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数据中心(上)

DNS

DNS服务器

在网络世界,也是这样的。你肯定记得住网站的名称,但是很难记住网站的IP地址,因而也需要一个地址簿,就是DNS服务器

由此可见,DNS在日常生活中多么重要。每个人上网,都需要访问它,但是同时,这对它来讲也是非常大的挑战。一旦它出了故障,整个互联网都将瘫痪。另外,上网的人分布在全世界各地,如果大家都去同一个地方访问某一台服务器,时延将会非常大。因而,DNS服务器,一定要设置成高可用、高并发和分布式的

于是,就有了这样树状的层次结构

img

  • 根DNS服务器 :返回顶级域DNS服务器的IP地址
  • 顶级域DNS服务器:返回权威DNS服务器的IP地址
  • 权威DNS服务器 :返回相应主机的IP地址

DNS解析流程

为了提高DNS的解析性能,很多网络都会就近部署DNS缓存服务器。于是,就有了以下的DNS解析流程。

  1. 电脑客户端会发出一个DNS请求,问www.163.com的IP是啥啊,并发给本地域名服务器 (本地DNS)。那本地域名服务器 (本地DNS) 是什么呢?如果是通过DHCP配置,本地DNS由你的网络服务商(ISP),如电信、移动等自动分配,它通常就在你网络服务商的某个机房。
  2. 本地DNS收到来自客户端的请求。你可以想象这台服务器上缓存了一张域名与之对应IP地址的大表格。如果能找到 www.163.com,它直接就返回IP地址。如果没有,本地DNS会去问它的根域名服务器:“老大,能告诉我www.163.com的IP地址吗?”根域名服务器是最高层次的,全球共有13套。它不直接用于域名解析,但能指明一条道路。
  3. 根DNS收到来自本地DNS的请求,发现后缀是 .com,说:“哦,www.163.com啊,这个域名是由.com区域管理,我给你它的顶级域名服务器的地址,你去问问它吧。”
  4. 本地DNS转向问顶级域名服务器:“老二,你能告诉我www.163.com的IP地址吗?”顶级域名服务器就是大名鼎鼎的比如 .com、.net、 .org这些一级域名,它负责管理二级域名,比如 163.com,所以它能提供一条更清晰的方向。
  5. 顶级域名服务器说:“我给你负责 www.163.com 区域的权威DNS服务器的地址,你去问它应该能问到。”
  6. 本地DNS转向问权威DNS服务器:“您好,www.163.com 对应的IP是啥呀?”163.com的权威DNS服务器,它是域名解析结果的原出处。为啥叫权威呢?就是我的域名我做主。
  7. 权限DNS服务器查询后将对应的IP地址X.X.X.X告诉本地DNS。
  8. 本地DNS再将IP地址返回客户端,客户端和目标建立连接。

至此,我们完成了DNS的解析过程。现在总结一下,整个过程画成了一个图。

img

负载均衡

站在客户端角度,这是一次DNS递归查询过程。因为本地DNS全权为它效劳,它只要坐等结果即可。在这个过程中,DNS除了可以通过名称映射为IP地址,它还可以做另外一件事,就是负载均衡

以访问“外婆家”为例,但是,它可能有很多地址,因为它在杭州可以有很多家。所以,如果一个人想去吃“外婆家”,他可以就近找一家店,而不用大家都去同一家,这就是负载均衡。

DNS首先可以做内部负载均衡

例如,一个应用要访问数据库,在这个应用里面应该配置这个数据库的IP地址,还是应该配置这个数据库的域名呢?显然应该配置域名,因为一旦这个数据库,因为某种原因,换到了另外一台机器上,而如果有多个应用都配置了这台数据库的话,一换IP地址,就需要将这些应用全部修改一遍。但是如果配置了域名,则只要在DNS服务器里,将域名映射为新的IP地址,这个工作就完成了,大大简化了运维。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再进一步。例如,某个应用要访问另外一个应用,如果配置另外一个应用的IP地址,那么这个访问就是一对一的。但是当被访问的应用撑不住的时候,我们其实可以部署多个。但是,访问它的应用,如何在多个之间进行负载均衡?只要配置成为域名就可以了。在域名解析的时候,我们只要配置策略,这次返回第一个IP,下次返回第二个IP,就可以实现负载均衡了。

