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操作系统-新能源汽车-芯片
漫谈操作系统-新能源汽车-芯片
参考文献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giSp7htlexpLSbQTA_gK5w
https://mp.weixin.qq.com/s/ClBua64rDeGcQsbuUf8pgg
https://mp.weixin.qq.com/s/up3JNjiSoCz2n9eMwbV6AQ
https://mp.weixin.qq.com/s/S77DwK2JQ-yoceIngToxyA
操作系统三足鼎立
伴随着Windows 11版本的更新,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再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似乎也昭示着其强大生命力以及微软还要继续引领PC行业的决心。但事实果真如此吗?随着近年来国家各项信创相关政策的推动,操作系统并没有被国外巨头“赶尽杀绝”,相反已从“可用”迈向“好用”阶段。下面就让盘点一下市面上比较受欢迎的几款操作系统。
微软windows 11版本更新的消息在各大网站刷屏。而与此同时,人们对操作系统的探讨再起。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的“灵魂”构成部分,对于计算机的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操作系统相较于windows等老牌国际系统,研发起步晚,商业应用适配成熟度较低,研发积累不足。有业内人士就指出,目前市面上叫得出名的操作系统厂商有十几家,但持续版本迭代超15年的仅中科方德、统信UOS、银河麒麟三家。对于很多新兴操作系统厂商来说,需要进一步通过产品适配专业、大型应用,加力竞逐商业化之路。
01操作系统三足鼎立
随着全球科技发展,近年来计算机用户量不断爆发。截止到2022年的1月份,全球互联网用户的人口数量高达49.5亿人,占据全球总人口数的60%以上。作为互联网产业高地和数字经济大国,对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的需求无疑更加突出,发展操作系统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需求。
据了解,的操作系统化浪潮最早源于30年前,依托开源生态和政策东风,近年来逐渐涌现出一批操作系统。发展至今,中科方德、统信UOS、银河麒麟等已成为操作系统市场主流,产品版本迭代都达到了15年以上。
其中,中科方德技术团队相关工作可以追溯到1999年,深耕操作系统领域20余年。目前,中科方德拥有成熟完善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桌面操作系统产品线,广泛应用于全国数十个部委单位、各省市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并通过与上下游软硬件产品厂商紧密合作,提供基础软硬件化、正版化解决方案,支持IT系统创新升级和应用迁移,其对大型行业应用有较好兼容。
统信UOS由领先的操作系统厂家联合成立,专注于操作系统的研发与服务,发展和建设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生态,致力于为不同行业提供安全稳定、智能易用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麒麟软件主要面向通用和专用领域打造安全创新操作系统产品和相应解决方案,以安全可信操作系统技术为核心,现已形成银河麒麟服务器操作系统、桌面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麒麟云、操作系统增值产品为代表的产品线。02商业应用适配任重道远
从上述三大操作系统来看,老牌操作系统厂商的优势和短板都很明显,但依托长期的产品深耕,目前市场普及程度已经走在前列。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很多新兴操作系统品牌也正在不断涌现,而受限于研发积淀薄弱,大多面临着严重的商业应用适配问题。
