类型的其他对象,所有的操作都只能基于这个唯一实例。为了确保对象的唯一性,我们可以通过单例模式来实现,这就是单例模式的动机所在。

5、原型模式

原型模式(Prototype Pattern):使用原型实例指定创建对象的种类,并且通过拷贝这些原型创建新的对象。原型模式是一种对象创建型模式。

原型模式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将一个原型对象传给那个要发动创建的对象,这个要发动创建的对象通过请求原型对象拷贝自己来实现创建过程。由于在软件系统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创建多个相同或者相似对象的情况,因此原型模式在真实开发中的使用频率还是非常高的。原型模式是一种“另类”的创建型模式,创建克隆对象的工厂就是原型类自身,工厂方法由克隆方法来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克隆方法所创建的对象是全新的对象,它们在内存中拥有新的地址,通常对克隆所产生的对象进行修改对原型对象不会造成任何影响,每一个克隆对象都是相互独立的。通过不同的方式修改可以得到一系列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对象。

代码实现

//工作周报WeeklyLog:具体原型类,考虑到代码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只列出部分与模式相关的核心代码 
@Data
class WeeklyLog implements Cloneable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date;
    private String content;

    //克隆方法clone(),此处使用Java语言提供的克隆机制 
    public WeeklyLog clone() {
        Object obj = null;
        try {
            obj = super.clone();
            return (WeeklyLog) obj;
        } catch (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不支持复制!");
            return null;
        }
    }
}

浅克隆

在浅克隆中,如果原型对象的成员变量是值类型,将复制一份给克隆对象;如果原型对象的成员变量是引用类型,则将引用对象的地址复制一份给克隆对象,也就是说原型对象和克隆对象的成员变量指向相同的内存地址。简单来说,在浅克隆中,当对象被复制时只复制它本身和其中包含的值类型的成员变量,而引用类型的成员对象并没有复制,如图所示:

Object的clone方法使用的就是浅克隆

深克隆

在深克隆中,无论原型对象的成员变量是值类型还是引用类型,都将复制一份给克隆对象,深克隆将原型对象的所有引用对象也复制一份给克隆对象。简单来说,在深克隆中,除了对象本身被复制外,对象所包含的所有成员变量也将复制,如图所示:

在 Java 语言中,如果需要实现深克隆,可以通过序列化(Serialization)等方式来实现。序列化就是将对象写 到流的过程,写到流中的对象是原有对象的一个拷贝,而原对象仍然存在于内存中。通过序列化实现的拷贝不仅可以复制对象本身,而且可以复制其引用的成员对象,因此通过序列化将对象写到一个流中,再从流里将其读出来,可以实现深克隆。需要注意的是能够实现序列化的对象其类必须实现 Serializable 接口,否则无法实现序列化操作。下面我们使用深克隆技术来实现工作周报和附件对象的复制,由于要将附件对象和工作周报对象都写入流中,因此两个类均需要实现 Serializable 接口。

  • Serializable是所有序列化都要实现的接口,它相当于java定义的一个规范,必须要实现它才能实现序列化/反序列化。

好处:

(1) 当创建新的对象实例较为复杂时,使用原型模式可以简化对象的创建过程,通过复制一个已有实例可以提高新 实例的创建效率。

(2) 扩展性较好,由于在原型模式中提供了抽象原型类,在客户端可以针对抽象原型类进行编程,而将具体原型类 写在配置文件中,增加或减少产品类对原有系统都没有任何影响。

(3) 原型模式提供了简化的创建结构,工厂方法模式常常需要有一个与产品类等级结构相同的工厂等级结构,而原 型模式就不需要这样,原型模式中产品的复制是通过封装在原型类中的克隆方法实现的,无须专门的工厂类来创 建产品。

(4) 可以使用深克隆的方式保存对象的状态,使用原型模式将对象复制一份并将其状态保存起来,以便在需要的时 候使用(如恢复到某一历史状态),可辅助实现撤销操作

坏处:

(1) 需要为每一个类配备一个克隆方法,而且该克隆方法位于一个类的内部,当对已有的类进行改造时,需要修改源代码,违背了“开闭原则”

(2) 在实现深克隆时需要编写较为复杂的代码,而且当对象之间存在多重的嵌套引用时,为了实现深克隆,每一层对象对应的类都必须支持深克隆,实现起来可能会比较麻烦。

6、建造者模式

建造者模式是较为复杂的创建型模式,它将客户端与包含多个组成部分(或部件)的复杂对象的创建过程分离,客户端无须知道复杂对象的内部组成部分与装配方式,只需要知道所需建造者的类型即可。它关注如何一步一步创建一个的复杂对象,不同的具体建造者定义了不同的创建过程,且具体建造者相互独立,增加新的建造者非常方便,无须修改已有代码,系统具有较好的扩展性

建造者模式定义如下:

建造者模式(Builder Pattern):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 表示。建造者模式是一种对象创建型模式。

建造者模式一步一步创建一个复杂的对象,它允许用户只通过指定复杂对象的类型和内容就可以构建它们,用户不需要知道内部的具体构建细节。建造者模式结构如图所示:

  • Builder(抽象建造者):它为创建一个产品 Product 对象的各个部件指定抽象接口,在该接口中一般声明两类方法,一类方法是 buildPartX(),它们用于创建复杂对象的各个部件;另一类方法是 getResult(),它们用于返回复杂对象。Builder 既可以是抽象类,也可以是接口。
  • ConcreteBuilder(具体建造者):它实现了 Builder 接口,实现各个部件的具体构造和装配方法,定义并明确它所创建的复杂对象,也可以提供一个方法返回创建好的复杂产品对象。
  • Product(产品角色):它是被构建的复杂对象,包含多个组成部件,具体建造者创建该产品的内部表示并 定义它的装配过程。
  • Director(指挥者):指挥者又称为导演类,它负责安排复杂对象的建造次序,指挥者与抽象建造者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可以在其construct()建造方法中调用建造者对象的部件构造与装配方法,完成复杂对象的建造。客户端一般只需要与指挥者进行交互,在客户端确定具体建造者的类型,并实例化具体建造者对象(也可以通过配置文件和反射机制),然后通过指挥者类的构造函数或者 Setter 方法将该对象传入指挥者类中。

在建造者模式的定义中提到了复杂对象,那么什么是复杂对象?简单来说,复杂对象是指那些包含多个成员属性的对象,这些成员属性也称为部件或零件,如汽车包括方向盘、发动机、轮胎等部件,电子邮件包括发件人、收件人、主题、内容、附件等部件,一个典型的复杂对象类代码示例如下:在建造者模式的定义中提到了复杂对象,那么什么是复杂对象?简单来说,复杂对象是指那些包含多个成员属性的对象,这些成员属性也称为部件或零件,如汽车包括方向盘、发动机、轮胎等部件,电子邮件包括发件人、收件人、主题、内容、附件等部件,一个典型的复杂对象类代码示例如下:

package cn.x5456.builderpattern;

/**
 * @author x5456
 */
public class BuilderPattern {


    class Product {
        private String partA; //定义部件,部件可以是任意类型,包括值类型和引用类型
        private String partB;
        private String partC;

        public String getPartA() {
            return partA;
        }

        public void setPartA(String partA) {
            this.partA = partA;
        }

        public String getPartB() {
            return partB;
        }

        public void setPartB(String partB) {
            this.partB = partB;
        }

        public String getPartC() {
            return partC;
        }

        public void setPartC(String partC) {
            this.partC = partC;
        }
    }


    abstract class Builder { //创建产品对象
        protected Product product = new Product();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PartA();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PartB();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PartC();

        //返回产品对象
        public Product getResult() {
            return product;
        }
    }