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是,DNS还可以做全局负载均衡

为了保证我们的应用高可用,往往会部署在多个机房,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的IP地址。当用户访问某个域名的时候,这个IP地址可以轮询访问多个数据中心。如果一个数据中心因为某种原因挂了,只要在DNS服务器里面,将这个数据中心对应的IP地址删除,就可以实现一定的高可用。

另外,我们肯定希望北京的用户访问北京的数据中心,上海的用户访问上海的数据中心,这样,客户体验就会非常好,访问速度就会超快。这就是全局负载均衡的概念。

示例:DNS访问数据中心中对象存储上的静态资源

我们通过DNS访问数据中心中对象存储上的静态资源为例,看一看整个过程。

假设全国有多个数据中心,托管在多个运营商,每个数据中心三个可用区(Available Zone)。对象存储通过跨可用区部署,实现高可用性。在每个数据中心中,都至少部署两个内部负载均衡器,内部负载均衡器后面对接多个对象存储的前置服务器(Proxy-server)。

img

  1. 当一个客户端要访问object.yourcompany.com的时候,需要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进行访问,所以它要请求本地DNS解析器。
  2. 本地DNS解析器先查看看本地的缓存是否有这个记录。如果有则直接使用,因为上面的过程太复杂了,如果每次都要递归解析,就太麻烦了。
  3. 如果本地无缓存,则需要请求本地的DNS服务器。
  4. 本地的DNS服务器一般部署在你的数据中心或者你所在的运营商的网络中,本地DNS服务器也需要看本地是否有缓存,如果有则返回,因为它也不想把上面的递归过程再走一遍。
  5. 至 7. 如果本地没有,本地DNS才需要递归地从根DNS服务器,查到.com的顶级域名服务器,最终查到 yourcompany.com 的权威DNS服务器,给本地DNS服务器,权威DNS服务器按说会返回真实要访问的IP地址。

对于不需要做全局负载均衡的简单应用来讲,yourcompany.com的权威DNS服务器可以直接将 object.yourcompany.com这个域名解析为一个或者多个IP地址,然后客户端可以通过多个IP地址,进行简单的轮询,实现简单的负载均衡。

但是对于复杂的应用,尤其是跨地域跨运营商的大型应用,则需要更加复杂的全局负载均衡机制,因而需要专门的设备或者服务器来做这件事情,这就是全局负载均衡器GSLBGlobal Server Load Balance)。

在yourcompany.com的DNS服务器中,一般是通过配置CNAME的方式,给 object.yourcompany.com起一个别名,例如 object.vip.yourcomany.com,然后告诉本地DNS服务器,让它请求GSLB解析这个域名,GSLB就可以在解析这个域名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策略实现负载均衡。

图中画了两层的GSLB,是因为分运营商和地域。我们希望不同运营商的客户,可以访问相同运营商机房中的资源,这样不跨运营商访问,有利于提高吞吐量,减少时延。

  1. 第一层GSLB,通过查看请求它的本地DNS服务器所在的运营商,就知道用户所在的运营商。假设是移动,通过CNAME的方式,通过另一个别名 object.yd.yourcompany.com,告诉本地DNS服务器去请求第二层的GSLB。
  2. 第二层GSLB,通过查看请求它的本地DNS服务器所在的地址,就知道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然后将距离用户位置比较近的Region里面,六个内部负载均衡SLB,Server Load Balancer)的地址,返回给本地DNS服务器。
  3. 本地DNS服务器将结果返回给本地DNS解析器。
  4. 本地DNS解析器将结果缓存后,返回给客户端。
  5. 客户端开始访问属于相同运营商的距离较近的Region 1中的对象存储,当然客户端得到了六个IP地址,它可以通过负载均衡的方式,随机或者轮询选择一个可用区进行访问。对象存储一般会有三个备份,从而可以实现对存储读写的负载均衡。

总结

  • DNS是网络世界的地址簿,可以通过域名查地址,因为域名服务器是按照树状结构组织的,因而域名查找是使用递归的方法,并通过缓存的方式增强性能;
  • 在域名和IP的映射过程中,给了应用基于域名做负载均衡的机会,可以是简单的负载均衡,也可以根据地址和运营商做全局的负载均衡。

HTTPDNS

传统DNS存在哪些问题?

