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看了一位新同学的自我介绍,看完后让人沉思,有多少人也跟他一样,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一直找不到方向,只能在底层兜兜转转消磨殆尽美好青春年华。

 

 

 

 

 

 

他叫车融,在深圳工作,我去深圳分校时,他正好去咨询,他跟我聊过很多,感觉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今天看完他写的这个东西,感觉有些沉重,但人生的路, 每一步都算数,过往的错配才让我们意识到 有规划的人生是多么重要。 我们老男孩和路飞学城,承载着一群有志向的人改变命运的希望和期待,一定要努力做好,不忘初心,不要被短期利益诱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以下为他的正文——————————————————

大家好,我是一位来自东北的29岁老男孩,现居深圳。说实话,在这个年纪选择转行确实是下了很大决心,因为横向去看一下同龄的同学,大多都已成家,且决意在本行业中一直做下去,人生基本定型稳定。都说20-30岁是人的黄金年龄段,因为在这个年龄段会有美好的校园青春,也会经历初涉社会的迷茫,会有独自在异乡生活的经历,也会积累各种各样的工作经验,最后在临近30岁终于确定自己愿意奋斗终生的事业,运气好的话也会确定那个陪伴自己余生的人。这是绝大多数人的20-30岁的成长路径,但是于我自身而言,我这10年可用“看似平坦正常,实则混沌迷茫“来概括,即我一直在被时间推着裹挟着往前走,却从未静下心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
从未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我这一代东北人(具体说是吉林省长春市),普遍都是7岁上小学,正常初高中读完高考是19岁上大学。我第一年因为贪玩,没有考取理想学校,选择复读后在20岁那年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我至今还记得,当初抱着高考志愿指南选专业时候的场景,华工在吉林省总共录取的人不多,但录取分数并没有高到变态(毕竟在吉林省知名度有限),我比较了一下历年专业分数线,分数最高的建筑专业我肯定是不能报的,其他的专业其实录取线梯度不算大,我都可以去尝试一下。但是那个年代,没有什么靠谱的职业咨询平台,也没有知乎,985吧之类的论坛,我只能通过新浪教育,新浪高考这类门户网站去看未来专业的预测,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未来专业预测的文章都非常不靠谱,比如我清晰地记得十大就业难的专业中,法学,英语,计算机名列三甲,其分析的理由是中国只要是个大学就都有这三个专业,所以这些专业招生泡沫太大,以后人才供给一定大于需求,就业一定是困难的,这个基于“人才供需平衡”的理论乍一看还挺有道理,所以我就顺着看这位专家对于十大前景好专业的分析,我清晰地记得有环保类的专业,当时的分析说国家一直大力发展制造业,对于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所以未来一定会重视环境治理,会催生环保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人才缺口巨大。我当时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太好了,就报了环境科学这个专业,被录取后还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但是进入大学校园后,与师兄师姐各种有了接触后,发现这个专业的平均薪酬并不高,尤其是本科毕业出去找工作,因此很多人选择读研再去就业。我在大三时决定跨考经济类的研究生,所以那时上专业课或者选修课时都会啃各种目标院校的参考教材,当时觉得准备得挺充分的,但是最终还是因为志愿录取线过高未能录取。24岁那年,我只能灰溜溜地回了老家,在父母帮忙下进了一个市政工程设计院,不过当时是没有编制的,因为进那个单位必须要有研究生学历,所以就边工作边准备考研,在2014年考上了哈工程的研究生。读研期间收获可用一句话概括,谈了一段恋爱,发了一篇专业Top SCI,收获了自学--实践的方法。关于自学这一块儿的收获,我可以简单展开说说,因为半脱产备考的原因,我第二次考研也算失利了,我第一志愿是哈工大的市政工程专业,但是最后总分过了录取线,专业课单科没有过线,所以没法进入复试,就调剂到哈工程读化学专业了,相当于又被迫地转了一次专业,在研一下学期正式入驻课题组后,我被分了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可以说我当时整个状态都是懵逼的,因为我们导师很忙,带的学生又多,他不可能对很细节的一些东西对每个学生去指导,只能大方向去把握我们的研究进度,而那时我连怎么搜英文文献都不会,更别提如何找idea独立进行科研创作了,当时学院好像还有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每个硕士毕业生要发一篇SCI才能答辩,所以当时每天都慌得一B,感觉什么都不会,很怕毕不了业。