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读后感
这个国庆长假读了几本好书,但时隔几天还能写得出一点心得的只有这本《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电子书应该买了几年了,一直没有仔细看,或者说更重要的问题是没有好的角度去看,这次看的时候Get到了AI这个关键字,终于看进去了。
这本书讲的是黑客文化与伦理,但看了这本书以后,再将一些事件联系起来,我对于信息时代居然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计算科学、认知科学包括如今的信息时代只是AI科学的副产物。
1936年图灵提出图灵机、冯·诺依曼1945年设计出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1948年香农提出信息Bit及信息熵理论、图灵1950年提出图灵测试、再到1956年约翰·麦卡锡在达特矛斯会议上明确提出“人工智能”概念及1959年麦卡锡成立MIT大学的AI实验室,20年间AI走完了第一次迭代。
而信息时代,可以说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MIT的AI实验室、流淌于MIT这所大学的Hacker文化、Hacker们的中餐厅聚餐仪式等元素发酵而来。MIT大学的AI实验室由约翰·麦卡锡、马文·明斯基共同创立,他们不算纯粹的黑客,毕竟他们的主业是科研,却可算是计算机黑客们的导师。
Hacker文化,是早于我们所熟知的计算机黑客文化出现的。MIT校园里的那些智商显得稍高于常人的理工男们,所发明的一些“有技术含量”的恶作剧作品就被称为Hack,而这批人就是Hacker。
Hacker文化背后的理工科思维,稍作联想,“Just For Fun”的Linus、“我只相信物理学”的马斯克就跃然眼前。
该书的第一版写于1983年,那时作者最后记录的是一位自称为“最后一名真正黑客”的理查德·斯托曼(RMS),这个“最后”指的是计算机网络出现时,信息的安全性所带来的对于纯粹黑客文化中“信息自由”观念的巨大冲击,RMS至今仍在坚守这一理念,我们不禁被他思想之中的理性之光所感动,同时,又不禁感叹时代最是无情。
像这本书中所揭示的一小戳人无意中开启了这个信息革命的时代,可多数人仍然只会被时代驯化,顺应时代潮流而为。
如《人类简史》中写道农业革命是人类遇到的某种骗局,在一万年前,人类开始驯化动植物,比如小麦当时“也不过就是野草当中的一种,只出现在中东一个很小的地区,但就在短短1000年内,小麦忽然就传遍了世界各地。”“人类为了适应小麦和小麦农业,付出了无数健康、劳动、营养、人身安全方面的代价!为了培育小麦,人类弯腰清石块、努力挑水桶,于是脊椎、膝盖、脖子和脚底都付出了代价。”所以作者不禁有了“到底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驯化了人类”之问。
同样的,如今用了二三十年时间,就几乎完成了信息与很大一部分人类的彼此驯化。20年前痞子蔡在《第一次亲密接触》中描写的网恋方式,如今竟已变成你我日常生活中的必备技能,“那时车马慢”的理由已经不成立。更不用提计算机编程成为小学课程、电子竞技成为体育项目等各类改变。
所不同的仅是,小麦是对应人的物质层面,信息是对应人的精神层面,都是生存所需。
这样再继续推理,人类要征服宇宙,宏观上,人类要成为跨行星生存物种,一种方式是肉体物理传送,另一种是人的意识直接光速传送,哪种更快,毫无疑问是后者。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判断传过去以后的那束意识流还是代表着你?
这个问题也许可以基于“图灵测试”来推理。图灵理论说“如果第三者无法辨别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反应的差别, 则可以论断该机器具备人工智能”。那么是否可以类似的推论:如果第三者无法辨别此地的“分身”的你与“本尊”的反应的差别,则可以论断该“分身”是你。而要实现这一切,则依赖于大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充分发展。
当然,人是会因经验而变的,来自某个时间点完全同步的本尊和分身副本一旦在后续有了不同的经验,势必会分裂成两个不同的人。
保雷·格雷厄姆的《黑客与画家》一书,作为补充,阐述了计算机编程语言文化与互联网时代程序员的商业逻辑建立等问题。多年以后,松本行弘的《代码的未来》似乎也继往开来的作着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