伴随着“东数西算”、“新基建”等利好政策,“操作系统”进入资本市场主流视野,厂商开始加速涌入赛道。打开网络搜索页面,可以看到红旗Linux、共创Linux、凝思磐石、新支点、深度Linux、Start OS、思普操作系统、云针OS、YunOS、OpenCloudOS等一众“操作系统”活跃于行业市场。
“新兴厂商其实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市场化普及。”业内有分析指出,新兴操作系统大多都是基于开源操作系统Linux内核的发行版,而没有10年以上积累的厂商难以吃透Linux内核,商业应用适配办公等“轻”应用。
操作系统升级迭代是一个长期研发积淀的过程,期间还需要不断地产品验证、补漏和优化。比如微软的windows 11,经过近一年验证才推出了稳定版。微软每年以数百亿美元的巨量研发经费,支撑着庞大应用开发体系,始终保持与商业应用开发公司的深度绑定。
操作系统的市场化、商业化之路,需要继续加码应用适配优化,打造更加完善的服务生态体系。
当然,受益于政策、资本和行业的多方关注和布局,操作系统发展向好趋势明显。一旦有了足够的生态环境支持,有众多的开发者加入,众多操作系统实现全球化发展也未必不可能。
CPU如何破解“架构、先进工艺及生态”
CPU厂商近年来奋楫前行,在工艺、性能、生态建设等多个层面不断取得突破,为CPU的自主可控、安全可信构筑了新的堡垒。
CPU厂商在IP和指令集架构授权层面或存在被卡脖子或难以升级的风险,而自研制指令集又面临生态壁垒,成为制约CPU发展的两大屏障。
CPU厂商要在重围中杀出一条“芯”路,需要打持久战,在CPU性能、生态、先进工艺层面久久为功,同时加强云管端和算力融合,加快垂直或横向整合,才能持续突破。
详细CPU技术内容请参阅“2022年服务器CPU研究框架”、“人工智能芯片行业研究报告(2022)”和“2022信创市场,空间测算”。
近日,爱集微发布《半导体企业 100 强(2021)》排行榜,此次榜单有四家CPU厂商上榜:飞腾(第36位)、海光(第52位)、龙芯(第53位)、兆芯(第58位)上榜。
对CPU的高度依赖已成为数字化经济的巨大软肋。在大国博弈和科技强国背景之下,自主可控已然形成共识,CPU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基石,化之路就是自由之路。在多重因素交织促进之下,CPU厂商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撑起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的“主力”,本报告将主要围绕服务器及PC领域的CPU进行解析。
01、持续攀高
从PC端和服务器市场需求来看,仍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最新IDC调研数据显示,到2025年,PC市场出货量规模将达到约6766万台。但要指出的是,这一成熟市场或将面临产品形态、客户群以及架构的颠覆。
而得益于数据中心的快速增长,织就成一个数字化世界,服务器需求量也水涨船高。IDC预计,2022年服务器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57.31亿美元,2025年将达410.29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在12.5%。
从Gartner数据显示来看,2021年CPU出货比2020年的下降了不少。但未来在AIoT、云计算、数字化转型等的带动下,CPU将走出短暂的下滑。
因研发门槛高、生态构建难,CPU历来被称作IC业的“珠穆朗玛峰”。而英特尔经过多年的鏖战,先后击败了MIPS、SPARC、PA-RISC、Alpha、Power等RISC处理器阵营,以技术优势和专利壁垒构筑护城河,在桌面和服务器CPU居于统治地位,占据全球80%左右的桌面CPU市场和90%以上的服务器CPU市场。
长期来看,仍将是全球最大的CPU消费市场。作为电子信息终端制造大国,若是在CPU这种关键器件上缺乏有效的应对和准备,将会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极具破坏性的影响。目前中美在科技领域的博弈具有长期性,美国的科技制裁导致国际供应链断裂和信息安全风险加剧,出于战略安全、产业升级角度考虑,正持续加大对CPU研发、应用等领域的支持力度,CPU大有可为。
