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波那契堆详解+摊还分析(附 带注释C代码)
题注: 此代码为浙江大学 ADS 课程使用,请勿抄袭作业。
斐波那契堆是一种可合并堆,支持以下5中操作:
MAKE-HEAP() : 创建和返回一个新的不含任何元素的堆
INSERT(H, x) : 将一个已填入关键字的元素 x 插入堆 H 中
MINIMUM(H) : 返回一个指向堆 H 中具有最小关键字元素的指针
EXTRACT-MIN(H) : 从堆 H 中删除最小关键字的元素, 并返回一个指向该元素的指针
UNION(H1, H2) : 创建并返回一个包含堆 H1 和 H2 所有元素的新堆。 堆 H1 和 堆 H2 由这一操作 “销毁”
除此之外, 斐波那契堆还支持以下两种操作:
DECREASE-KEY(H, x, k) : 将堆 H 中元素 x 的关键字赋予新值 k。 假定新值 k 不大于当前关键字
DELETE(H, x) : 从堆 H 中删除元素 x
1. 斐波那契堆结构
一个斐波那契堆是具有最小堆序的有根树的集合。每个有根树都具有最小堆的性质。
通过 H->min 来访问斐波那契堆 H。 该结点指向具有最小关键字的树的根节点。
在斐波那契堆中, 所有树的根都用其 left 和 right 指针链成一个环形的双链表,该双链表称为斐波那契堆的根链表。
x 的孩子链表也是用环形链表存储的, x->child 指向随机的一个孩子,兄弟间顺序随意。结点度数为孩子数。
typedef struct FibNode *HeapNode;
typedef struct FibNode *Position;
typedef struct FibHeap *FibQueue;
struct FibHeap {
// 指向堆中最小元素
Position min;
// 堆中的结点个数
int NodeNum;
};
struct FibNode {
// 环形链表,分别指向左右儿子
Position LeftSibling;
Position RightSibling;
// 指向双亲和其中一个儿子
Position Parent;
Position FirstChild;
// 结点标记
bool Mark;
// 元素值
int Element;
// 结点度数
int Degree;
};
势函数
为了之后的摊还分析, 我们定义斐波那契堆 H 的势函数
\(t(H)\) 表示 H 中根链表中树的数目, \(m(H)\) 表示 H 中已标记的结点数目
最大度数
对于摊还分析, 我们先假定, n 个结点的斐波那契堆任何结点度数的上界为 \(D(n)\) , 其中 \(D(n) = O(lgn)\)
2.可合并堆操作
创建新堆
// 创建一个新的斐波那契堆
FibQueue MAKE_HEAP()
{
FibQueue H = new FibHeap;
H->min = NULL;
H->NodeNum = 0;
return H;
}
插入一个结点
插入操作很方便, 只需要在根链表中插入一个结点。
如图所示,直接把 21 插入到 3 的左边。
// X 插入 H 的 RootList
void HEAP_INSERT_ROOT(FibQueue H, HeapNode X)
{
// 更新左兄弟的右指针
H->min->LeftSibling->RightSibling = X;
// X 左兄弟为 H->min 左兄弟
X->LeftSibling = H->min->LeftSibling;
// 更新 H->min 左兄弟
H->min->LeftSibling = X;
// X 右兄弟 H->min
X->RightSibling = H->min;
}
// X 插入 Fib H
void HEAP_INSERT(FibQueue H, HeapNode X)
{
// 初始化新插入的结点
X->Degree = 0;
X->Parent = NULL;
X->FirstChild= NULL;
X->Mark = false;
// 若堆中没有结点,插入第一个
if(H->min == NULL) {
// 只有 X, 指向自己即可
X->LeftSibling = X;
X->RightSibling = X;
// 只有X, 所以 H->min = X
H->min = X;
}
// 已有结点
else {
// 先把 X 插入循环链表中 (H->min 左边即可)
HEAP_INSERT_ROOT(H, X);
// 检查并更新 H->min
if(X->Element < H->min->Element)
H->min = X;
}
// 插入一个结点, 结点数 + 1
H->NodeNum++;
}
摊还分析
设 \(H'\) 是操作后的堆, 则有 \(t(H') = t(H) + 1, M(H') = M(H)\), 并且势的增加量为:
实际代价为\(O(1)\), 所以摊还代价为 \(O(1) + 1= O(1)\)
斐波那契堆合并
// 合并 X 和 Y 的根链表
void Concatenate(HeapNode X, HeapNode Y)
{
// 若为空, 不需要合并
if(X == NULL || Y == NULL)
return;
X->RightSibling->LeftSibling = Y;
