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基础与融合技术
6G基础与融合技术
6G将带来什么
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6G,正渐行渐近。
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要大力推动6G技术研究,加快6G创新发展。就在不久前,工信部发布了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率先在全球将6425-7125MHz频段划分用于5G/6G系统,布局6G研发。
6G将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我国6G研发在国际上处于怎样的位置?记者采访了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彭木根。
6G将为数字化发展带来无限想象
5G产业链建设尚在推进,为什么要研发6G?
移动通信是创新最活跃、渗透最广泛、带动最显著的高技术领域,对材料、芯片、器件、仪表等领域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我国移动通信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同步、5G领跑的重大跨越。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性能最先进的5G网络,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5G基站累计达到293.7万个,成为全球首个基于独立组网模式规模建设5G网络的国家。5G创新应用不断涌现,涵盖交通、医疗、教育、文旅等诸多领域。
移动通信具有显著的代际特征,“使用一代,建设一代,研发一代”是通信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5G商用时代的到来,意味着6G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始启动。移动通信每一代都会进行向下兼容和向上创新,6G不仅是5G的延伸,更是颠覆性的演进,引入了通信感知计算融合、智慧内生、安全内生、空天地海一体化等新理论和技术,为数字化发展带来无限想象。我国在5G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走在全球前列,6G时代更不能掉队。
6G将如何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影响?
业内有一句话:3G改变习惯,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6G改变世界。这句话说明了大家对6G的极高期望,也表明了6G的先进和强大。
从技术层面来看,6G比5G最直观的提升在于更高的传输速率、更低的通信时延。有报告显示,6G的传输速度至少会比5G快100倍,峰值网速最高可达100Gbps;网络延迟也可能从“毫秒”级降到“微秒”级。这意味着到了6G时代,人们可能只需1秒就可以下载上百部高清电影。如果用交通工具来类比,2G是牛车,3G是自行车,4G是汽车,5G是高铁,6G则是飞机。此外,6G提供的0.1毫秒的超低延迟和厘米级的定位精度,将让无人驾驶、沉浸式通信、各种专用机器人进入普通人的工作生活中。6G手机直连卫星的技术,还能够让人们在边远地区、海洋、极地,甚至空中和太空也能够使用移动电话。
6G在传输速率、时延、可靠性、连接数、安全等性能方面有显著提升
6G与5G相比有哪些区别?
相较于5G,6G理论上将在传输速率、时延、可靠性、连接数、安全等性能方面有显著提升。随着车联网、混合现实、元宇宙、工业互联网等新兴应用落地,6G的三大特征越来越显著,也越来越聚焦和清晰:
一是由面向人与人的通信演进为人—机—物的智慧互联。原先在5G中提及的高清视频传输、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应用,在6G中将进一步完善,全息通信、智慧车联网、智慧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将逐渐成熟并进入商用,全面推进垂直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以自动驾驶领域为例,目前智能汽车的感知能力主要依靠本地多种传感器,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GPS、激光雷达等。虽然综合精度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但仍然无法满足自动驾驶需求。而通过6G网络,能解决自动驾驶传感器感知范围受限、感知精度不足、信息传输有延迟等问题,提升车辆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
二是真实物理世界与虚拟数字世界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以AR/V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为例,人们目前感知虚拟世界,依赖着摄像头、光电二极管和手柄等,显示设备主要靠头戴式显示器或者全息眼镜。然而,5G网络时延无法低于1毫秒,现有传输速率也不足以支撑巨量数据的实时“上云”,这就导致用户通过眼镜看到的虚拟画面容易出现卡顿、色彩失真等情况,体验感远达不到“深度沉浸”的状态。6G的出现,不仅能将时延从毫秒级降到微秒级,还能实现实时交互、巨容量、全要素感知等,更容易让用户“身临其境”。6G时代中,元宇宙、混合现实、脑机接口等应用,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将重塑传统制造业及其产业生态,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三是从陆地通信演进为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基于低轨卫星、无人机、浮空平台的空地通信,成为6G的重要组成,从而迈入全域无缝宽带无线通信时代。此前,尽管全球大量建设5G基站,但是离全球覆盖的目标仍然很远。这是由于5G地面基站对地理环境的要求较高,导致荒漠、深山、远海等区域长期成为通信信号的建设“盲区”。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只覆盖了约20%的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约6%。与5G不同,6G的目标和特点是空天地海一体化覆盖,未来广域覆盖可以走向空中,经由卫星往下覆盖。这将解决山区、海洋、草原、荒漠等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问题,实现全球高速网“无死角”。
与5G相比,6G在网络体系架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等方面有显著差异。通过深度交叉融合,5G没有很好完成的预期任务和性能目标,在6G时代都能够很好地达到,从而实现万物智联、融合智简的美好愿景。
我国在6G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我国的6G研发在国际上处于怎样的位置?
