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交网络为核心的Search 2.0时代
历史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互联网搜索巨头Google的简史:
1998年:Google公司成立。
2000年:Google历经了高速发展,搜索引擎的页面搜索数量达到了里程碑式的10亿个,每天的检索次数达到1800万次,击败了同样是搜索巨头之一的雅虎,并启动了后来取得巨大成功的AdWords广告项目。
2004-2008年:推出了Gmail、Google Maps、Chrome等重磅产品,收购了Youtube,并推出了开源手机系统Android。
如今,Google已经成为了美国在线广告市场的霸主,占有率41%,全球搜索引擎市场占有率为72.1%,市值超过了2000亿美元。
然而即便是作为一个时代的霸主,Google仍然会为2004年成立的Facebook感到震撼与害怕,原因就在于Facebook成功搭建了一套社交网络,通过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而聚集了大量的用户群体。2009年圣诞期间Facebook在美国市场的流量首次超越谷歌,如今Facebook全球用户数已经超过8亿。Facebook在网络广告市场的份额不断增长,据市场研究机构ComScore公布的数据,去年第三季度,在美国网络显示广告总开支中,Facebook所占份额已经增至15%,超过了谷歌(10%)。
有国外媒体拿Facebook与Google进行对比,发现Facebook非常像年轻时代的谷歌。文章指出,Facebook 2011年的营收达到37亿美元,过去两年的平均营收增长率为118%。谷歌曾经几乎也以相同的增速实现扩张,在谷歌上市后的2005年,该搜索巨头的营收达到40亿美元,在这之前两年内的平均营收增速达到108%。两家公司的利润率也极为相似。Facebook过去两年的平均运营利润率为49%,谷歌在2004年、2005年的平均运营利润率为48%,并且将这一水准保持到了去年。
虽然目前Facebook的估值最高为1000亿美元,与Google近2000亿美元的市值还相去甚远,但是未来很有可能超越谷歌,成为互联网新一代霸主。如今两者之间的竞争已经无比激烈。
时代变化
尽管从表面上来看,Google以搜索业务为核心,而Facebook经营社交网络,两者区分明显。但是从获得信息的渠道来讲,两者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
搜索是人们传统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如今也是主流的渠道之一。不过社交网络为人们获得信息提供了另外一种方式:依靠与圈子里的朋友交流而获得信息。相对于搜索,这种方式获得的信息更加可靠。
在对用户行为的掌控上,Facebook更具优势。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Google的搜索只是一个中途站,而非终点站。Google只知道你的去向,但对你的终极目的毫不知情。而Facebook却是一个终点站。人们访问该网站,在那停留,交流,做各种喜欢做的事情。用户行为更加多元化,这让Facebook收集到了更丰富的数据。而Facebook可以利用这些数据经营网络广告业务,分流谷歌的广告收入。
所以不论是从核心业务上,还是广告收入上,Facebook都对谷歌形成了致命的威胁。虽然在最近两年时间里Google推出了Google+社交网络,但表现结果不尽如人意,甚至由于用户活跃度低而被人称为“鬼城”。来自comScore的数据显示,从去年9月至今年1月,PC用户平均每月在Google+上只花费3分钟时间,远低于Facebook的6-7小时。而这一数据还未包括通过移动设备访问社交网络的用户。
有“算法”不如有“人”
Google+这样的产品推出可以改变一些现状,但其算法却仍然还是围绕着搜索业务来进行的。而Facebook正在利用社交算法改变排序的规则。有消息人士爆料称,Facebook在内容的评论方面加入了一个新的排序方式Social Ranking(基于社交算法的社交影响力排名),将根据用户的评论来进行信息的评级。而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厂商很难避免竞价排名的盈利模式,首先从用户口碑上就处在下风。
更重要的是,Facebook并不像谷歌那样依赖算法,在Facebook上,很多结果都是由朋友直接提供,不需要经过复杂的算法。假如想购买一台数码相机,你自然可以去谷歌上搜索,但是搜索出来的结果只能显示出产品的图片、参数等消息,或许能看到某些论坛上的评论,但是鬼知道这些评论是不是水贴。而从Facebook上,朋友之间,显然不会存在这样的猜疑或者误解。而且,你可以与朋友之间实时沟通,互动,而不是经过算法一次性的推荐给你,让你淹没在众多推荐结果中,无从选择。
Search 2.0时代
是不是说Google搜索在Facebook社交网络的高歌猛进之下就会从此没落下去了呢?并不是的,相反笔者认为未来搜索引擎将会与社交网络全面整合,成为帮助用户查找信息、规划生活、提高效率的得力助手。而Bing与Google两大搜索在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容否认的是如今的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有时候即便是被我们用搜索精确定位之后信息量仍然是很庞大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直接找到了解我们要找的相关信息的人当然是再好不过了,Bing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出色,它推出了一个“或许知道答案的人”的功能,通过它人们可以直接向自己的社交好友询问想要得到的信息。这样,当用户想要得到一个问题的答案时他就有了很多途径去找到最佳答案,而不用海底捞针式地去查找翻阅。
在未来,我们的生活也许会因为这种“社交搜索”而变得更加高效与智能化。试想一下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的时候,因为环境文化等的差异我们会感到手足无措,这个时候我们便可以使用“社交搜索”,它会为我们加载地图,并会根据好友的意见给我们提供居住、交通、餐饮上的建议。我的社交资料显示我喜欢居住在海边,于是它便为我推荐了最近的一处海边的公寓,并为我导航到了那里。其实借助这一类的服务,我们还可以完成很多很多的事情,因为“社交搜索”对我的个人资料及生活爱好、工作日程安排等等已经了如指掌,它可以帮助我们提炼出各种有用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供最完善的解决方案。
另外,社交搜索对用户越了解,发布的广告就越精准,广告费也就越高。要全面实现上述设想,关键在于设计优秀的软件,把用户识别为一个完整的人。搜索引擎正在经历一次巨大的转变,不仅仅识别关键词,还能理解用户的各种特质,包括个人历史、背景以及社会关系。也就是说,搜索引擎需要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答案,而不再千篇一律。
总结
总的来说,一个不具备信息定位功能的社交网络势必然会导致娱乐性质很重,这将使社交网络只具备一定的新鲜感但不能长足地保留住使用者。而对于作为搜索来说所要做的不仅仅只是引导用户的走向,而更应去关注用户的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如果称过去传统的Google搜索是Search 1.0时代的话,那么未来必将是以社交网络为核心的Search 2.0时代。
参考文献:
《Facebook与Google的互联网霸主争夺战》
《社交网络信息搜索》
《Google:11年创新历史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