Y->RightSibling->LeftSibling = X;
X->RightSibling = Y->RightSibling;
Y->RightSibling = X->RightSibling;
}
// 合并堆 H1, H2
void HEAP_UNION(FibQueue H1, FibQueue H2)
{
// 创建一个新堆
FibQueue H = MAKE_HEAP();
// H 指向 H1
H->min = H1->min;
// 把 H2 的 RootList 和 H1 合并
Concatenate(H->min, H2->min);
return H;
}
抽取最小结点
首先把最小结点 X 的儿子都上提到根链表中,之后把 X 从链表中移除。
先把 H->min 随意指向一个根节点, 之后的 CONSOLIDATE 和合并根结点并找到 H->min。
// X 从 H RootList 移除
void HEAP_REMOVE_ROOT(HeapNode X)
{
// X 的左儿子指向右儿子
X->LeftSibling->RightSibling = X->RightSibling;
// X 的右儿子指向左儿子
X->RightSibling->LeftSibling = X->LeftSibling;
}
HeapNode HEAP_EXTRACT_MIN(FibQueue H)
{
// 首先把 Z 的所有儿子上移到 H 的 RootList 中
HeapNode Z = H->min;
HeapNode X, Y;
if(Z != NULL) {
X = Z->FirstChild;
// 遍历 Z 的儿子
while(Z->Degree--) {
// X 插入后右兄弟改变, 提前记录
Y = X->RightSibling;
// 插入 RootList
HEAP_INSERT_ROOT(H, X);
// PrintRoot(H);
// 更新双亲
X->Parent = NULL;
// 下一个兄弟
X = Y;
}
// 将 Z 从 RootList 移除
HEAP_REMOVE_ROOT(Z);
// Z 指向自己, 说明移除后堆为空
if(Z == Z->RightSibling)
H->min = NULL;
else {
// 先把 H->min 随意指向一个结点
H->min = Z->RightSibling;
// PrintRoot(H);
// 调整堆结构
HEAP_CONSOLIDATE(H);
}
// 移除结点, 结点数 - 1
H->NodeNum--;
}
return Z;
}
合并根链表
这是斐波那契堆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合并使时间复杂度降低。
合并根链表的过程为重复执行以下步骤,知道根链表中每一个根都有不同度数。
- 在根链表中找到两个具有相同度数的根 x 和 y, 不失一般性,假定 \(x.key\leq y.key\)
- 把 y 链接到 x: 根链表中移除 y, 调用 HEAP-LINK, 使 y 成为 x 的孩子。 x.degree + 1, 清除 y 的标记(y 的作用之后会讲到)
使用辅助数组么 A[0, ... D(n)]
// 把 Y 合并成 X 的儿子
void MAKECHILD(HeapNode X, HeapNode Y)
{
X->Degree++;
// 找到 X 的第一个儿子, 把 Y 插入到第一个儿子左边
HeapNode Z = X->FirstChild;
// X 没有儿子
if(Z == NULL) {
Y->LeftSibling = Y;
Y->RightSibling = Y;
X->FirstChild = Y;
}
// 已经有儿子
else {
// 更新左兄弟的右兄弟
Z->LeftSibling->RightSibling = Y;
// 更新 Y 的左兄弟
Y->LeftSibling = Z->LeftSibling;
// 更新 Z 的左兄弟
Z->LeftSibling = Y;
// 更新 Y 的右兄弟
Y->RightSibling = Z;
}
// 更新 Y 的双亲
Y->Parent = X;
}
void HEAP_LINK(FibQueue H, HeapNode X, HeapNode Y)
{
// 把 Y 从 RootList 移除
// Y 作为 X 的儿子, X 度数 + 1
MAKECHILD(X, Y);
Y->Mark = false;
}
// 调整后的 FibHeap 满足 RootList 中没有相同度数的根
void HEAP_CONSOLIDATE(FibQueue H)
{
// 辅助数组 A[i] 指向一个 degree 为 i 的根
// Degree 的上界为 log n
int num = (log(H->NodeNum) + 1) * 2;
for(int i = 0; i < num; i++)
A[i] = NULL;
HeapNode M = H->min;
HeapNode R = M->RightSibling;
HeapNode X, Z;
// 遍历 RootList
do {
X = R;
Z = X;
R = X->RightSibling;
int d = X->Degree;
// 存在 degree 相同的结点