特别是为促进CPU发展,设立了“信创市场”。随着各地信创项目大面积铺开,信创产业也随之出现了一个现象级的风口,将创造一个万亿玩级别的市场,也将极大地带动CPU、基础软件以及信息安全等的大发展。
02、全方位进阶
回望CPU的飞腾之路,这是长时间耕耘的馈赠。
十五期间,国家启动发展CPU的泰山计划,863计划也提出自主研发CPU。2006年核高基专项启动,CPU迎来了新一轮的国家支持,以龙芯、飞腾、鲲鹏、海光、兆芯、申威等为代表的CPU厂商崛起,征战四方。
通过多年的耕耘,在国际环境、产业政策、市场需求的联合驱动下,上述CPU厂商奋楫前行,在工艺、性能、生态建设等多个层面不断取得突破,为CPU的自主可控、安全可信构筑了堡垒。
在产品迭代和升级层面,龙芯中科已于去年推出了自主指令系统 LoongArch(龙芯架构),发布了基于此架构的3A5000,性能大幅跨越,实现了从可用到好用。新一代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5000L则可满足云计算、数据中心对CPU的性能需求。而基于x86的海光CPU系列产品海光一号、海光二号已实现商业化应用,海光三号处于验证阶段,海光四号处于研发阶段。兆芯x86 CPU两大系列KX(开先)和KH(开胜)分别面向PC市场和服务器市场开胜,基于全新自主架构设计的开胜和开先处理器样品已成功,即将大规模量产。飞腾持续迭代基于Arm的高性能服务器CPU腾云S系列。不走寻常路、采用“申威 64”指令集的申威威焱 831 处理器,指标均达到先进水平。
而生态层面涉及硬件生态和软件生态,CPU厂商也在着力扩大“朋友圈”。龙芯中科从2020年开始牵头成立了龙芯生态适配服务产业联盟,目前已有近百家厂商推出了数百款基于LoongArch的龙芯桌面、服务器、网安、密码等产品,在核心的操作系统方面也形成了面向桌面和服务器应用的 Loongnix,独立于Wintel和AA体系。飞腾通过生态圈建设、软硬件适配、软硬件兼容认证、解决方案定制等举措积极完善生态,截至2021年6月底,飞腾软硬件合作伙伴已经超过2300家,飞腾CPU已经与1627家软件厂商完成了4439款软件的适配和优化。不走“寻常路”的申威,统一操作系统UOS申威版已适用申威421系列、申威1621系列机型。
从应用角度来评价亦可圈可点。龙芯中科系列产品在电子政务、能源、交通、金融、电信、教育等行业领域已获得广泛应用。2021年至今,飞腾CPU产品销售量超过200万片,广泛应用于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领域,位居政务信创市场占比第一。此外,海光CPU系列产品兼容x86指令集以及国际上主流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广泛应用于电信、金融、互联网、教育、交通等重要行业或领域。华为2019年推出鲲鹏920,以及基于鲲鹏920的TaiShan服务器和华为云服务,虽受禁令影响,但生态亦蓬勃发展。
更值得一提的是,龙芯中科和海光率先登陆科创板。
2021年11月,海光科创板IPO申请已获得受理。12月17日,龙芯中科科创板IPO成功过会,上市在即。据悉,海光计划募资91.48亿元,用于新一代海光通用处理器研发、协处理器研发、先进处理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等。龙芯中科也计划募资35.12亿元,用于先进制程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
03、层层隐忧
尽管CPU整体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但在地缘政治及产业巨变之际,CPU发展的隐忧亦浮出水面
集微咨询认为,CPU面临的隐忧主要在三大层面。
一是CPU核心,这是实现自主可控的“基石”。CPU厂商采用核心不同,却各有各的“难处”。
CPU厂商主要有三大路线:一是以龙芯中科和申威为代表的指令集+自研的架构;二是以飞腾和华为鲲鹏为代表基于Arm指令集授权的架构。Arm主要有三种授权等级,而海思、飞腾已经获得Arm V8永久授权;三是以海光、兆芯为代表获得x86的授权(仅内核层级的授权),未来扩充指令集形成自主可控指令集难度较大。
