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总结

设计模式分为三大类:
创建型模式,共五种: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单例模式、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
结构型模式,共七种:适配器模式、装饰器模式、代理模式、外观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享元模式。
行为型模式,共十一种: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观察者模式、迭代子模式、责任链模式、命令模式、备忘录模式、状态模式、访问者模式、中介者模式、解释器模式。

 

设计模式的六大原则:

开闭原则:总纲,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单一原则:实现类的职责要单一,即一个类只负责一个功能领域中的相应职责。用来控制类粒度的大小。

里氏替换原则:子类可以扩展父类的功能,但不能改变父类原有的功能。

依赖倒置原则:面向接口的编程,依赖于抽象而不依赖于具体。

接口隔离原则:每个接口中不存在子类用不到却必须实现的方法,如果不然,就要将接口拆分。提高类的内聚性、降低它们之间的耦合性,体现了封装的思想。

迪米特法则:一个类对自己依赖的类知道的越少越好。无论被依赖的类多么复杂,都应该将逻辑封装在方法的内部,通过public方法提供给外部。目的是为了降低耦合度。

合成复用原则:多用组合或者聚合,少用继承。

 

创建型模式的特点:将对象的创建与使用分离,降低系统的耦合度。

单例(Singleton)模式:某个类只生成一个实例,该类提供了一个全局访问点,供外部访问访问获取实例。

    优点:在内存中只有一个对象,节省内存空间。

         避免频繁的创建销毁对象,可以提高性能。

          避免对共享资源的多重占用。

       可以全局访问。

    应用:java.lang.Runtime;jdbc连接数据库

原型(Prototype)模式:将一个对象作为原型,通过对其进行复制而克隆出多个和原型类似的新实例。

      应用: java.lang.Object.clone()

      深拷贝与浅拷贝. 浅拷贝:创建一个新对象,新对象的属性和原来对象完全相同,对于非基本类型属性,仍指向原有属性所指向的对象的内存地址。

              深拷贝:创建一个新对象,属性中引用的其他对象也会被克隆,不再指向原有对象地址。一般使用序列化,将对象写入到流中,这样对象的内容就变成了字节流,也就不存在什么引用了。然后读取字节流反序列化为对象就完成了完全的复                                                                  制。

工厂方法(FactoryMethod)模式:定义一个用于创建产品的接口,由子类决定生产什么产品。

             应用:java.lang.Object#toString() (在其子类中可以覆盖该方法)

                java.lang.Class#newInstance()

                 java.lang.Integer#valueOf(String) (Boolean, Byte, Character,Short, Long, Float 和 Double与之类似)

                 java.lang.Class#forName()

                java.lang.reflect.Array#newInstance()

                 java.lang.reflect.Constructor#newInstance()

 

抽象工厂(AbstractFactory)模式:提供一个创建产品族的接口,其每个子类可以生产一系列相关的产品。

建造者(Builder)模式:将一个复杂对象分解成多个相对简单的部分,然后根据不同需要分别创建它们,最后构建成该复杂对象。

    java.lang.StringBuilder#append()

    java.lang.StringBuffer#append()

结构型模式:

  1. 代理(Proxy)模式:为某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该对象的访问。即客户端通过代理间接地访问该对象,从而限制、增强或修改该对象的一些特性。
  2. 适配器(Adapter)模式: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能一起工作。
  3. 桥接(Bridge)模式:将抽象与实现分离,使它们可以独立变化。它是用组合关系代替继承关系来实现的,从而降低了抽象和实现这两个可变维度的耦合度。
  4. 装饰(Decorator)模式:动态地给对象增加一些职责,即增加其额外的功能。
  5. 外观(Facade)模式:为多个复杂的子系统提供一个一致的接口,使这些子系统更加容易被访问。
  6. 享元(Flyweight)模式:运用共享技术来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对象的复用。
  7. 组合(Composite)模式:将对象组合成树状层次结构,使用户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具有一致的访问性。

行为型模式:

  1. 模板方法(Template Method)模式: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骨架,将算法的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使得子类在可以不改变该算法结构的情况下重定义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
  2. 策略(Strategy)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算法,并将每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且算法的改变不会影响使用算法的客户。
  3. 命令(Command)模式: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使发出请求的责任和执行请求的责任分割开。
  4. 职责链(Chain of Responsibility)模式:把请求从链中的一个对象传到下一个对象,直到请求被响应为止。通过这种方式去除对象之间的耦合。
  5. 状态(State)模式: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发生改变时改变其行为能力。
  6. 观察者(Observer)模式:多个对象间存在一对多关系,当一个对象发生改变时,把这种改变通知给其他多个对象,从而影响其他对象的行为。
  7. 中介者(Mediator)模式:定义一个中介对象来简化原有对象之间的交互关系,降低系统中对象间的耦合度,使原有对象之间不必相互了解。
  8. 迭代器(Iterator)模式:提供一种方法来顺序访问聚合对象中的一系列数据,而不暴露聚合对象的内部表示。
  9. 访问者(Visitor)模式:在不改变集合元素的前提下,为一个集合中的每个元素提供多种访问方式,即每个元素有多个访问者对象访问。
  10. 备忘录(Memento)模式: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获取并保存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以便以后恢复它。
  11. 解释器(Interpreter)模式:提供如何定义语言的文法,以及对语言句子的解释方法,即解释器。

 

posted @ 2019-09-08 18:16  -1℃  阅读(16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