当前全球正处在6G技术的早期研究阶段。2020年2月,国际电信联盟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会议,宣布启动面向2030年及未来的6G研究工作,标志着6G正式纳入国际标准化组织研究计划。今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完成《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提出了6G的典型场景及能力指标体系。
我国高度重视6G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要求加大6G技术研发支持力度,积极参与推动6G国际标准化工作。2019年6月,工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指导产业界成立了IMT-2030(6G)推进组,积极推进6G愿景需求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及国际合作交流等各项工作。今年6月,工信部部长金壮龙在第31届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宣布,我国将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
目前,我国在6G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太赫兹通信、通感一体、内生AI通信、确定性网络、星地一体化网络等关键技术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6G专利持有方面,我国拥有约40.3%的份额,超过美国和其他国家,成为6G的中坚力量。虽然在低轨卫星互联网方面还有待加强,但我国在这一领域也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今年7月,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表明我国已经开始尝试低轨卫星互联网的网络建设。
我国延续5G的标准、技术、产业优势,在6G理论和技术研究、标准化研究、硬件原型平台研发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6G带来的市场空间巨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6G是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核心技术,对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至关重要,甚至被视为移动产业的“万亿美元机遇”。这主要是由于6G具备的两个主要特性:通感算融合、空天地海一体化。
通感算融合,意味着6G将走向“大通信”,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雾计算、感知、探测、成像等深度融合,催生庞大的数字化转型市场,显著提升我国各行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高效支撑虚拟现实。6G通感算融合将改变人类与物理世界及数字世界的交互方式,推进智能制造、无人驾驶、元宇宙、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领域加速落地,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市场空间巨大。
空天地海一体化,能够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包括地面、空中、海洋和太空等各种环境,手机直连低轨卫星将让用户不受地理位置限制,享受宽带无线应用,这使得信息通信产业由陆地走向空中,甚至太空。空天地海一体化将把传统的信息通信产业和航空航天航海紧密联系在一起,科技产业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增强,其产业链将不仅仅包括设备商、软件开发商、运营商等,还将包括航空航天产业等,属于更广泛的信息科技生态范畴,从而催生庞大的数字化转型市场。
正因为6G属于“大通信”和广泛的信息科技生态范畴,对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至关重要,多个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和探索6G技术的发展,以便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6G技术仍存多重挑战,相关基础理论亟待突破
6G技术仍待进一步突破,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6G目前处于理论和技术研究阶段,标准化工作尚未启动,存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标准应用等一系列挑战。
在基础理论挑战方面,6G通感算融合和空天地海一体化的理论基础还不成熟。移动通信发展到现在,一直是在香农信息论的指引下不断提升容量。现在,香农信息论已经逼近理论极限,而6G不仅仅追求容量,还要追求低成本、低时延、低能耗、高可靠性等,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还存在空白。
在关键技术挑战方面,当前6G相关的核心技术相对薄弱,包括毫米波、太赫兹、可见光和紫外光等更高频段的通感一体化传输技术和组网技术亟待突破。此外,还需要突破无线算力技术、空天地海一体化的无线信号处理与智简组网技术等。
在标准应用挑战方面,我们还必须提前谋划好6G核心基础性专利,打造好国内6G标准化工作,提升我国6G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我国的6G研发亟须做好哪些工作?