while(A[d] != NULL) {
HeapNode Y = A[d];
// X 为小结点, 合并在堆顶
if(X->Element > Y->Element)
NodeSwap(&X, &Y);
// 合并 X, Y
HEAP_LINK(H, X, Y);
// 合并后的度数为 d + 1
A[d] = NULL;
d++;
}
// 循环结束, A[d] = X
A[d] = X;
//PrintRoot(H);
} while(Z != M);
H->min = NULL;
// 把 A[i] 重新放入 RootList 中
for(int i = 0; i < num; i++) {
HeapNode X = A[i];
// A[i] 存在, 插入 RootList
if(X != NULL)
// 插入空 RootList
if(H->min == NULL) {
// 只有 X, 指向自己即可
X->LeftSibling = X;
X->RightSibling = X;
// 只有X, 所以 H->min = X
H->min = X;
}
// 已有结点
else {
// 先把 X 插入循环链表中 (H->min 左边即可)
HEAP_INSERT_ROOT(H, X);
// 检查并更新 H->min
if(X->Element < H->min->Element)
H->min = X;
}
}
}
摊还分析
在 CONSOLIDATE 中, 根链表的大小最大为 \(D(n) + t(H) - 1\)。 其中 for 循环遍历了根链表, 而 while循环的合并操作最多会合并根结点个数次 (每次合并结点个数 - 1) ,因此抽取最小结点的实际工作量为 \(O(D(n) + t(H))\)
抽取前的势为 \(t(H) + 2m(H)\) , 因为最多有 D(n) + 1 个结点留下且没有任何结点被标记,所以操作后最大的势为 \(D(n) + 1+2m(H)\)
摊还代价最多为:
3.关键字减值与删除
关键字减值
找到 X 后, 把 X 和父亲 Y 断开, 并把 X 加入到根链表中。
这里的关键在于级联操作, X 断开后, Y 的标记可能改变,导致 Y 也要继续断开, 以维护斐波那契堆。
// 切断 Y 和 X
void CUT(FibQueue H, HeapNode X, HeapNode Y)
{
// 把 X 从 Y 的儿子列表中移除, Y.degree - 1
HEAP_REMOVE_CHILD(X, Y);
// 把 X 加入到 RootList 中
HEAP_INSERT_ROOT(H, X);
// X 为根
X->Parent = NULL;
X->Mark = false;
}
void HEAP_DECREASE_KEY(FibQueue H, HeapNode X, int k)
{
// 值只能减小, 不能增大
if(k > X->Element) {
printf("new key is greater than current key\n");
return;
}
X->Element = k;
HeapNode Y = X->Parent;
// 如果 Y 存在并且 X 需要上移
if(Y != NULL && X->Element < Y->Element) {
CUT(H, X, Y);
CASCADING_CUT(H, Y);
}
// 更新 H->min
if(X->Element < H->min->Element)
H->min = X;
}
mark 标记
使用 mark 属性记录结点的状态。假定下面的步骤已经发正在了 X 上
- 在某个时刻, X 是根。
- 然后 X 被链接到另一个结点(成为孩子结点)
- 然后 X 有两个孩子被切断操作切除。
一旦失掉第二个孩子, 就切断 X 与父结点的链接,使成为新的根。这就是CASCADING(级联)的意义所在。
因此每当 X 被移至根上时, mark 为 false , 回到状态一。
/* 判断 Y 是否要和父亲切断
1. Y 曾经作为根
2. Y 之后成为了孩子结点(因为 Z 是 Y 的父亲)
3. 然后 Y 的两个孩子被切除了 (切除第一个孩子 Mark 为 True, 切除第二个孩子 Y 和 Z 分离)
*/
void CASCADING_CUT(FibQueue H, HeapNode Y)
{
HeapNode Z = Y->Parent;
if(Z != NULL)
// 切断了一个儿子, 标记为 true, 为下次切断做准备
if(Y->Mark == false)
Y->Mark = true;
// 符合切断条件, 递归向上继续切断
else {
//
CUT(H, Y, Z);
CASCADING_CUT(H, Z);
}
}
摊还分析
假定一次 DECREASE-KEY 调用了 c 次 CASCADING, 则实际代价为 \(O(c)\)
接下来计算势的变化。除了最后一次级联, 其余每次都会使一个结点的标记变为 false, 因此最多有 \(m(H) + c - 2\) 个被标记的结点(减少了 \(c - 1\) 个, 最后一次可能会增加一个, cut 的结点可能为 false) 。 此时的斐波那契堆包含 \(t(H) + c\) 棵树。
所以势的变化最多为
所以斐波那契堆的摊还代价至多是
删除结点
// 删除堆中结点 X
