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模式

定义:将一个请求封装成一个对象,从而让你使用不同的请求把客户端参数化,对请求排队或者记录请求日志,可以提供命令的撤销和恢复功能。

 

类型:行为类模式

 

类图:

 

 

 

 

命令模式的结构

 

        顾名思义,命令模式就是对命令的封装,首先来看一下命令模式类图中的基本结构:

 

  • Command类:是一个抽象类,类中对需要执行的命令进行声明,一般来说要对外公布一个execute方法用来执行命令。

  • ConcreteCommand类:Command类的实现类,对抽象类中声明的方法进行实现。

  • Client类:最终的客户端调用类。

 

        以上三个类的作用应该是比较好理解的,下面我们重点说一下Invoker类和Recevier类。

 

  • Invoker类:调用者,负责调用命令。

  • Receiver类:接收者,负责接收命令并且执行命令。

 

        所谓对命令的封装,说白了,无非就是把一系列的操作写到一个方法中,然后供客户端调用就行了,反映到类图上,只需要一个ConcreteCommand类 和Client类就可以完成对命令的封装,即使再进一步,为了增加灵活性,可以再增加一个Command类进行适当地抽象,这个调用者和接收者到底是什么 作用呢?

 

        其实大家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想:假如仅仅是简单地把一些操作封装起来作为一条命令供别人调用,怎么能称为一种模式呢?命令模式作为一种行为类模式,首先要做 到低耦合,耦合度低了才能提高灵活性,而加入调用者和接收者两个角色的目的也正是为此。命令模式的通用代码如下:

 

 

  1. class Invoker {  

  2.     private Command command;  

  3.     public void setCommand(Command command) {  

  4.         this.command = command;  

  5.     }  

  6.     public void action(){  

  7.         this.command.execute();  

  8.     }  

  9. }  

  10.   

  11. abstract class Command {  

  12.     public abstract void execute();  

  13. }  

  14.   

  15. class ConcreteCommand extends Command {  

  16.     private Receiver receiver;  

  17.     public ConcreteCommand(Receiver receiver){  

  18.         this.receiver = receiver;  

  19.     }  

  20.     public void execute() {  

  21.         this.receiver.doSomething();  

  22.     }  

  23. }  

  24.   

  25. class Receiver {  

  26.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27.         System.out.println("接受者-业务逻辑处理");  

  28.     }  

  29. }  

  30.   

  31. public class Client {  

  32.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33.         Receiver receiver = new Receiver();  

  34.         Command command = new ConcreteCommand(receiver);  

  35.         //客户端直接执行具体命令方式(此方式与类图相符)  

  36.         command.execute();  

  37.   

  38.         //客户端通过调用者来执行命令  

  39.         Invoker invoker = new Invoker();  

  40.         invoker.setCommand(command);  

  41.         invoker.action();  

  42.     }  

 

        通过代码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调用时,执行的时序首先是调用者类,然后是命令类,最后是接收者类。也就是说一条命令的执行被分成了三步,它的耦合度要比把 所有的操作都封装到一个类中要低的多,而这也正是命令模式的精髓所在:把命令的调用者与执行者分开,使双方不必关心对方是如何操作的。

 

命令模式的优缺点

 

        首先,命令模式的封装性很好:每个命令都被封装起来,对于客户端来说,需要什么功能就去调用相应的命令,而无需知道命令具体是怎么执行的。比如有一组文件 操作的命令:新建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如果把这三个操作都封装成一个命令类,客户端只需要知道有这三个命令类即可,至于命令类中封装好的逻辑,客户 端则无需知道。

 

        其次,命令模式的扩展性很好,在命令模式中,在接收者类中一般会对操作进行最基本的封装,命令类则通过对这些基本的操作进行二次封装,当增加新命令的时 候,对命令类的编写一般不是从零开始的,有大量的接收者类可供调用,也有大量的命令类可供调用,代码的复用性很好。比如,文件的操作中,我们需要增加一个 剪切文件的命令,则只需要把复制文件和删除文件这两个命令组合一下就行了,非常方便。

 

        最后说一下命令模式的缺点,那就是命令如果很多,开发起来就要头疼了。特别是很多简单的命令,实现起来就几行代码的事,而使用命令模式的话,不用管命令多简单,都需要写一个命令类来封装。

 

 

命令模式的适用场景

 

       对于大多数请求-响应模式的功能,比较适合使用命令模式,正如命令模式定义说的那样,命令模式对实现记录日志、撤销操作等功能比较方便。

 1.系统需要将请求调用者和请求接收者解耦,使得调用者和接收者不直接交互。

2.系统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指定请求、将请求排队和执行请求。
3.系统需要支持命令的撤销(Undo)操作和恢复(Redo)操作。
4.系统需要将一组操作组合在一起,即支持宏命令。
 

 总结

 

       对于一个场合到底用不用模式,这对所有的开发人员来说都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有时候,因为预见到需求上会发生的某些变化,为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而使 用了某种设计模式,但这个预见的需求偏偏没有,相反,没预见到的需求倒是来了不少,导致在修改代码的时候,使用的设计模式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以至于整个 项目组怨声载道。这样的例子,我相信每个程序设计者都遇到过。所以,基于敏捷开发的原则,我们在设计程序的时候,如果按照目前的需求,不使用某种模式也能 很好地解决,那么我们就不要引入它,因为要引入一种设计模式并不困难,我们大可以在真正需要用到的时候再对系统进行一下,引入这个设计模式。

 

       拿命令模式来说吧,我们开发中,请求-响应模式的功能非常常见,一般来说,我们会把对请求的响应操作封装到一个方法中,这个封装的方法可以称之为命令,但 不是命令模式。到底要不要把这种设计上升到模式的高度就要另行考虑了,因为,如果使用命令模式,就要引入调用者、接收者两个角色,原本放在一处的逻辑分散 到了三个类中,设计时,必须考虑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

 

1.命令模式的本质是对命令进行封装,将发出命令的责任和执行命令的责任分割开。
2.每一个命令都是一个操作:请求的一方发出请求,要求执行一个操作;接收的一方收到请求,并执行操作。
3.命令模式允许请求的一方和接收的一方独立开来,使得请求的一方不必知道接收请求的一方的接口,更不必知道请求是怎么被接收,以及操作是否被执行、何时被执行,以及是怎么被执行的。
4.命令模式使请求本身成为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和其他对象一样可以被存储和传递。
5.命令模式的关键在于引入了抽象命令接口,且发送者针对抽象命令接口编程,只有实现了抽象命令接口的具体命令才能与接收者相关联。

详细代码请参考我的git:https://github.com/wzyxidian/DesignModel.git

 

posted on 2016-01-03 16:25  wzyxidian  阅读(15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