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沟通中的设计实现
系统设计的目的是更好的支持需求
我们常说,只要业务能将你的需求描述清楚,能自圆其说,我们就有办法实现。
这其实是系统设计的最理想的状态,
如果业务没想清楚,那么在系统实现中,一定会把问题暴露出来。很多时候,问题的暴露源于没有考虑周全亦或都没有考虑这种场景!
比如,从业务层面上允许商品超卖,但又没给出超卖了怎么处理,这时候,系统就处理不了。
那么,语言沟通与设计有没有关联性了?
我们设计的系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理解成IO+计算,人输入命令,计算机将信息处理完成后输出结果,映射到真实世界。
我用微信聊天、我在淘宝买东西、商家要做活动、下单送礼品、用户写文章发表、闹钟到点提醒、电脑到点自动关机等等
这些一个一个的事件、命令、动作似乎都可以理解成语法中的主谓宾。
如果系统设计也按这种主谓宾结构作为设计思路,那么一切与业务的沟通,就要找出业务需求中的主谓宾,对应到系统中。
例如
业务想在双11做一场活动,活动规则是用户必须每天签到,签到次数到了就可以得到一张大额券。
且不讨论细节规则合理性问题,在这个需求上,我们拆解语法。
1,业务做一场活动
2,用户每天签到
3,签到达到门槛获得一张券
核心逻辑就这三点,先找出需求中的主谓宾
业务(主)建(谓)活动(宾)
用户(主)参与(谓)活动(宾)
用户(主)签到(谓)完成任务(宾)
用户(主)完成活动任务(谓)获得券(宾)
建模
业务和用户为主语,创建、参与、完成、获得为动作谓语,活动、任务、券为宾语
以此得到这个需求的实体模型:活动、任务、券
后续业务认为完成任务不发券,发现金,那此时模型中的实体就不是券,而是现金与券的抽象,比如奖品。
这个思路与最近流行四色建模方式有一曲同工之秒。
四色建模
先了解下四色建模步骤
第一步:寻找要追溯的事件
第二步:识别“时标对象”
第三步:寻找时标对象周围的“人、地、物”
第四步:抽象“角色”
第五步:补充“描述”信息
四色建模思路翻译成主谓宾就是
第一步:找谓语动词,也就是事件
第二步:找宾语,也就是时标对象
第三步:找时标对象的”人、地、物“,其实就是找到主语
第四步:找到主语后,分类、抽象
第五步:补充”描述“信息,就是补充领域属性信息
主谓宾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 分类找出各自的语义
- 建模板
- 建实例
举例流程并非线上真实流程,而是推演的过程,在此流程推演过程中,发现许多原来设计不合并且难自圆其说的问题。在此说明!
结束语
建模中有个很大的风险是当业务不明确时,当时建模型在业务发展后期已不适用,需要更改模型,而更改模型会引入更多成本。所以,多与业务沟通中了解业务尝试方向,尽量减少建模风险。
而本文中的主张也同样有这种风险,因为参与的项目有限,能够拿这套理论推演的样本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如果有,请指出一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