void HEAP_DELETE(FibQueue H, HeapNode X)
{
HEAP_DECREASE_KEY(H, X, -INFINITY);
HEAP_EXTRACT_MIN(H);
}
代价为 DECREASE-KEY 和 EXTRACT-MIN 时间之和, 所以 DELETE摊还时间为 $ O(lg n)$
4.最大度数的界
我们之前还遗留了一个最重要的证明, 即任意结点的度数的上界 \(D(n) 为 O(lgn)\)
特别地, 要证明 \(D(n) <= \lfloor\log_{\phi}^{n}\rfloor\), 这里 \(\phi\) 是黄金分割率,
关键在于定义 size(x) 为以 X 为根的子树中包括 X 本身的结点个数。 证明 size(x) 是 x.degree 的幂。
引理 1
\(设\ x \ 是斐波那契堆任意结点, 并假定\ x.degree \ge k。 设\ y_1, y_2, \cdots y_k 表示\ x\ 的孩子, 并以链入的先后顺序排序,\\ 则\ y_1.degree\ge0, 且对于\ i= 1, 2, 3, \cdots, k, 有\ y_i.degree \ge i - 2。\)
证明
显然, \(y_1.degree \ge 0\), 对于 \(i\ge 2\), 注意到 \(y_i\) 一定在 \(y_1, y2, \cdots y_{i- 1}\) 后键入,因此有 \(x.degree \ge i - 1\)。 而结点 \(y\) 成为 X 儿子的条件是 \(x.degree = y_i.degree\), 所以此时一定有 \(y_i \ge i - 1\), 之后结点 \(y\) 最多失去一个孩子(失去两个孩子被切除)。综上,\(y_i.degree\ge i - 2\)
引理 2
对于斐波那契数列:
有另一种表示方法
证明
做归纳假设 $$F_{k+1}=1+\sum_{i=0}^{k-1}F_{i}$$
引理 3
对于所有整数 \(k\geq0\), 斐波那契的第 \(k+2\) 个数满足 \(F_{k+2}\ge\phi^{k}\)
证明
假定对于\(i = 0, 1, \cdots, k-1, 有\ F_{i+2}>\phi^{i}\)
于是
引理 4
设 x 是斐波那契堆中的任意结点, 并设 k = x.degree, 则有 \(size(x)\ge F_{k+2}\ge \phi^k,\)
证明
显然, \(s_0 = 1, s_1 = 2。 s_k\) 最大为 \(size(x)\) , \(s_k\) 的值递增。
利用 \(s_k\ge F_{k+2}\) 归纳
推论
一个 n 个结点的斐波那契堆中任意结点的最大度数 D(n) 为 O(lgn)
证明
\(n\ge size(x)\ge\phi^k\) , 取对数, \(k \le \log_{\phi}^n\), 所以任意结点的最大度数 D(n) 为 O(lgn)
5. 完整代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math>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struct FibNode *HeapNode;
typedef struct FibNode *Position;
typedef struct FibHeap *FibQueue;
struct FibHeap {
// 指向堆中最小元素
Position min;
// 堆中的结点个数
int NodeNum;
};
struct FibNode {
// 环形链表,分别指向左右儿子
Position LeftSibling;
Position RightSibling;
// 指向双亲和其中一个儿子
Position Parent;
Position FirstChild;
bool Mark;
// 元素值
int Element;
// 结点度数
int Degree;
};
HeapNode *A;
void PrintNode(HeapNode X)
{
cout<<X->Element<<endl;
cout<<X->LeftSibling->Element<<" "<<X->RightSibling->Element<<endl;
cout<<endl;
}
void PrintRoot(FibQueue H)
{
//cout<<"The RootList is:"<<endl;
HeapNode M = H->min;
HeapNode X = M;
do {
X = X->RightSibling;
PrintNode(X);
} while(X != M);
}
// 创建一个新的斐波那契堆
FibQueue MAKE_HEAP()
{
FibQueue H = new FibHeap;
H->min = NULL;
H->NodeNum = 0;
return H;
}
// X 插入 H 的 RootList
void HEAP_INSERT_ROOT(FibQueue H, HeapNode X)
{
// 更新左兄弟的右指针
H->min->LeftSibling->RightSibling = X;
// X 左兄弟为 H->min 左兄弟
X->LeftSibling = H->min->LeftSibling;
// 更新 H->min 左兄弟