总的来说,IP核授权和指令集架构授权都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而自主研制指令集又面临应用生态问题,这是制约CPU发展的两大屏障。Arm授权是采用Arm架构CPU厂商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从x86内核授权来看,虽然生态完善,但存在安全可控和技术授权壁垒,比如天津海光自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后,AMD表示最新的架构将不再进行授权。龙芯中科和申威授权+自主研制指令集来开路,虽然自主可控程度最高,但其最大的瓶颈在于生态壁垒。
二是CPU需要先进制程的配合。伴随CPU持续追求更高性能,必然会在多核设计、高速接口、先进制程与封装工艺方向演进,而在代工先进工艺进军已然受阻,从设备、材料等诸多方面实现突围还需较长的一段时间。
三是生态层面的突破亦难关重重。目前CPU大多集中在党政机关、国企事业单位以及特定行业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在商业市场上的突破仍待时日。
04、变局丛生
在上述泾渭分明的格局之外,如今的行业面临诸多变局,加之大国博弈的影响,不同企业为长远计,也在尝试各种布局、突破、合纵等,让行业格局发生微妙的变化,并对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一方面,在嵌入式领域横扫的Arm架构阵营正集结了新的集团军,向x86优势领域发起新的冲锋。苹果率先在Mac电脑应用基于Arm架构的M系列处理器,并已取得不俗战绩,而谷歌、高通等也将加一阵营。在服务器CPU领域,亚马逊、谷歌、Marvell、富士通、阿里巴巴、中兴等诸多实力排选手也在竞相打造基于Arm的CPU,性能不断提升、生态不断完善,与x86架构正面竞争,蚕食之势不容小觑。
但在英特尔x86架构的技术壁垒和成熟生态面前,Arm这条路径更显不易。一方面,开发Arm架构的服务器芯片难关重重,不止设计复杂,对性能、功耗要求极高,无疑是一场重投入、长周期的战役。而且,开发之后能否批量销售、客户用起来不出问题等更是无形的挑战。另一方面,显然也不能忽视x86架构护城河的力量。据TrendForce预测,至2023年前以Arm架构为代表的服务器芯片仍难与x86抗衡。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华为宣布出售x86服务器业务,表明未来将专注于继续发展鲲鹏这条高价值路线。不过,后续华为仍要面临如何解决制造、构建完整的鲲鹏生态、把握市场机遇等层层考验。
另一方面,新兴的开源RISC-V架构有望成为x86和Arm之后第三极。RISC-V开源特性吸引IBM、NXP、西部数据、英伟达、高通、三星、谷歌、华为、阿里、Red Hat 与特斯拉等数百家科技公司加盟。据Semico Research,预计到2025 年,采用 RISC-V 架构的芯片数量将增至624 亿颗,2018 年至2025 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46%。但要指出的是,x86和Arm在各自领域形成了强大生态体系,RISC-V 在短期内难以替代,或从AIoT 领域起步逐步拓展。
在RISC-V市场层面,引发业界热议的是,2021年3月,MIPS公司正式宣称放弃自研架构,转身研发RISC-V。到了8月Imagination宣布基于RISC-V的ISA设计重新进入CPU市场。而英特尔在之前就宣称基于7nm RISC-V架构的Horse Creek开发平台将于2022年登场,甚至一度要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以开源RISC-V为基础的芯片设计公司SiFive但却被拒,一系列变化将对RISC-V格局甚至整个半导体业产生长远影响。
未来的竞争不止涉及CPU性能与生态,而是考验从云到端布局、以及异构计算融合的全方位能力和多样化算力谱系。此外,DPU已然兴起,正与CPU、GPU共同组成“数据中心的三大算力支柱”,而英特尔、英伟达、AMD为代表的巨头均全面押注,英特尔已向DPU和GPU领域拓展,凭借GPU而崛起的英伟达也开始涉足CPU、DPU市场,CPU厂商也要应时而动,多方布局,构筑全新的高价值链。
05、持久战
显然在面临上述重重挑战之后,CPU厂商要在重围中杀出一条“芯”路,或许仍需要坚持持久战。
集微咨询认为,在架构层面,Arm授权受限于其是否受美禁令涉及,但反过来说未来鲲鹏和飞腾如果基于Arm V8发展出自己的指令集,则创新可信程度将显著提升。对于龙芯、申威等自主CPU厂商而言,创造一个独立于Wintel(微软-英特尔)和AA(安卓-Arm)的第三套体系的重任,需要持续完善基础软件,开展应用软件生态建设,在生态层面的建设显然需要久久为功。