还好课题组有很多师兄师姐,他们会教我们最基本的一些入门操作,包括如何了解学术方向的全貌,如何追踪动态之类的,后来我发现很多东西总问师兄师姐太麻烦了,毕竟他们平时也很忙,所以我就自己去百度,去小木虫论坛自己搜索各种问题,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能百度谷歌到的答案,绝不麻烦别人,这个习惯养成后,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网络搜索的能力,到后来我发现,很多人问的问题我以前就搜过,我就顺嘴或者顺手就帮人解决了,有的人觉得我懂得多,其实我也是一点一点自己去搜索--实践--消化的,我觉得读研期间这个算是我唯一的收获,这会让我后来与师兄师姐或者导师的交流更有效率,也更有质量。就这样,靠着万能的互联网和线下的高质量交流,我从一个科研小白开始,啃文献,找idea,动手做实验,这个实践过程也是被不断优化的,比如我一开始读SCI文章很慢,可能几天才能读一篇,后来就上小木虫找了一些科研达人,还有科研不错的师兄去讨教经验,我亲身实践后进步飞快,到最后一天都能高效读八九篇文献,虽然这段经历对于我职业发展没有太多帮助,但是这种互联网+线下高质量提问+实践+优化+进步的这套正反馈机制,让我重新形成了对自学的理解,也重新树立了步入新领域的一个信心,觉得其实没有什么太难的,只要方法对,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就算从零入门,也一定会有很多收获。一转眼,研究生也毕业了,面临找工作,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就是回老家进原来那个单位按部就班过日子,再一个就是去外地闯一闯。我后来综合多方意见,还是选择南下深圳去闯一闯试一试,正好当时的女友也拿到了深研院的博士offer。在2017年4月,我毕业拎着大包小包去到了深圳中兴报到,正式开启了职场生涯。因为我放弃了专业方向的择业,所以在中兴做的是业务工作,具体的话就是做供应链中心某一个物料的采购业务。这份工作可以说虽简单但非常熬人,辛苦,简单的话就是说几乎没有任何技术门槛,所以后来我们私下也经常议论为什么这么个岗位还非要招研究生,真的是很浪费,辛苦的话就是你每天要打好多电话,要跟公司的计划部不断汇报交期,跟各种供应商去催货,对于新项目还要跟研发的同事和供应商的项目经理不断沟通何时能量产,总之就是非常忙,每天要发几百封邮件,一个月通话要2000多分钟。当时每天忙得连轴转,只有在临睡的时候才有机会想想这份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做3年和做5年会有多大区别,我真的喜欢或胜任这份工作吗等等,很多问题没有深想的时候,就累得直接睡过去了,第二天又急急忙忙起床赶地铁,周而复始,被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推着走,战略上是懒惰迷茫的,战术上倒是异常勤奋忙碌,所以实际的收获其实很有限。除了职业方面的挫败感,当时感情方面也出了问题,我没能很好地在个人生活,工作和爱情方面处理好吧,导致最终这段感情也是无疾而终,正好在她开学的时候,我们也正式分手了。在分手之后,工作依然是忙碌的,去年的十月份,十一月份,因为供应商交不上的货太多,还专门出差去东莞,一住就是一个星期,天天去现场盯着生产,出货,我当时也有一个感受,现在中国做制造业真的太难了,从经理到一线工人,每个人都很辛苦,但是每个人都抱怨赚不到太多钱,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工厂也许未来都会被无人自动化车间取代吧。就这样断断续续干到了今年的四月份,我终于决定辞职了,因为深感这份工作附加值真的太有限,又非常忙,导致我没有时间去思考未来,我很怕这几年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忙过去了,所以跟领导提请辞职,想换一份工作。辞职流程走完后,先歇了三四天,狠狠地睡了两天觉,因为这份工作给我带来了太多疲惫,频繁的出差驻厂,手机24小时开机待命,半夜协调收货催货,这些对采购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在短暂的休养生息过后,我开始频繁地投递简历,包括环境方向,化学方向的小公司,大公司,销售岗位,研发岗位,投了很多简历,也面试了几家,但是给的起薪都太低了,无奈只能放弃。后来为了平衡收支,就仓促地选择了一份外贸的工作,因为收入差不多,但是至少不用接触各种化学药剂伤身体,就先签了。从5月4日到入职新公司到现在,因为新工作的强度远不如第一份,所以我有很多时间去复盘20岁至今的9年,复盘就分三部曲,做错了什么,做对了什么,未来该怎么做。过去9年坦白讲,做对的事情不多,极少,唯一做对的就是离开了东北老家,因为可以预见的一件事是,未来中国一定是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格局,加剧的马太效应会让本就发达的省份、地区越来越发达,包括人才的规模聚集,资本的规模聚集,这些都会让本就发达的地区经济不断发展,然后带动辐射周边地区,而我的家乡东北,却存在一个无解的困局,人才方面留不住本地人,引不进外地人,资本更是,“投资不过山海关”“关门打狗”等负面形象早已传遍全国,因此东北注定是一座孤岛,会被这个时代抛弃。说到做错的事,就是看得不够远,读研,第一份工作的选择过于按部就班,导致荒废了挺多不少时间,年纪一把工作经验却零星跳跃,当然了,也挺对不起当初追随我来深圳的前女友,没有好好维系这段感情。