H->min->LeftSibling = X;
// X 右兄弟 H->min
X->RightSibling = H->min;
}
// X 从 H RootList 移除
void HEAP_REMOVE_ROOT(HeapNode X)
{
// X 的左儿子指向右儿子
X->LeftSibling->RightSibling = X->RightSibling;
// X 的右儿子指向左儿子
X->RightSibling->LeftSibling = X->LeftSibling;
}
// 把 X 从 Y 的儿子列表中移除
void HEAP_REMOVE_CHILD(HeapNode X, HeapNode Y)
{
Y->Degree--;
// 防止 Y 的 Child 连到 X 的情况
Y->FirstChild = X->RightSibling;
// 把 X 从链表中移除
HEAP_REMOVE_ROOT(X);
// Y 没有儿子了
if(!Y->Degree)
Y->FirstChild = NULL;
}
// X 插入 Fib H
void HEAP_INSERT(FibQueue H, HeapNode X)
{
// 初始化新插入的结点
X->Degree = 0;
X->Parent = NULL;
X->FirstChild= NULL;
X->Mark = false;
// 若堆中没有结点,插入第一个
if(H->min == NULL) {
// 只有 X, 指向自己即可
X->LeftSibling = X;
X->RightSibling = X;
// 只有X, 所以 H->min = X
H->min = X;
}
// 已有结点
else {
// 先把 X 插入循环链表中 (H->min 左边即可)
HEAP_INSERT_ROOT(H, X);
// 检查并更新 H->min
if(X->Element < H->min->Element)
H->min = X;
}
// 插入一个结点, 结点数 + 1
H->NodeNum++;
}
// 交换 X, Y
void NodeSwap(HeapNode *X, HeapNode *Y)
{
HeapNode Temp;
Temp = *X;
*X = *Y;
*Y = Temp;
}
// 把 Y 合并成 X 的儿子
void MAKECHILD(HeapNode X, HeapNode Y)
{
X->Degree++;
// 找到 X 的第一个儿子, 把 Y 插入到第一个儿子左边
HeapNode Z = X->FirstChild;
// X 没有儿子
if(Z == NULL) {
Y->LeftSibling = Y;
Y->RightSibling = Y;
X->FirstChild = Y;
}
// 已经有儿子
else {
// 更新左兄弟的右兄弟
Z->LeftSibling->RightSibling = Y;
// 更新 Y 的左兄弟
Y->LeftSibling = Z->LeftSibling;
// 更新 Z 的左兄弟
Z->LeftSibling = Y;
// 更新 Y 的右兄弟
Y->RightSibling = Z;
}
// 更新 Y 的双亲
Y->Parent = X;
}
void TEST(HeapNode X, HeapNode Y)
{
X->LeftSibling = Y;
}
void HEAP_LINK(FibQueue H, HeapNode X, HeapNode Y)
{
// 把 Y 从 RootList 移除
// Y 作为 X 的儿子, X 度数 + 1
MAKECHILD(X, Y);
Y->Mark = false;
}
// 调整后的 FibHeap 满足 RootList 中没有相同度数的根
void HEAP_CONSOLIDATE(FibQueue H)
{
// 辅助数组 A[i] 指向一个 degree 为 i 的根
// Degree 的上界为 log n
int num = (log(H->NodeNum) + 1) * 2;
for(int i = 0; i < num; i++)
A[i] = NULL;
HeapNode M = H->min;
HeapNode R = M->RightSibling;
HeapNode X, Z;
// 遍历 RootList
do {
X = R;
Z = X;
R = X->RightSibling;
int d = X->Degree;
// 存在 degree 相同的结点
while(A[d] != NULL) {
HeapNode Y = A[d];
// X 为小结点, 合并在堆顶
if(X->Element > Y->Element)
NodeSwap(&X, &Y);
// 合并 X, Y
HEAP_LINK(H, X, Y);
// 合并后的度数为 d + 1
A[d] = NULL;
d++;
}
// 循环结束, A[d] = X
A[d] = X;
//PrintRoot(H);
} while(Z != M);
H->min = NULL;
// 把 A[i] 重新放入 RootList 中
for(int i = 0; i < num; i++) {
HeapNode X = A[i];
// A[i] 存在, 插入 RootList