同时,在市场应用层面,也要从信创市场向企业级市场以及消费级市场逐级突破,尤其是消费级市场是CPU需要长期突破的目标市场,也是考验真正实力的试验场。
从产能和先进工艺的角度来看,CPU厂商也需在这些方面加强供应链管理和应对,以保证未来的客户供应。
在国外巨头构筑的强大扩城河面前,集微咨询(JW Insights)还认为,CPU厂商或可群策群力,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技术路线合并,或借助资本收购一些有关联的公司,逐渐以集团化对抗国外的集团化,或可走出一条有特色的CPU突破之路。
无疑,未来CPU发展仍道阻且艰,但在国家安全战略和芯片自给率要在2025年达到70%的大目标面前,这又是一条不得不走的必经之路。
电动汽车暴增引发蝴蝶效应
一旦电量吃紧,新能源车充电的优先权似乎被排在了最后,而汽车税收的减少最终的手段似乎早晚要落在取消当今的新能源车免税政策。新能源汽车增长过快,也正在衍生众多新问题,但并非是无解之题。
连日来,智驾网在长三角采访无意中发现多地已开启了限电模式,多数是提前一小时,甚至半小时临时通知,众多工厂不得不紧急停工。
缺电,成为了本周最热点的话题。
不止于长三角,在川渝地区同样由于高温,空调用电的需要暴增,另一方面高温导致河流水分快速蒸发,依靠水电为主的四川,其实是最先缺电的重灾区。
一时间,能不用电的地方全部限电,大到户外的广告、工厂的生产、小到市区的照明、新能源车的充电悉被限制。
这是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首次被纳入限电措施管控。
电动汽车正成为亚马逊的那只蝴蝶,扇了扇翅膀,在引发税收下降风波之后,开始引发电网安全。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1-7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319.2万辆,同增116.0%,累计渗透率为22.4%。
不到五台售出的新车中即有一辆新能源汽车。
另据公安部日前发布的消息,全国汽车保有量为3.12亿辆。截至今年6月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001万辆,首次突破一千万辆。
在业内人惊呼增长出乎意料,引发资本兴奋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治理层面的涟漪效应。
今天国家电网发布消息称,为保障用电高峰电网安全运行,国家电网在部分高温高负荷省份试点推行电动汽车错避峰充电。
首批开展试点的是重庆、浙江、湖北三省市,覆盖近35万根充电桩,将在下午3时到晚上10时用电高峰时段,适时适度调整充电功率,平抑用电高峰负荷。
同时,国家电网还将通过手机充电客户端,发放充电服务费5折优惠券,引导电动车主,在夜间等低谷时段充电。
国电表示鼓励车主在夜间等低谷时段充电,对于下午15时到晚上22时用电高峰时段会适时适度调整充电功率。
这一政策其实已经在部分城市实行了一段时间,并已经对不同品牌电动汽车车主充电习惯造成了影响。
近日一张关于成都蔚来服务中心、充电桩和换电站断电的微信截图传出。
一位疑似蔚来汽车的工作人员透露,蔚来汽车位于成都的多家蔚来服务中心断电,机场路店的换电站和充电桩也将断电;该工作人员还补充说,建议有维修需求的车主考虑改期进店或选择其他服务中心进行维修。
一位蔚来车主在NIO APP上表示,因为成都限电,蔚来汽车的换电站排起了长队。
另一位蔚来车主也表示,成都白天用电高峰时段,很多蔚来汽车的换电站被迫下线。记者在NIO APP上查询到,成都地区的确有部分充电桩及换电站停止运行,APP显示停运原因为“电力原因停运”。
可以说因为电力调控问题,不止蔚来一家遇到了充、换电问题,特斯拉和小鹏均遇上了类似问题。
特斯拉官方发布的公告称,截至8月17日,成都地区14个超充站中,仅有两个(郫都百伦广场和成华龙潭寺)超充站保持营业,其余都处于服务受限或暂时关闭的状态,重庆地区超充站则均为服务受限或暂时关闭。
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也补充说他在近期收到来自小鹏的短信提醒,短信显示,受极端高温天气影响,小鹏位于成都的多个超充站近期采取不定时营业或暂停营业以保障居民用电。
01.新能源车是城市用电大头吗?