    // 指挥者类。在指挥类中控制产品组件构造顺序
    // 该类主要有两个作用:
    // 一方面它隔离了客户与创建过程;(相当于我们去买电脑,不用我们组装,而是Director帮我们组装)
    // 另一方面它控制产品的创建过程,包括某个buildPartX() 方法是否被调用以􏰁多个 buildPartX() 方法调用的先后次序等。
    class Director {
        private Builder builder;

        public Director(Builder builder) {
            this.builder = builder;
        }

        public void setBuilder(Builder builder) {
            this.builder = builder;
        }

        //产品构建与组装方法
        public Product construct() {
            builder.buildPartA();
            builder.buildPartB();
            builder.buildPartC();
            return builder.getResult();
        }
    }

    public void func() {
        Builder builder = new ConcreteBuilder(); //可通过配置文件+反射实现
        Director director = new Director(builder);
        Product product = director.construct();
    }


}

在建造者模式中,客户端只需实例化指挥者类,指挥者类针对抽象建造者编程,客户端根据需要传入具体的建造 者类型,指挥者将指导具体建造者一步一步构造一个完整的产品(逐步调用具体建造者的 buildX() 方法),相同 的构造过程可以创建完全不同的产品。在游戏角色实例中,如果需要更换角色,只需要修改配置文件,更换具体角色建造者类即可;如果需要增加新角色,可以增加一个新的具体角色建造者类作为抽象角色建造者的子类,再修改配置文件即可,原有代码无须修改,完全符合“开闭原则”

省略Director

abstract class ActorBuilder {
    protected Actor actor = new Actor();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Type();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Sex();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Face();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Costume();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Hairstyle();

    public Actor construct() {
        this.buildType();
        this.buildSex();
        this.buildFace();
        this.buildCostume();
        this.buildHairstyle();
        return actor;
    }
}

调用方法也要修改:

ActorBuilder ab;
ab = (ActorBuilder)XMLUtil.getBean();
Actor actor;
actor = ab.construct();

钩子方法的引入

建造者模式除了逐步构建一个复杂产品对象外,还可以通过 Director 类来更加精细地控制产品的创建过程,例如增加一类称之为钩子方法(HookMethod)的特殊方法(通过Director)来控制是否对某个 buildPartX() 的调用。

钩子方法的返回类型通常为 boolean 类型,方法名一般为 isXXX(),钩子方法定义在抽象建造者类中。例如我们 可以在游戏角色的抽象建造者类 ActorBuilder 中定义一个方法 isBareheaded(),用于判断某个角色是否为“光 头(Bareheaded)”,在 ActorBuilder 为之提供一个默认实现,其返回值为 false,代码如下所示:

优点

(1) 在建造者模式中,客户端不必知道产品内部组成的细节,将产品本身与产品的创建过程解耦,使得相同的创建 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产品对象。

(2) 每一个具体建造者都相对独立,而与其他的具体建造者无关,因此可以很方便地替换具体建造者或增加新的具 体建造者,用户使用不同的具体建造者即可得到不同的产品对象。由于指挥者类针对抽象建造者编程,增加新的具体建造者无须修改原有类库的代码,系统扩展方便,符合“开闭原则”

(3) 可以更加精细地控制产品的创建过程。将复杂产品创建步骤分解在不同的方法中使得创建过程更加清晰,也更方便使用程序来控制创建过程。

缺点

(1) 建造者模式所创建的产品一般具有较多的共同点,其组成部分相似,如果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很大,例如很多组成部分都不相同,不适合使用建造者模式,因此其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2) 如果产品的内部变化复杂,可能会导致需要定义很多具体建造者类来实现这种变化,导致系统变得很庞大,增加系统的理解难度和运行成本。

适用场景

(1) 需要生成的产品对象有复杂的内部结构,这些产品对象通常包含多个成员属性

(2) 需要生成的产品对象的属性相互依赖,需要指定其生成顺序。

(3) 对象的创建过程独立于创建该对象的类。在建造者模式中通过引入了指挥者类,将创建过程封装在指挥者类中,而不在建造者类和客户类中。

(4) 隔离复杂对象的创建和使用,并使得相同的创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产品。

 

posted @ 2019-01-11 17:39  想54256  阅读(172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