域名缓存问题

它可以在本地做一个缓存,也就是说,不是每一个请求,它都会去访问权威DNS服务器,而是访问过一次就把结果缓存到自己本地,当其他人来问的时候,直接就返回这个缓存数据。

这就相当于导游去过一个饭店,自己脑子记住了地址,当有一个游客问的时候,他就凭记忆回答了,不用再去查地址簿。这样经常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人家那个饭店明明都已经搬了,结果作为导游,他并没有刷新这个缓存,结果你辛辛苦苦到了这个地点,发现饭店已经变成了服装店,你是不是会非常失望?

另外,有的运营商会把一些静态页面,缓存到本运营商的服务器内,这样用户请求的时候,就不用跨运营商进行访问,这样既加快了速度,也减少了运营商之间流量计算的成本。在域名解析的时候,不会将用户导向真正的网站,而是指向这个缓存的服务器。

很多情况下是看不出问题的,但是当页面更新,用户会访问到老的页面,问题就出来了。例如,你听说一个餐馆推出了一个新菜,你想去尝一下。结果导游告诉你,在这里吃也是一样的。有的游客会觉得没问题,但是对于想尝试新菜的人来说,如果导游说带你去,但其实并没有吃到新菜,你是不是也会非常失望呢?

再就是本地的缓存,往往使得全局负载均衡失败,因为上次进行缓存的时候,缓存中的地址不一定是这次访问离客户最近的地方,如果把这个地址返回给客户,那肯定就会绕远路。

就像上一次客户要吃西湖醋鱼的事,导游知道西湖边有一家,因为当时游客就在西湖边,可是,下一次客户在灵隐寺,想吃西湖醋鱼的时候,导游还指向西湖边的那一家,那这就绕的太远了。

img

域名转发问题

缓存问题还是说本地域名解析服务,还是会去权威DNS服务器中查找,只不过不是每次都要查找。可以说这还是大导游、大中介。还有一些小导游、小中介,有了请求之后,直接转发给其他运营商去做解析,自己只是外包了出去。

这样的问题是,如果是A运营商的客户,访问自己运营商的DNS服务器,如果A运营商去权威DNS服务器查询的话,权威DNS服务器知道你是A运营商的,就返回给一个部署在A运营商的网站地址,这样针对相同运营商的访问,速度就会快很多。

但是A运营商偷懒,将解析的请求转发给B运营商,B运营商去权威DNS服务器查询的话,权威服务器会误认为,你是B运营商的,那就返回给你一个在B运营商的网站地址吧,结果客户的每次访问都要跨运营商,速度就会很慢。

img

出口NAT问题

出口的时候,很多机房都会配置NAT,也即网络地址转换,使得从这个网关出去的包,都换成新的IP地址,当然请求返回的时候,在这个网关,再将IP地址转换回去,所以对于访问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一旦做了网络地址的转换,权威的DNS服务器,就没办法通过这个地址,来判断客户到底是来自哪个运营商,而且极有可能因为转换过后的地址,误判运营商,导致跨运营商的访问。

域名更新问题

本地DNS服务器是由不同地区、不同运营商独立部署的。对域名解析缓存的处理上,实现策略也有区别,有的会偷懒,忽略域名解析结果的TTL时间限制,在权威DNS服务器解析变更的时候,解析结果在全网生效的周期非常漫长。但是有的时候,在DNS的切换中,场景对生效时间要求比较高。

例如双机房部署的时候,跨机房的负载均衡和容灾多使用DNS来做。当一个机房出问题之后,需要修改权威DNS,将域名指向新的IP地址,但是如果更新太慢,那很多用户都会出现访问异常。

这就像,有的导游比较勤快、敬业,时时刻刻关注酒店、餐馆、交通的变化,问他的时候,往往会得到最新情况。有的导游懒一些,8年前背的导游词就没换过,问他的时候,指的路往往就是错的。