根据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公布《2021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情况》。
截至2021年底,成都汽车保有量超过570万辆,位居全国第2;全市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26.6万辆,保有量位居全国第7、中西部第1。
整个四川全省截至到今年四月,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33万辆。
以成都来计算,目前新能源车的平均电池容量为27Kwh,也就是俗称的27度电,在极端情况下,这26.6万台车在同一天充电,718万千瓦时。
根据国家电网的消息,目前成都每天用电的峰值为10711万千瓦时。
就是说如果成都所有的新能源车在同一天充电,将占据全天6.7%的用电量。
但显然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按照新能源车每5天充一次电的平均次数来计算,平均每天新能源车的用电消耗量是143万千瓦时,这样的用电量占据成都总用电量可以说连零头都不够。
因此新能源车的消耗体量并不是很大,成都在极端情况下引导错峰充电,对于新能源车来说只是多种措施中的一种。
不过,如果有朝一日,成都这570万辆汽车全部换为电动汽车,在极端情况下同一天充电,其用电峰值将达15400万千瓦时,远超过当前成都的城市总用电量。
按照当前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以2030年实现这种转换,的电力基础设施显然无法适应。
对电动汽车发展一直保持批判态的丰田章男,曾多次批评电动汽车大跃进,会引发电力基础设施的不足(详见《新能源汽车市场面临“丰田章男之问”》)。
不过,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同时需换一个积极的视角来看。
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新生的问题有时会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对于此次错峰充电试点,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技术公司副总经理屈宪军表示:
此次参与错峰充电的三个省市的电动汽车保有量近80万辆,如果集中在高峰时段充电,将增加电网负荷200万千瓦的负荷,相当于30多万户家庭的用电负荷。如果采取负荷调控和错峰用电措施,将能保障电网安全,更能保障民生用电需求。
据介绍,错避峰充电,降低充电功率,会适当延长充电时间,一次充电最多会延长5到6分钟,国家电网将对此给予一定的充电服务费优惠。
据统计,目前全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000万辆,每一辆车都相当于一个小的移动储能电站,未来既可以充电,也可反向送电,下一步,国家电网将更大范围发挥电动汽车的“电力海绵”作用,稳定电网运行,保障电力安全供应。
虚拟电厂概念正应运而生。
02.虚拟电厂能解决用电荒吗?