if(X != NULL)
// 插入空 RootList
if(H->min == NULL) {
// 只有 X, 指向自己即可
X->LeftSibling = X;
X->RightSibling = X;
// 只有X, 所以 H->min = X
H->min = X;
}
// 已有结点
else {
// 先把 X 插入循环链表中 (H->min 左边即可)
HEAP_INSERT_ROOT(H, X);
// 检查并更新 H->min
if(X->Element < H->min->Element)
H->min = X;
}
}
}
HeapNode HEAP_EXTRACT_MIN(FibQueue H)
{
// 首先把 Z 的所有儿子上移到 H 的 RootList 中
HeapNode Z = H->min;
HeapNode X, Y;
if(Z != NULL) {
X = Z->FirstChild;
// 遍历 Z 的儿子
while(Z->Degree--) {
// X 插入后右兄弟改变, 提前记录
Y = X->RightSibling;
// 插入 RootList
HEAP_INSERT_ROOT(H, X);
// PrintRoot(H);
// 更新双亲
X->Parent = NULL;
// 下一个兄弟
X = Y;
}
// 将 Z 从 RootList 移除
HEAP_REMOVE_ROOT(Z);
// Z 指向自己, 说明移除后堆为空
if(Z == Z->RightSibling)
H->min = NULL;
else {
// 先把 H->min 随意指向一个结点
H->min = Z->RightSibling;
// PrintRoot(H);
// 调整堆结构
HEAP_CONSOLIDATE(H);
}
// 移除结点, 结点数 - 1
H->NodeNum--;
}
return Z;
}
// 切断 Y 和 X
void CUT(FibQueue H, HeapNode X, HeapNode Y)
{
// 把 X 从 Y 的儿子列表中移除, Y.degree - 1
HEAP_REMOVE_CHILD(X, Y);
// 把 X 加入到 RootList 中
HEAP_INSERT_ROOT(H, X);
// X 为根
X->Parent = NULL;
X->Mark = false;
}
/* 判断 Y 是否要和父亲切断
1. Y 曾经作为根
2. Y 之后成为了孩子结点(因为 Z 是 Y 的父亲)
3. Y 的两个孩子被切除了 (切除第一个孩子 Mark 为 True, 切除第二个孩子 Y 和 Z 分离)
*/
void CASCADING_CUT(FibQueue H, HeapNode Y)
{
HeapNode Z = Y->Parent;
if(Z != NULL)
// 切断了一个儿子, 标记为 true, 为下次切断做准备
if(Y->Mark == false)
Y->Mark = true;
// 符合切断条件, 递归向上继续切断
else {
//
CUT(H, Y, Z);
CASCADING_CUT(H, Z);
}
}
void HEAP_DECREASE_KEY(FibQueue H, HeapNode X, int k)
{
// 值只能减小, 不能增大
if(k > X->Element) {
printf("new key is greater than current key\n");
return;
}
X->Element = k;
HeapNode Y = X->Parent;
// 如果 Y 存在并且 X 需要上移
if(Y != NULL && X->Element < Y->Element) {
CUT(H, X, Y);
CASCADING_CUT(H, Y);
}
// 更新 H->min
if(X->Element < H->min->Element)
H->min = X;
}
// 合并 X 和 Y 的根链表
void Concatenate(HeapNode X, HeapNode Y)
{
// 若为空, 不需要合并
if(X == NULL || Y == NULL)
return;
X->RightSibling->LeftSibling = Y;
Y->RightSibling->LeftSibling = X;
X->RightSibling = Y->RightSibling;
Y->RightSibling = X->RightSibling;
}
// 合并堆 H1, H2
void HEAP_UNION(FibQueue H1, FibQueue H2)
{
// 创建一个新堆
FibQueue H = MAKE_HEAP();
// H 指向 H1
H->min = H1->min;
// 把 H2 的 RootList 和 H1 合并
Concatenate(H->min, H2->min);
return H;
}
// 删除堆中结点 X
void HEAP_DELETE(FibQueue H, HeapNode X)
{
HEAP_DECREASE_KEY(H, X, -INFINITY);
HEAP_EXTRACT_MIN(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