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ontext-人人都可以实现的简单协程库
ucontext的介绍
http://blog.csdn.net/qq910894904/article/details/41911175
协程的介绍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routine
风云的c库
http://blog.codingnow.com/2012/07/c_coroutine.html
https://github.com/cloudwu/coroutine/
腾讯的开源c++库
https://code.csdn.net/Tencent/libco/tree/master
微信的coroutine的应用
http://www.58maisui.com/2016/06/16/a-210/
http://blog.csdn.net/brainkick/article/details/48676403
http://opensource.tencent.com/libco.html
getcontext makecontext setcontext swapcontext介绍
http://blog.amalcao.me/blog/2014/07/10/cxie-cheng-zhi-ucontextpian-shang/
https://github.com/zfengzhen/Blog/blob/master/article/ucontext%E7%B0%87%E5%87%BD%E6%95%B0%E5%AD%A6%E4%B9%A0.md
所谓 “ucontext” 机制是 GNU C 库提供的一组用于创建、保存、切换用户态执行“上下文”(context)的API,可以看作是 “setjmp/long_jmp” 的“升级版”,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函数:
|
结构体 ucontext_t
和上述4个函数声明一起定义在系统头文件<ucontext.h>
中,该类型的具体实现与体系结构相关,但规范要求其至少要包含以下字段:
|
其中 sigset_t
和 stack_t
定义在标准头文件 <signal.h>
中, uc_link
字段保存当前context结束后继续执行的context记录, uc_sigmask
记录该context运行阶段需要屏蔽的信号,uc_stack
是该context运行的栈信息, 最后一个字段uc_mcontext
则保存具体的程序执行上下文——如PC值、堆栈指针、寄存器值等信息——其实现方式依赖于底层运行的系统架构,是平台、硬件相关的。
下面具体来看每个函数的功能:
-
int makecontext(ucontext_t *ucp, void (*func)(), int argc, ...)
该函数用以初始化一个ucontext_t类型的结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用户执行上下文。函数指针func指明了该context的入口函数,argc指明入口参数个数,该值是可变的,但每个参数类型都是int型,这些参数紧随argc传入。 另外,在调用makecontext之前,一般还需要显式的指明其初始栈信息(栈指针SP及栈大小)和运行时的信号屏蔽掩码(signal mask)。 同时也可以指定uc_link字段,这样在func函数返回后,就会切换到uc_link指向的context继续执行。 -
int setcontext(const ucontext_t *ucp)
该函数用来将当前程序执行线索切换到参数ucp
所指向的上下文状态,在执行正确的情况下,该函数直接切入到新的执行状态,不再会返回。比如我们用上面介绍的makecontext初始化了一个新的上下文,并将入口指向某函数entry()
,那么setcontext成功后就会马上运行entry()
函数。 -
int getcontext(ucontext_t *ucp)
该函数用来将当前执行状态上下文保存到一个ucontext_t结构中,若后续调用setcontext或swapcontext恢复该状态,则程序会沿着getcontext调用点之后继续执行,看起来好像刚从getcontext函数返回一样。 这个操作的功能和setjmp所起的作用类似,都是保存执行状态以便后续恢复执行,但需要重点指出的是:getcontext函数的返回值仅能表示本次操作是否执行正确,而不能用来区分是直接从getcontext操作返回,还是由于setcontext/swapcontex恢复状态导致的返回,这点与setjmp是不一样的。 -
int swapcontext(ucontext_t *oucp, ucontext_t *ucp)
理论上,有了上面的3个函数,就可以满足需要了(后面讲的libgo就只用了这3个函数,而实际只需setcontext/getcontext就足矣了),但由于getcontext不能区分返回状态,因此编写上下文切换的代码时就需要保存额外的信息来进行判断,显得比较麻烦。 为了简化切换操作的实现,ucontext 机制里提供了swapcontext这个函数,用来“原子”地完成旧状态的保存和切换到新状态的工作(当然,这并非真正的原子操作,在多线程情况下也会引入一些调度方面的问题,后面会详细介绍)。 为了进一步理解swapcontext这个函数的设计目的,可以尝试利用getcontext/setcontext完成同样的功能,你需要怎样编写代码? 同时,也不妨思考一下下面这段代码的执行结果(该例出自维基百科Setcontext 条目):
|
小结
可以看出,用ucontext机制实现一个“协程”系统并不困难。 实际上,每个运行上下文(ucontext_t)就直接对应于“协程”概念,对于协程的“创建”(Create)、“启动” (Spawn)、“挂起” (Suspend)、“切换” (Swap)等操作,很容易通过上面的4个API及其组合加以实现,需要的工作仅在于设计一组数据结构保存暂不运行的context结构,提供一些调度的策略即可。 这方面的开源实现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Go的前身,libtask库。
对于将“协程”映射到多OS线程执行的情形,就要稍稍复杂一些,但主要的问题是集中在共享任务队列的实现、调度线程间的互斥等,至于“协程”的映射问题,与单线程情况没有太大的区别。 对于这方面的开源借鉴,当然首推Go的运行时 —— 但由于标准Go实现没有使用GNU C库,而是自行设计了包括C编译器在内的整套工具链,因而就没有直接采用ucontext机制(尽管其内部实现机制与ucontext原理类似)。
以后有机会,会再分析一下GCC Go语言前端的运行时实现——libgo。 libgo的调度器部分基本用C开发并由GCC编译,“goroutine”(Go语言中相对于“协程”的概念)也直接以“ucontext”机制实现,其代码对于分析C语言下“协程”系统实现方法而言,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