庞大的新能源车看似是负担,但只要稍作升级,就可以成为平抑用电高峰的一个巨大储能装置,晚上低谷充电,白天高峰放电,这就是虚拟电厂的概念。
根据官方的解释,虚拟电厂是一种通过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和软件系统,实现储能系统、可控负荷、电动汽车等DER的聚合和协调优化,以作为一个特殊电厂参与电力市场和电网运行的电源协调管理系统。(详见:《新能源汽车卖得太多,电网承受不了?“虚拟电厂”了解一下》)
虚拟电厂概念的核心可以总结为“通信”和“聚合”。
虚拟电厂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协调控制技术、智能计量技术以及信息通信技术。
汽车储能的关键难点在于两点:一个是消费者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就是车辆的大功率放电特性。
让消费者参与进来,实际上与传统的储能不同,要面对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消费者,如何调动起来积极性成为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8月1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实施工业节能改造工程。聚焦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完善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鼓励企业对标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加快节能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差别电价,谷峰电价是一个调节方式,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还远远不够,普通消费者需要用电池充放电的代价与电价的差值作为比较。
欧阳明高院士给出的建议是完全市场化,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一起来炒电,当用电需求急剧增高时,电费也水厂船高,消费者可以获得免费的受益,而用电低谷时,可以继续充电,充分利用电能效率。
第二个难点就是车辆的升级,目前绝大多数车型只具备高功率充电技术,而忽略了高功率放电技术,目前新能源汽车带有V2L功能,也就是车辆对外放电,功率约2-15KW,这一效率还需要共同的进步。
不过,从电动汽车到虚拟电厂显然还需要一段时间。
但电动汽车与燃油车此消彼涨引发的税基下降却是一个现实问题,引发的蝴蝶效应可能远超限电措施。
03.收税还不成熟但是未来趋势
近日,乘联会在分析汽车市场行情时指出,未来对新能源汽车征税是必然趋势(详见:《新能源汽车免税期将终结?乘联会认为征税已是必然》)。
在乘联会不久前发布的报告中指出,电动汽车的高速速增长已引发了相关国家的财政问题。
报告指,近期瑞士政府表示由于近年来来自传统燃油汽车的税收减少,尤其是汽柴油的税收很高,该国计划对以电力和其他替代能源为动力的车辆征收新税,以此来帮助填补道路建设和维护方面的资金缺口。
那么会不会也发生类似的问题呢?
简单计算一下今年汽车相关税收这块蛋糕到底多大?先以今年燃油车购置税半政策来做一个不全面的推理。
今年上半年推出的对单车价格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减半征收购置税施行全年的话,今年预计能减免600亿元税收。
600亿的减免力度有多强呢?相当于2021全年车辆购置税总额的17%。
乘联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乘用车累计销售1107.9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273.3万辆,另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1-7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319.2万辆,同增116.0%,累计渗透率为22.4%。
每五台售出的新车中即有一辆新能源汽车。
虽然同比增长高达121.5%,但燃油车占比还是绝对的大头,其总体为财政贡献的税费依然是相当庞大的。
但如果新能源车开始收费预计每年车辆购置税还可以增加25%。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6月,全国车辆购置税总额为198亿元;同比增长率为-39.63%。
而与往年全国车辆购置税总额对比,随着新能源销量的增加,即便没有燃油车购置税减半政策,自2022年起每月的购置税都将会有很大程度下滑。
可以说,目前的新能源汽车税收政策注定会对财政收入产生深远影响,瑞士政府的动议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众多国家的共同选择。
因此未来新能源车收税是必然趋势,只是这未来有多远取决于各国对新能汽车何时进入成熟稳定发展期的判断。
就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首先,新能源汽车当中纯电动汽车占比最大,今年1-6月份超800万辆,但包括公共充电桩、私人充电桩在内的所有充电设施体量目前398万台,车桩比为2:1,从发展的角度看,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同样惊人,但充电设施存在一个短板,那就是充电效率太低,从充电的便捷性来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高居不下的电池成本,同时在保有量上依然远远不如燃油车,目前免税依然是提升新能源汽车竞争力的最大推手。
当前世界汽车工业基本已确认了纯电动化路线的正确性,未来纯电动汽车地增长依然是线性上升,引发的蝴蝶效应显然会持续放大,甚至引发新的资源紧张、地缘政策风波等等。
但从限电到虚拟电厂,在政府设计产业政策时如果进行长远规划,问题与新商业机遇基本都是同时发生的。
一如电池报废与电池回收都是新的产业机遇。
从这个角度看,电动汽车暴增引发的蝴蝶效应,短期内会引发各各社会治理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角度看,会催生新的历史性机会。
能源安全将不仅仅限于石油等传统化石燃料,也会因电能、风能、水能的占比上升产生新的安全问题。
而在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切换的最激烈的十年时间中,油与电的供给相互博弈,此消彼长,也是一个崭新的电动汽车社会逐步成长、成熟的十年。
半导体行业20年的思考
8月17日,2022国际集成电路展览会暨研讨会(IIC)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IIC作为具影响力的IC和系统设计盛会,聚焦国际集成电路应用趋势和领先IC设计技术,助推产业创新发展。
