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现代软件工程》读书笔记(三)
写在前面:
今天心情不错 抽了个时间将这本书剩下的内容阅读完毕了 确实收获很大 虽然我只是看懂了其中的理论 但感觉对于软件工程这个课程的理解 软件工程的流程的理解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起码以前的我并不知道该如何做一个真正的软件 通读完整本书后 对于软件工程有了一个大致的流程了解 希望下学期的学习中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吧。 |
正文:
1.软件设计与实现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如何进行分析和设计一个软件。分析和设计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图形建模:通过建立思维导图、实体关系图等描述各种角色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出需求和功能。但方法有很多,在计算机 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如形式化的方法,文学化编程等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没有一项是真正完美的。那么在我们分析完了并且写好了设计文档后,我们如何将这些需求实现呢?书上列出了一个程序员在拿到设计文档后的开发流程,通过这样的开发流程就可以使得开发过程更加规范化。在开发阶段,每天都会发生各种情况。比如有的程序员闭门造车,有的程序员不重视每日构建,同时在修复BUG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特别的情况:宽严皆误,即不论对于嵌入代码的要求是宽还是严,都是错误的。应该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最后还有可能会出现Bug Hell,即bug地狱,开发人员只着重于功能的开发,不重视BUG,使得BUG变得多到只能一个团队的人一起去修BUG的情况。同时在开发过程中的源码管理也有一定要求,对于源码,我们不能只保留最新的,要把从开始到最后发布的代码都保留下来,以便新入职的人员进行学习,同时也有利于BUG的修复以及日后的查看和修改。最后,代码完成了。这一过程也就正式结束了。
2.用户体验
上一章讲到,代码开发完成了。但软件的开发并没有结束。我们要通过用户的体验反馈来将我们的软件进行更进一步的优化,以便更好的满足用户和客户的需求。我们要考虑到各种情况,例如用户的第一印象,不要让用户犯一些简单的错误,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更好的设计。设计用户体验的办法有很多,比如快速原型调研,即用纸张模型,重现现在的软件状态,交给用户去评判。或者A/B测试,直接让现有用户测试新功能,看看用户是否满意。那么怎么才算是真正的好用户体验呢?书上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如尽快提供可感触的反馈,要符合用户的现实惯例,用户必须具有控制权等等。这些都是评判的一些依据。同时针对不同设备也有不同的需求,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际考查。
3.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一个让人听了既兴奋又难过的词汇。所有的软件发布之前必然要经过测试,不通过测试的肯定要打回。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市面上那么多种软件测试进行分类的呢?作者通过各种角度进行了分类,如按测试方法的设计进行分类,有黑箱和白象测试;按测试目的进行分类,有功能测试,非功能测试;按测试的时机分类,如Smoke Test。这都是测试方法的设计,那么具体有哪些测试方法呢?作者介绍了包括单元测试,构建验证测试,验收测试等在内的十二种测试方法,具体不再展开。有了理论后,便是实战中的测试,要将理论应用于实战中,作者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一些错误的行为进行了纠正。之后,便是测试工具的真正使用了,这里因为我自己没有项目,没有办法实地展开,姑且跳过。
4.质量保障
软件完工后,通过测试后,还有很多要考虑的事情。质量的保障就是其中之一,做软件的最重要的是程序的健壮性。一个软件如果不够健壮,不时崩溃,这样的软件是无法发行的。那么首先从概念出发,软件的质量包括哪些呢?作者提出了一个公式,软件质量=程序质量+软件工程质量,分开来讲,程序的质量,很简单。程序能否稳定运行,是否算法足够迅捷。软件工程的质量就要包括更多方面,如软件开发过程的可见性,软件开发过程的风险控制等等。如何衡量软件工程的质量呢?可以使用一套名叫CMMI的体系,CMMI可以将软件工程细分五个等级,通过这个分级就可以明确的看到软件工程的质量。在知道了什么是软件质量后,就要来学习如何保障质量。首先是测试,测试这个角色应该独立出来吗?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该。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面对测试角色的几个问题,例如盲目信任所谓专业人士,没有明确分工等等。这些都是测试角色需要解决的问题。
5.稳定和发布阶段
最终,代码完成了。最后便是稳定和发布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会诊小组,通过会诊来分析软件中的一些BUG,并将其分类,细分为各种类别,将其中优先级最高的进行修复。就可以发布Alpha/Beta 版本了。在Alpha/Beta 阶段时,用户会提出很多的反馈,通过这些反馈,将其需求仍然按照优先级次序排列,优先实现优先级高的需求。同时我们也要确保在开发过程中,旧的可见可修复BUG都要修复好,以防以后出现新的BUG形成连锁反应,使得软件发布的周期再度延长。实在不行,直接砍掉一些功能。这也是可以接受的。在经过一系列的稳定操作后,软件正式发布了。发布后也不是说没事了,要开展所谓事后诸葛亮会议,将我们在整个项目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进度需求等等进行一个汇总,以便对以后进行更好的帮助。
6.IT 行业的创新
创新,听着就很美妙的词汇。但创新到底来源于何处?创新真的能被大众所接受吗?这些都是作者关于创新的一些思考。我在这里就我自己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创新,毫无疑问是各种知识的积累,创新的出现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也需要各种机缘巧合,但这都是量变引起质变,只有量变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会出现所谓的突破口,达到真正的质变。但不仅如此,即便提出了创新,尤其是颠覆性的创新,无疑会改变世界的格局,如手机的普及,WWW的出现等等,这些创新改变了世界。但这些创新提出的时候一定会受到来自各方的阻扰。人们总是不习惯改变,更何况这个改变会让自己丢掉自己一直以来坚守的,自己一直以来信仰的东西。在大学里,老师如果想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向领导提交,有的领导就会驳回,理由是,没有这样的先例。没有这样的先例便不可了吗?所以说,创新的实现是十分复杂且困难的。且不论想出来的难度,就算真的想了出来,想要推而广之又是更加辛苦的工作。因此,我们自己要踏踏实实的积累自己的量变,积极的思考,才能真正的触摸到创新的界限。
7.人,绩效和职业道德
这里,作者提到了人,绩效等等。但这一块内容看的迷迷糊糊,只能说理解了一二。暂且不做总结了。
总结:这本书,作者的文笔十分幽默,且作者提出一个概念时,必然伴随着一个生动的例子来帮助你理解。这是我所欣赏的。这种知识类的书籍,很难做到这种一下子看七八十页的感觉。《构建之法》做到了。他让我真切的明白了什么叫软件工程,对于软件开发的各个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对下学期的课程多了几分期待,期待成长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