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自己的大学生活
这个博客不一定都是技术相关,也算是记录自己生活内心的一个地方。
剩下的一个星期基本就是毕设为主,聚餐为辅,基本上生活没什么规律,时常会有早上10点多起床的经历,自然谈不上有什么压力。
但距离毕业还有一个多月时间,我不想这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从北京回来,第一感受就是武汉这座城市太小家子气了,而且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永远在修路。北京的周末总有各种不同的线下活动,技术非技术都有,这对于我这种向往新事物的人来说,自然是绝好的。但回到学校后,学校偏僻的地理位置加上武汉这座城市本身也缺少了这样的交流氛围,所以周末=死宅,不像在北京对每个周末都抱有某种期待。
所以还是呆在学校做点什么事情。
大一的时候学c,c++,win32编程,学做php网页,大二的时候学java,学ssh框架,接触linux运维,大三的时候转去做学生工作然后应付各种乱七八糟的专业选修课,暑期实习做的信息安全相关的工作,再经历CS考研失败,坎坷的北漂求职经历,现在正式签约的工作做的是云计算。大学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没有任何项目经历,挂科补考重修清考都没躲开,这就是我杂乱的大学经历...看不出一条明显的主线。
也正是因为并没有在某一个细分的技术领域专注,导致自己面临选择的时候茫然:到底选哪一个?好像哪个都行,毕竟都没有精通的。
大三的时候在技术与管理的徘徊中选择了做管理,本以为是想前两年做的是技术,现在做一些管理相关的,到时候两方面结合下,我就是个技术+管理的人才。
还是太年轻,想法太简单了。
首先技术之前本来就没学到位,实际上人近期发生的事情才是对未来影响比较大(人的短视心理?), 比如管理+技术,这个人后来走的多半是技术路线;技术+管理,这个人后来走的多半是管理路线。现在的我就是后者,感觉再敲起代码来完全是陌生的感觉,每次面临技术问题,我首先想到的都不是技术本身,而是:
- 这个事情身边有没有擅长的人可以会做,典型的管理思维
- 这个事情成本多高,能不能用钱解决
- 这个事情会不会涉及到道德法律问题,前景如何,balabala...
以上的第一反应都不是自己去上网图书馆找资料,然后自己动手解决。做技术都是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不喜欢麻烦别人(DIY),做管理的首先想到的如何调配资源知人善用。
实际情况来看,我并不大适合做管理,表达能力有限不够自信没有气场没有领导力,还是重新走自己的技术路线,尽管现在的编码水平和小白无异。
我个人一直对数据这块比较敏感,当下也是大数据的概念炒的比较火热。我大概给自己定了技术方向:基于社交网络的数据挖掘。
另外我内心一直有个数据挖掘的基本模型,如果我能完成这个基本框架,那么实际上可以分析的事情有很多。
- 写个爬虫爬取数据(python开发)
- 存入SQL or NoSQL数据库
- 提供API读取数据
- 数据挖掘算法跑数据
- 可视化呈现
最近也看了不少数据相关的书,说实话很难消化,还是觉得自己过于浮躁了,老想急于求成偏偏底子又不好。
7月份回北京之前最后一点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正式工作又要回到Windows Azure相关技术上去了。
所以,当下的任务是:尽快熟悉python的语法,着手网络爬虫的开发。
这个博客我会尽量保持原创更新。还是那句话,没有输出就无法检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