解析延迟问题

从DNS查询过程来看,DNS的查询过程需要递归遍历多个DNS服务器,才能获得最终的解析结果,这会带来一定的时延,甚至会解析超时。

HTTPDNS的工作模式

既然DNS解析中有这么多问题,那怎么办呢?难不成退回到直接用IP地址?这样显然不合适,所以就有了HTTPDNS

HTTPNDS其实就是,不走传统的DNS解析,而是自己搭建基于HTTP协议的DNS服务器集群,分布在多个地点和多个运营商。当客户端需要DNS解析的时候,直接通过HTTP协议进行请求这个服务器集群,得到就近的地址。

这就相当于每家基于HTTP协议,自己实现自己的域名解析,自己做一个自己的地址簿,而不使用统一的地址簿。但是默认的域名解析都是走DNS的,因而使用HTTPDNS需要绕过默认的DNS路径,就不能使用默认的客户端。使用HTTPDNS的,往往是手机应用,需要在手机端嵌入支持HTTPDNS的客户端SDK。

通过自己的HTTPDNS服务器和自己的SDK,实现了从依赖本地导游,到自己上网查询做旅游攻略,进行自由行,爱怎么玩怎么玩。这样就能够避免依赖导游,而导游又不专业,你还不能把他怎么样的尴尬。

下面我解析一下HTTPDNS的工作模式

在客户端的SDK里动态请求服务端,获取HTTPDNS服务器的IP列表,缓存到本地。随着不断地解析域名,SDK也会在本地缓存DNS域名解析的结果。

当手机应用要访问一个地址的时候,首先看是否有本地的缓存,如果有就直接返回。这个缓存和本地DNS的缓存不一样的是,这个是手机应用自己做的,而非整个运营商统一做的。如何更新、何时更新,手机应用的客户端可以和服务器协调来做这件事情。

如果本地没有,就需要请求HTTPDNS的服务器,在本地HTTPDNS服务器的IP列表中,选择一个发出HTTP的请求,会返回一个要访问的网站的IP列表。

请求的方式是这样的。

curl http://106.2.xxx.xxx/d?dn=c.m.163.com
{"dns":[{"host":"c.m.163.com","ips":["223.252.199.12"],"ttl":300,"http2":0}],"client":{"ip":"106.2.81.50","line":269692944}}

手机客户端自然知道手机在哪个运营商、哪个地址。由于是直接的HTTP通信,HTTPDNS服务器能够准确知道这些信息,因而可以做精准的全局负载均衡。

img

当然,当所有这些都不工作的时候,可以切换到传统的LocalDNS来解析,慢也比访问不到好。那HTTPDNS是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的呢?

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两大问题。一是解析速度和更新速度的平衡问题,二是智能调度的问题,对应的解决方案是HTTPDNS的缓存设计和调度设计。

HTTPDNS的缓存设计

解析DNS过程复杂,通信次数多,对解析速度造成很大影响。为了加快解析,因而有了缓存,但是这又会产生缓存更新速度不及时的问题。最要命的是,这两个方面都掌握在别人手中,也即本地DNS服务器手中,它不会为你定制,你作为客户端干着急没办法。

而HTTPDNS就是将解析速度和更新速度全部掌控在自己手中。

一方面,解析的过程,不需要本地DNS服务递归的调用一大圈,一个HTTP的请求直接搞定,要实时更新的时候,马上就能起作用;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解析速度,本地也有缓存,缓存是在客户端SDK维护的,过期时间、更新时间,都可以自己控制。

HTTPDNS的缓存设计策略也是咱们做应用架构中常用的缓存设计模式,也即分为客户端、缓存、数据源三层。

  • 对于应用架构来讲,就是应用、缓存、数据库。常见的是Tomcat、Redis、MySQL。
  • 对于HTTPDNS来讲,就是手机客户端、DNS缓存、HTTPDNS服务器。

img

只要是缓存模式,就存在缓存的过期、更新、不一致的问题,解决思路也是很像的。

例如DNS缓存在内存中,也可以持久化到存储上,从而APP重启之后,能够尽快从存储中加载上次累积的经常访问的网站的解析结果,就不需要每次都全部解析一遍,再变成缓存。这有点像Redis是基于内存的缓存,但是同样提供持久化的能力,使得重启或者主备切换的时候,数据不会完全丢失。

