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职场人生系列之十三:技术?管理?业务?

本文是IT职场人生系列的第十三篇。

很多技术人员工作几年后,都要面临未来的出路问题。

所有出路中,无外乎技术、管理、业务三个层面。

技术

技术本身也是一条出路,但是在之十二中曾经提到,有深技术和浅技术两者之分。

如果本来是从事浅技术的,建议走后面提到的业务中的产品经理路线。因为浅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以前积累的经验很容易就过时了(虽然不完全如此),而且后起之秀们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若想留在技术路线上,走“越老越值钱”的路线,则肯定要从事深技术,也就是大型系统的后台运营方面的技术。技术不容易过时,来自年轻人的竞争几乎没有。

这条路的最终结果是首席架构师,CTO这些举足轻重的角色。

管理

这是一条被误解很多的道路,本人也尝试过,虽然现在不能说“不走了”,但绝对换了一种走法。

纯管理路线有两种,一种是质量管理部、PMO、EPG、质量总监这些职位;另外一种则是项目经理、部门经理、事业部经理这些职位。

1. 过程管理

本人有大约两年不到的EPG生涯(EPG=工程过程组),负责制定公司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其实施。刚开始的时候感觉不错,接触到了很多在做项目经理的时候接触不到而且很神往的东西。但后来才发现,由于没有办法深入到项目中,很难把事情推动地很深入。

这本身不是这个职位的问题,而是国内的大环境,即高层领导要么认为质量管理职位是个弄证书的职位,要么认为质量管理就是制定规范的“侧面部门”,总之不会把这种管理当作公司的根本大计来管。

时间长了,上很难真正与公司的业务结合,下一点点脱离了技术,最终很容易变成架空的“管理者”。我认识的几个走这条路的朋友,很多年后仍呆在原来的位置上,偶然换换公司,职位也很难变化。

2. 部门管理

因此个人感觉项目经理-部门经理-事业部经理的路比较好一些,在公司占据主干位置(日后会详述何为“主干”位置),前进的道路比较多。

不过走这条路,要防止变成监工,陷入海量会议中,时间被下属占用等失败情景。如何避免?简直可以写几本书了,突出的一点应该是德鲁克说过的一句话:管理者要关注自己对企业的贡献。就是在每月、每季度、每年总结的时候,不要像新闻联播一样列出自己很忙的证据,参加了多少会议,制定了多少计划,跟踪了多少项目……

如果是项目经理,要关注自己项目的营收、回款这些项目的本质内容;作为部门经理要关注自己部门的人员利用、技能提高、盈利能力;作为事业部总监应该关注自己产品线上产品的高低远近搭配、现金流、持续创新、市场位置等内容。

这些才是管理者对企业作出的贡献。

业务

说到业务,很容易让人理解为销售或市场工作,实际上业务是一种始终贯穿于所有职业道路中的内容,无论走技术还是管理路线,都首先要深入理解业务

作为技术人员,若不懂业务很容易南辕北辙,徒有一身本领而开发不好软件。

我们之前的一个企业,就有一位“扫地僧”,水平远远高于我们那些年轻的“新手”们,但是却独自躲在屋子里边,研发和维护一种企业战略之外的东西,而且已经研究了很多年了。现在转眼已经过去11年了,企业当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产品,都是那些新手创造的。

作为管理人员,若不懂技术则很容易只能“管理”而不能“创造价值”。比如“研发总监”,绝对不能是一个只能管理人而不懂业务的,否则很容易陷入人事斗争不能自拔。

很多当年顶级跨国公司中国的老总跳槽后工作成果都很一般,就在于缺少对业务的深入理解(无论原来公司,还是新公司),因此浮在“管理”上,在新公司里边做不出业绩。结局就是离开了原来公司提供的平台,就逐渐陨落了。

懂业务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创业。小公司的第一个人也就是老板经常是做销售出身的,就是源于此。

当然做技术的也可能懂业务并创业,但纯技术高手创业的失败例子则很多,本人的第一次创业失败就是这样,产品做好了居然卖不出去。

现在回顾以往的职业生涯,如果从优先级排序是:业务第一,技术第二,管理第三。如果从发展路线图看,则是:技术,业务,管理。

上次与另一位老师聊天,发现他也持有相同的观点。

尤其是在移动通信、互联网软件横行的今天,怎么做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什么,把握住这一点,才能在未来占据稳固的职场位置。

 

转载自:http://blog.csdn.net/cheny_com

posted on   吴一达  阅读(10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

点击右上角即可分享
微信分享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