作为一名移动通信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我经历了3G突破、4G同步、5G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期待我国在6G实现全面引领。这需要我们做好基础理论研究,掌握链路级和系统级关键技术,突破硬件试验和测试瓶颈,做好标准工作和典型场景的应用等。为此,我认为还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做好6G理论、技术和应用的整体规划和组织安排,有序推进6G在垂直行业,特别是应急和国防领域的应用,破解制约这些行业的“卡脖子”问题。
第二,学术界应加快6G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研究真问题,解决制约6G发展的关键问题,为6G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产业界应加快6G标准研究和产品研发,着眼“大通信”,实现完整产业链的突破,在标准化工作和产品研发方面实现国际引领。
第四,打破垂直行业的壁垒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壁垒,着力培养通信、计算、感知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更好支撑通信和垂直行业深入精准的交叉融合,为我国数字经济战略插上腾飞的翅膀。
6G的五大融合趋势
实际上,5G的出现就预示着6G将进入研发视野。例证就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广电在2019年6月6日获得5G商用牌照;2019年3月,全球首个6G峰会在芬兰召开;2019年1月的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美国科技企业已在展望6G概念,6G投入商用的时间预计将在2030年。
2021年9月16日到17日,中国IMT-2030(6G)推进组召开了第一次6G公开研讨会。
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6G)网络技术储备。
2023年3月的全球6G技术大会,则将6G技术这一未来通信技术推向前台。当然,并不是只有处于6G研发领先位置的中国,世界各国都在快速跟进6G技术的研究布局。如美国组建了NextG联盟;欧盟启动了HEXA-X项目;日本政府提出Beyond5G以及6G发展路线图;韩国计划在2025年之前投资2200亿韩元研发6G技术,并预计2028年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6G商用。
2023年6月4日的第31届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开幕论坛上,工信部部长金壮龙提出,在提升5G高质量的同时,前瞻布局下一代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
2023年6月12日—22日的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5D工作组(ITU-R WP 5D)第44次会议透露,国际电联如期完成了《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该建议书作为6G纲领性文件,汇聚了全球6G愿景共识,描绘了6G目标与趋势,提出了6G的典型场景及能力指标体系。
从1G到4G,连接目标是人与人的移动通信;5G的连接目标是实现人、机、物三者的互联;6G更进一步,是要实现人、机、物的智联。
这就意味着,6G势必是多种技术、模态、频谱与场景的融合。因此,笔者认为6G的突出特性之一是融合。
也就是说,6G将把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相结合,通过对“空”“天”“地”“海”等多个物理空间的有效整合,并构成崭新的架构体
6G的多频谱融合趋势
频谱作为宝贵资源,6G的新频谱技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满足高速率、大数据的传输要求,6G将向多模式、多频率、多频段方向发展,以满足多种应用场合的需要。为此,6G将着重研究多模态、多频谱通信技术,包括高频(100 GHz)与低频(50 GHz)相融合,短波与中波相融合,以及微波与可见光相融合等新系统、新功能、新协议。
6G将采用多个不同频谱的多个天线,提高6G的频谱利用率,及网络容量。6G需要新的传输方式、体制,及通信协定,来提高网络的频谱利用率和网络容量,如采用毫米波/太赫兹(THz/Zigzag)技术,进一步提高频谱利用率。因为移动通信网络需要更多的频谱资源,但6GHz以下的频谱资源绝大部分已分配完毕,26GHz、39GHz的毫米波频段也已经分配给5G使用,所以就需要研究开发利用更高频段的资源,如THz和可见光。由于要求更高的业务支撑能力和服务响应速度,多频谱融合组网将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选择。有人提出,6G要全频段融合,似乎不合时宜,由于成本太高,缺少现实的合理性,频谱过多且过于复杂,全频谱融合很难实现。合理的解决办法是,有选择地进行融合,只要满足需求,不必一定是超高宽带,若要兼顾效能,可否将Sub6G和以下的频段,或者毫米波的低频段,作为6G频率的主要方向,仍需要探讨,但全频谱融合似无必要。卫星通信的成熟以及广覆盖是6G的重要部分,与卫星通信的频谱融合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迈进制造强国,6G的工业应用必须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频谱资源多紧张,都应该考虑为6G的工业应用分配专用频率,这与多频谱融合并不矛盾。
要实现多频谱融合就要开发技术融合的新架构。在新架构下,挖掘低频谱潜力的同时,6G网络将向更高的频段扩展、增大带宽,比如10 GH以下频段,为用户提供基础网络覆盖,提升基础服务能力。同时融合毫米波、太赫兹、可见光等,满足超高速率、超大容量需求。其中,可见光频谱范围为430 THz~790 THz(波长380 nm~750 nm),即存在400 THz左右的候选区,而太赫兹频谱范围为0.1 THz~10 THz(波长30 nm~3000 nm),即存在10 THz左右的候选区,二者均具备较大的带宽优势,且容易实现超高速通信,是对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重要补充。