SDK中的缓存会严格按照缓存过期时间,如果缓存没有命中,或者已经过期,而且客户端不允许使用过期的记录,则会发起一次解析,保障记录是更新的。

解析可以同步进行,也就是直接调用HTTPDNS的接口,返回最新的记录,更新缓存;也可以异步进行,添加一个解析任务到后台,由后台任务调用HTTPDNS的接口。

同步更新优点是实时性好,缺点是如果有多个请求都发现过期的时候,同时会请求HTTPDNS多次,其实是一种浪费。

同步更新的方式对应到应用架构中缓存的Cache-Aside机制,也即先读缓存,不命中读数据库,同时将结果写入缓存。

img

异步更新优点是,可以将多个请求都发现过期的情况,合并为一个对于HTTPDNS的请求任务,只执行一次,减少HTTPDNS的压力。同时可以在即将过期的时候,就创建一个任务进行预加载,防止过期之后再刷新,称为预加载

它的缺点是当前请求拿到过期数据的时候,如果客户端允许使用过期数据,需要冒一次风险。如果过期的数据还能请求,就没问题;如果不能请求,则失败一次,等下次缓存更新后,再请求方能成功。

img

异步更新的机制对应到应用架构中缓存的Refresh-Ahead机制,即业务仅仅访问缓存,当过期的时候定期刷新。在著名的应用缓存Guava Cache中,有个RefreshAfterWrite机制,对于并发情况下,多个缓存访问不命中从而引发并发回源的情况,可以采取只有一个请求回源的模式。在应用架构的缓存中,也常常用数据预热或者预加载的机制。

img

HTTPDNS的调度设计

由于客户端嵌入了SDK,因而就不会因为本地DNS的各种缓存、转发、NAT,让权威DNS服务器误会客户端所在的位置和运营商,而可以拿到第一手资料。

客户端,可以知道手机是哪个国家、哪个运营商、哪个省,甚至哪个市,HTTPDNS服务端可以根据这些信息,选择最佳的服务节点返回。

如果有多个节点,还会考虑错误率、请求时间、服务器压力、网络状况等,进行综合选择,而非仅仅考虑地理位置。当有一个节点宕机或者性能下降的时候,可以尽快进行切换。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客户端使用HTTPDNS返回的IP访问业务应用。客户端的SDK会收集网络请求数据,如错误率、请求时间等网络请求质量数据,并发送到统计后台,进行分析、聚合,以此查看不同的IP的服务质量。

服务端,应用可以通过调用HTTPDNS的管理接口,配置不同服务质量的优先级、权重。HTTPDNS会根据这些策略综合地理位置和线路状况算出一个排序,优先访问当前那些优质的、时延低的IP地址。

HTTPDNS通过智能调度之后返回的结果,也会缓存在客户端。为了不让缓存使得调度失真,客户端可以根据不同的移动网络运营商WIFI的SSID来分维度缓存。不同的运营商或者WIFI解析出来的结果会不同。

img

总结

  • 传统的DNS有很多问题,例如解析慢、更新不及时。因为缓存、转发、NAT问题导致客户端误会自己所在的位置和运营商,从而影响流量的调度。
  • HTTPDNS通过客户端SDK和服务端,通过HTTP直接调用解析DNS的方式,绕过了传统DNS的这些缺点,实现了智能的调度。

CDN

当一个用户想访问一个网站的时候,指定这个网站的域名,DNS就会将这个域名解析为地址,然后用户请求这个地址,返回一个网页。就像你要买个东西,首先要查找商店的位置,然后去商店里面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后拿着东西回家。

那这里面还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呢?