复盘了这九年的得失,接下来就是要考虑未来怎么做了,因为留给我选择的时间和空间并不多了,我们都知道一句话,选择大于努力,行业势能和行业红利可以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成长曲线,我们肯定要选择曲线导数尽可能大的行业,经过较为仔细的思考和查阅各种资料,我决意果断忽略沉没成本(大学,研究生期间的专业培养,过往工作经验),高龄转行做程序员。在决定转行后,接下来面临的就是学哪门语言(C++,Python,还是Java?),学习途径(自学or报班?),在多长的学习时间才能达到一个胜任工作的水平?首先是语言的选择,关于这方面我也是搜了不少信息,综合比较后决定选择Python,原因主要是Python对于转行人士来说,是相对友好易学的语言,尤其与C++这种编译类语言相比;其次,Python在科学运算,例如函数调用方面支持非常好,因此在人工智能诸多领域,它都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另外,Python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兼容性非常好,且随着CPU运算速度的不断更新,其运行效率相比编译类语言较低的劣势也会被不断弥补,因此Python一定是属于未来的高级语言;确定了学习语言,那么下面就是选择如何去学了,我综合自身实际情况,决定还是选择报培训班去学习,虽然现在免费的公开课,学习资料很多,但是于我而言时间紧迫,且这方面的培训已经非常正规,产业化,我应该用钱去换时间,通过一个系统化的,科学的培训尽快转行,如果能尽快成功转行,那培训成本并不算高,因为钱可以赚,但是时间一去不返,早点入行意味着早日积累工作经验,身价也能早日进入成长模式;在综合比较各种机构后,我决定选择路飞学城的网络课程,因为我每天除了工作外有很多业余时间,我可以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其次就是导师1V1跟踪这种模式吸引了我,我觉得这会让我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且得到比较好的答疑反馈,还有一层缘分就是路飞学城的线下班地点就在我住处附近,我曾有幸跟创始人Alex亲密交流,我觉得他们是一个充满热情,专业且真诚的团队,他们也非常理解我的处境,对于我的一些隐忧和疑问都给予了鼓励和解惑,也是让我对转行充满了信心。我其实深知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下决心把这个培训机构当做一个入门平台,就像读研时期培养的那个正反馈一样,只不过这次的路径变成了:视频课的知识摄入+动手实践写代码+遇到问题尽量思考或尽可能地去Stack Overflow搜索答案+高质量地与导师互动+每日学习心得(代码经验)的固化(博客形式),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逐渐建立这个反馈,然后强化反馈的每个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自学方式下,我有信心在通过培训后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成功转行。最后说句鸡汤吧,当我纠结于是否高龄转行时,脑海中浮现出电影《盗梦空间》的一句经典台词:So do you want to take a leap of faith or become an old man, filled with regret, waiting to die alone? 为了几十年后的自己不成为那个充满悔恨,碌碌无为的老人,我决心改变,我也知道这条路我并不是踽踽独行,因为有老师背后的支持,有学员们的陪伴,当然还有那颗坚定不服老的心。我期待这段学习之旅,也更期待未来的精彩。

 

 

 ————————————————END——————————————

 

 

我问他,能不能引用到我的blog上, 

 

他说等学完后,转行成功,还会再写一篇,好样的,祝他6个月后转行成功。

 

posted @ 2018-08-16 16:47  武沛齐  阅读(11102)  评论(36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