任何频谱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融合是弥补劣势发挥优势的最好选择。太赫兹具有低功耗、低成本、易于部署等,将其与可见光通信的优点,如广泛性、高速率、宽频谱、低成本、高保密、无电磁污染、频谱无需授权等相融合,通过超稠密部署来提高网络覆盖率。太赫兹通信具有较短的波段、较小的阵列面积和较低的发射功率,更适宜与超大口径的阵列相组合,构成更窄的波段、更强的指向性、更强的THz波段,从而实现对信号的有效压制,增加信号的传输范围,弥补可见光通信信号易被切断、存在码间干扰等问题。
因此,多频谱的融合对网络的智能化和高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随着毫米波、太赫兹和可见光等高频段的融合,网络体系结构与5G相比会改变,导致网络干扰场景更加复杂,网络运行和维护也更加复杂;二是多频谱融合虽然可以实现各频段的动态互补性,从而提高网络的整体服务质量和频谱利用率,但要降低能耗和成本,还必须建立一套智能的增强机制;三是多频谱融合对网络终端容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必须对网络中各种网络环境下网络终端容量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
6G网络为适应高速、大容量的要求,很有可能将多模多频、多频段的技术应用于不同的场合,以实现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大的系统容量。研发6GHz以下、毫米波、太赫兹和可见光等多个波段的深度融合技术,实现各波段的动态互补性,从而提高整个网络的服务质量和降低网络能量消耗,是重点方向。
近期,工信部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对5G/6G网络进行6GHz频带划分,也有这方面的意义。
6G的网络架构融合趋势
6G网络体系结构的融合主要表现为:网络的使用者层面与控制层面的融合,网络功能层与应用层的融合。
6G将会划分成五个层次,分别是:地表无线接入层、空天地海融合接入层、星地融合传输层、全网智能管理层和全业务应用层,而全业务应用层则会覆盖大量的实体应用,包括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
6G将打破现有体系结构的局限,建立更加开放的新一代移动互联体系结构,充分发挥云部署、云边协同、软件定义等特点,以满足无所不在的互联与无缝隙的接入需求。6G的网络体系结构与服务要求的深度结合,将出现“云-管-边-端”的集成发展态势;6G将走向智能互联,并将出现“云网边”三位一体的发展态势。
6G的“云-管-边-端”集成体系结构,将满足不同的业务需要。在这种体系结构下,“云”即为用户提供了运算和存储两种服务;在边界端,完成对实体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调度,并进行智能化的决策,并可以进行分散的控制与协作;在终端端,可以进行多模式的终端设备管理。
6G与工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将构成一个全新的智能计算与控制体系结构。
6G多应用场景与服务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将使得其结构更加具有弹性和快速重构性。
一方面,以共享的硬件资源为基础,将对应的网络和空口资源为目标,为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业务,从而实现端到端的按需服务。在为客户提供最好服务的同时,还可以达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减少网络构建的费用。另一方面,该网络具有极小的网络结构和灵活可伸缩的特点,为后续网络的维护、升级和优化带来巨大便利,从而进一步降低运营商的网络运行费用。此外,针对6G智能内生性的特点,也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计算能力和可扩展性的要求。
软件化和开源化趋势将为6G网络架构融合提供技术基础。随着软件无线电(SDR)、软件定义网络(SDN)、云化、雾化、开放硬件等技术的成熟,电信基础设施的升级将更加便利。同时,随着硬件白盒化、模块化、小型化、软件开源化,本地化和自主式的网络架构融合也将越来越容易。
同样,随着人工智能与GPT的发展,融合无界的自动化网络将成为现实。可以动态选择不同类型的无线接入方式,根据需求自动配置网络资源,自动提出网络规划建议等将成为可能。也就是说,网络本身就是智能的,网络构架甚至是按需调整的,可以满足网络敏捷性需求。
6G的“空天地海”融合趋势
在对用户的体验速率进行大幅提升的同时,6G还要满足飞机、轮船等不同空间的网络服务需求,保证快速移动的地面车辆、高铁等终端的信号不间断和服务连续性,并为即时抢险救灾、环境监测、森林防火、无人区巡检、远洋集装箱信息追踪等大规模物联网设备的部署提供支撑,从而达到人烟稀少地区的低成本覆盖等。所以,6G将会以太空、深山、海洋、陆地为基础,建立一套完整的无线通信系统,以达到“泛在覆盖”的效果。
空-天-地-海一体化融合网络,由各种轨道卫星组成的天基,由各种空中飞行器组成的空中,由卫星地面站、常规地表网络和海上行驶的轮船,以及岛屿、移动非移动海上平台组成。它拥有覆盖范围广、可灵活部署、超低功耗、超高精度和对地表灾难的抵抗力。
以6G为导向的空天地海融合网络,将卫星通信网络视为陆地通信网络的重要补充和扩展,并将二者进行了深度融合,从而使用户空口接入能力和立体覆盖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与空间协同调度和无缝互联,实现对空间与时间的“零距离”协同管理,保证空间与时间上的“零感知”一致,保障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弹性和资源的“绿色化”。