例如你去电商网站下单买个东西,这个东西一定要从电商总部的中心仓库送过来吗?原来基本是这样的,每一单都是单独配送,所以你可能要很久才能收到你的宝贝。但是后来电商网站的物流系统学聪明了,他们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仓库,而不是只有总部的中心仓库才可以发货。

电商网站根据统计大概知道,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地,每天能够卖出去多少书籍、卫生纸、包、电器等存放期比较长的物品。这些物品用不着从中心仓库发出,所以平时就可以将它们分布在各地仓库里,客户一下单,就近的仓库发出,第二天就可以收到了。

这样,用户体验大大提高。当然,这里面也有个难点就是,生鲜这类东西保质期太短,如果提前都备好货,但是没有人下单,那肯定就坏了。

我们先说,我们的网站访问可以借鉴“就近配送”这个思路。

全球有这么多的数据中心,无论在哪里上网,临近不远的地方基本上都有数据中心。是不是可以在这些数据中心里部署几台机器,形成一个缓存的集群来缓存部分数据,那么用户访问数据的时候,就可以就近访问了呢?

当然是可以的。这些分布在各个地方的各个数据中心的节点,就称为边缘节点

由于边缘节点数目比较多,但是每个集群规模比较小,不可能缓存下来所有东西,因而可能无法命中,这样就会在边缘节点之上。有区域节点,规模就要更大,缓存的数据会更多,命中的概率也就更大。在区域节点之上是中心节点,规模更大,缓存数据更多。如果还不命中,就只好回源网站访问了。

img

这就是CDN的分发系统的架构。CDN系统的缓存,也是一层一层的,能不访问后端真正的源,就不打扰它。这也是电商网站物流系统的思路,北京局找不到,找华北局,华北局找不到,再找北方局。

有了这个分发系统之后,接下来就是,客户端如何找到相应的边缘节点进行访问呢?

还记得我们讲过的基于DNS的全局负载均衡吗?这个负载均衡主要用来选择一个就近的同样运营商的服务器进行访问。你会发现,CDN分发网络也是一个分布在多个区域、多个运营商的分布式系统,也可以用相同的思路选择最合适的边缘节点。

img

在没有CDN的情况下,用户向浏览器输入www.web.com这个域名,客户端访问本地DNS服务器的时候,如果本地DNS服务器有缓存,则返回网站的地址;如果没有,递归查询到网站的权威DNS服务器,这个权威DNS服务器是负责web.com的,它会返回网站的IP地址。本地DNS服务器缓存下IP地址,将IP地址返回,然后客户端直接访问这个IP地址,就访问到了这个网站。

然而有了CDN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web.com这个权威DNS服务器上,会设置一个CNAME别名,指向另外一个域名 www.web.cdn.com,返回给本地DNS服务器。

当本地DNS服务器拿到这个新的域名时,需要继续解析这个新的域名。这个时候,再访问的就不是web.com的权威DNS服务器了,而是web.cdn.com的权威DNS服务器,这是CDN自己的权威DNS服务器。在这个服务器上,还是会设置一个CNAME,指向另外一个域名,也即CDN网络的全局负载均衡器。

接下来,本地DNS服务器去请求CDN的全局负载均衡器解析域名,全局负载均衡器会为用户选择一台合适的缓存服务器提供服务,选择的依据包括:

  • 根据用户IP地址,判断哪一台服务器距用户最近;
  • 用户所处的运营商;
  • 根据用户所请求的URL中携带的内容名称,判断哪一台服务器上有用户所需的内容;
  • 查询各个服务器当前的负载情况,判断哪一台服务器尚有服务能力。

基于以上这些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全局负载均衡器会返回一台缓存服务器的IP地址。

本地DNS服务器缓存这个IP地址,然后将IP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去访问这个边缘节点,下载资源。缓存服务器响应用户请求,将用户所需内容传送到用户终端。如果这台缓存服务器上并没有用户想要的内容,那么这台服务器就要向它的上一级缓存服务器请求内容,直至追溯到网站的源服务器将内容拉到本地。

CDN可以进行缓存的内容有很多种。

保质期长的日用品比较容易缓存,因为不容易过期,对应到就像电商仓库系统里,就是静态页面、图片等,因为这些东西也不怎么变,所以适合缓存。

img

还记得这个接入层缓存的架构吗?在进入数据中心的时候,我们希望通过最外层接入层的缓存,将大部分静态资源的访问拦在边缘。而CDN则更进一步,将这些静态资源缓存到离用户更近的数据中心外。越接近客户,访问性能越好,时延越低。