在“2022IC领袖峰会”现场,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魏少军以“直挂云帆济沧海——半导体行业20年的思考”为主题,以视频的形式分享了他对未来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三个思考。
魏少军教授引用武侯祠的典故告诉,在半导体行业需要审时度势才能无往不胜,他表示:“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踏上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快车,而半导体产业同样GDP同样呈现出强相关性。”
思考一:半导体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行业
魏少军教授援引清朝学者陈澹然的名言: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他认为,的发展正是在高层领导人谋全局与谋万世的结果。目前,已经成为新兴的集成电路产业大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通过不断的努力,已经在京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中西部地区形成了若干个集成电路产业中心,也打造了多个具有特色的集成电路产业园。集成电路是世界上少有的具有设计、制造、封测、装备和材料五大板块齐整的产业。
当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拥有质量不断提升的庞大企业群体,且从全球范围的角度来看,企业体量仍然比较小,但在在细分领域很多企业都已经进入了比较靠前的位置,即便是曾经长期缺位的半导体存储器也逐渐崛起成为一支新兴的力量。
同时,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效的半导体投资机制。其中,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二期共投入了3400多亿元,如果以1:3比例带动产业发展,可以期望在2025年之前带动投入超过1万亿人民币。他表示,尽管这个数字不够大,但也已经对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魏少军表示,2021年集成电路全行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人民币,达到10458亿元,增长18.2%。但是,需要从以制造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向以产品为中心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同时提升企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着力锻长板,发力5G技术,做好长时间的坚持准备,努力向前奔跑。
思考二:半导体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行业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魏少军教授援引梁启超的名言说道,要坚定信心、下定决心,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从当前市场来看,正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发展阶段,即产业升级发展阶段: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移;从低技术向高技术迁移;从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迈进;从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移动。
在这个趋势和过程中,作为“世界工厂”拥有了非常强大的工业基础;同时,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也是“世界市场”。“世界工厂可以生产很多东西,但是世界市场可以消化更多的产品。当世界工厂生产的东西由于各种原因滞销时,世界市场就会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同时,魏少军教授也指出了制造业的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是以制造为中心来进行部署,现在应该转向以产品为中心的产业发展模式。”
在美日欧韩等国家产业结构中,IDM企业占有巨大的比例,而大陆、台湾和新加坡等地更多的是以加工为他人服务且作为其产业发展模式。
魏教授指出,必须要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是竞争的主体,其核心竞争能力就是创新能力。”以22家在科创板上市的芯片设计企业为例,根据其年报数据,2021年这些芯片设计企业的平均毛利率大概47%,比起美国芯片设计企业的62%的平均毛利率要低15%。虽然这些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达到了25.5%,比起美国半导体企业的平均17%的研发投入,高了8.5%,但这22家科创板上市的芯片设计企业总的研发投入额度只有10.8亿美元。
从数据来看,的企业的创新能力仍然受到规模、盈利能力等限制,实际上还是非常弱小,需要采取其他的方式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思考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断的努力,要做好各类准备。当前半导体产业仍然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很大挑战。因此,需要更多的去思考,思考在发展中会碰到什么问题?思考应该如何去解决问题?同时做好相应的准备,就不会遇到事情手忙脚乱。”
魏教授强调道,“的发展不会因为某些人某些事情而发生转变,也不会因为外界的打压就会停滞不前。必须做好各种各样的准备的同时,努力的向前奔跑。”
参考文献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giSp7htlexpLSbQTA_gK5w
https://mp.weixin.qq.com/s/ClBua64rDeGcQsbuUf8pgg
https://mp.weixin.qq.com/s/up3JNjiSoCz2n9eMwbV6AQ
https://mp.weixin.qq.com/s/S77DwK2JQ-yoceIngTox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