目前,天地一体的空间与时间共融的通信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地基上的通信;二是空中的中继通信;三是天基(包括天基通信、陆基中继)移动通信。
地基通信卫星是连接陆基和天基的重要纽带,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语音和数据业务,可有效拓展无线网络的覆盖面,并可节约运营费用;中高纬中继卫星作为低地球空间中的一种主要构成,可实现远距离、大范围的通信,可在远海、远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天基蜂窝通信(包括天基蜂窝通信、天基蜂窝群组通信和天基基站)是空基网络与地面网络连接的关键技术。
要实现车联网、远程医疗等应用的全覆盖无盲点,5G的缺陷要由6G弥补。通过将卫星通信融合到6G,可以让网络信号抵达任何一个偏远的乡村,让深处山区的病人能接受远程医疗,让孩子们能接受与一线城市教育质量相当的远程教育。同时,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电信卫星系统、地球图像卫星系统和6G地面网络的融合下,地空全覆盖网络还能帮助人类预测天气、快速应对自然灾害等。
6G的多技术融合
6G将融合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领域技术,提高6G网络的传输效率和用户的网络使用体验。比如,6G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以实现网络感知、自主学习和自主决策,还可以利用深度学习和学习算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进而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服务。与之类似,大数据技术可以存储、计算、分析海量数据,为用户带来智慧的服务。
在此基础上,结合云计算技术,实现6G移动通信中的“云边协同”“云管端协同”“云智协同”,以提升网络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6G不仅是移动通信、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ICDT)相结合的产物,而且正向DOICT演进,打造新的网络底座,即通过CT来简化现场网组网;通过OT,与工业协议深度协同实现高可靠性;通过DT实现智能化,闭环保障低时延体验;通过IT用于更多工业应用,降低建设成本,实现灵活组网。
“数字孪生,智慧无处不在”,要求从信息收集、传输、计算和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终端到终端”的融合设计。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全维度的可确定性,这是实现灵活通信的前提。物联网之间的深度融合,将促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互联网中的全面渗透,为智慧互联网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分布式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了确定性网络的发展,是实现自动控制和数字孪生的关键技术。基于大数据流,分布式ICT实现“云”“网”“边”“端”“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区块链”等技术构建信任环境,提高多方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云端、网络、终端、服务等多层次的融合。
6G的感知-通信-计算融合趋势
随着6G的发展,感知、通信与计算将深度融合。
6G将利用多种传感器(如:可见光、红外、激光、雷达等),对周围环境进行全面地感知,具有环境监测、危险探测、物体定位等多种应用。
6G网路将以多种通信手段,与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卫星等设备进行通信。
6G将利用多种计算技术为基础,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为现实生活中的各类设备提供一种全新的计算方式。云计算通过服务器、存储等方式向客户提供信息、应用等方面的服务;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对各种设备进行操控。
感知-通信-计算的融合,将对信息进行采集和计算,同时进行端到端的信息处理,将打破原有的终端进行信息采集、网络进行信息传递、云端进行计算的烟囱式信息服务架构,满足用户无人化、浸入式和数字孪生等感知通信计算高度耦合业务的技术需求。
感知-通信-计算一体化具体分为功能协同和功能融合两个层次。在功能协同框架中,感知信息可以增强通信能力;通信可以扩展感知维度和深度;计算可以进行多维数据融合和大数据分析;感知可以增强计算模型与算法性能;通信可以带来泛在计算;计算可以实现超大规模通信。
在功能融合框架中,6G将通过信息的传感提升通信能力;通过通信传感拓展通信的维度与深度;通过计算传感进行多维数据的融合与大数据的分析,同时提升计算的模型与方法、通信的泛在性,以及超大规模通信。
感知-通信-计算融合的应用领域主要有:“无人服务”“浸入服务”等。具体包括:无人服务的 Agent交互与协作机器学习;沉浸式服务的 XR感知与绘制;全息通信的感知与建模展示;数字孪生服务的感知、建模与控制;健康网络的人员监测、人体参数感知与干预等。
基于感知、通信、计算相融合的6G包含了三个层次:资源层、能力层和应用层。资源、能力与服务三位一体,实现资源共享、能力共享。
6G将与5G融合,构建“5G+6G”通信系统,并为人们提供一种崭新的通信方式。
参考文献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gJnf2vSqtC_cf4q5tv2WpA
https://mp.weixin.qq.com/s/pMjRJlAYkPrUqdnH4rFJ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