但是静态内容中,有一种特殊的内容,也大量使用了CDN,这个就是流媒体。

CDN支持流媒体协议,例如前面讲过的RTMP协议。在很多情况下,这相当于一个代理,从上一级缓存读取内容,转发给用户。由于流媒体往往是连续的,因而可以进行预先缓存的策略,也可以预先推送到用户的客户端。

对于静态页面来讲,内容的分发往往采取拉取的方式,也即当发现未命中的时候,再去上一级进行拉取。但是,流媒体数据量大,如果出现回源,压力会比较大,所以往往采取主动推送的模式,将热点数据主动推送到边缘节点。

对于流媒体来讲,很多CDN还提供预处理服务,也即文件在分发之前,经过一定的处理。例如将视频转换为不同的码流,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带宽的用户需求;再如对视频进行分片,降低存储压力,也使得客户端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码率加载不同的分片。这就是我们常见的,“我要看超清、标清、流畅等”。

对于流媒体CDN来讲,有个关键的问题是防盗链问题。因为视频是要花大价钱买版权的,为了挣点钱,收点广告费,如果流媒体被其他的网站盗走,在人家的网站播放,那损失可就大了。

最常用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HTTP头的refer字段, 当浏览器发送请求的时候,一般会带上referer,告诉服务器是从哪个页面链接过来的,服务器基于此可以获得一些信息用于处理。如果refer信息不是来自本站,就阻止访问或者跳到其它链接。

refer的机制相对比较容易破解,所以还需要配合其他的机制。

一种常用的机制是时间戳防盗链。使用CDN的管理员可以在配置界面上,和CDN厂商约定一个加密字符串。

客户端取出当前的时间戳,要访问的资源及其路径,连同加密字符串进行签名算法得到一个字符串,然后生成一个下载链接,带上这个签名字符串和截止时间戳去访问CDN。

在CDN服务端,根据取出过期时间,和当前 CDN 节点时间进行比较,确认请求是否过期。然后CDN服务端有了资源及路径,时间戳,以及约定的加密字符串,根据相同的签名算法计算签名,如果匹配则一致,访问合法,才会将资源返回给客户。

然而比如在电商仓库中,我在前面提过,有关生鲜的缓存就是非常麻烦的事情,这对应着就是动态的数据,比较难以缓存。怎么办呢?现在也有动态CDN,主要有两种模式

  • 一种为生鲜超市模式,也即边缘计算的模式。既然数据是动态生成的,所以数据的逻辑计算和存储,也相应的放在边缘的节点。其中定时从源数据那里同步存储的数据,然后在边缘进行计算得到结果。就像对生鲜的烹饪是动态的,没办法事先做好缓存,因而将生鲜超市放在你家旁边,既能够送货上门,也能够现场烹饪,也是边缘计算的一种体现。
  • 另一种是冷链运输模式,也即路径优化的模式。数据不是在边缘计算生成的,而是在源站生成的,但是数据的下发则可以通过CDN的网络,对路径进行优化。因为CDN节点较多,能够找到离源站很近的边缘节点,也能找到离用户很近的边缘节点。中间的链路完全由CDN来规划,选择一个更加可靠的路径,使用类似专线的方式进行访问。

对于常用的TCP连接,在公网上传输的时候经常会丢数据,导致TCP的窗口始终很小,发送速度上不去。根据前面的TCP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原理,在CDN加速网络中可以调整TCP的参数,使得TCP可以更加激进地传输数据。

可以通过多个请求复用一个连接,保证每次动态请求到达时。连接都已经建立了,不必临时三次握手或者建立过多的连接,增加服务器的压力。另外,可以通过对传输数据进行压缩,增加传输效率。

所有这些手段就像冷链运输,整个物流优化了,全程冷冻高速运输。不管生鲜是从你旁边的超市送到你家的,还是从产地送的,保证到你家是新鲜的。

总结

  • CDN和电商系统的分布式仓储系统一样,分为中心节点、区域节点、边缘节点,而数据缓存在离用户最近的位置。
  • CDN最擅长的是缓存静态数据,除此之外还可以缓存流媒体数据,这时候要注意使用防盗链。它也支持动态数据的缓存,一种是边缘计算的生鲜超市模式,另一种是链路优化的冷链运输模式。
posted @ 2020-05-17 21:37  小萝卜鸭  阅读(60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