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漫谈《信心铭》读书笔记
《信心铭》精心著述《信心铭》,以诗体写成,146句,四字一句,584字,从历史与现实,祖师与信徒、教义与修持的结合上,阐明义理,大开方便,应机施教,是关于心地功夫和心地法门的开示,作者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其与六祖坛经并称为最中国化之佛门典籍。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惟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惟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元,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净尽,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PS 备注:
禅宗
初祖菩提达摩大师 520~526,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
二祖慧可大师 487~593,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汜水镇人,约四十岁时,公元527年?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立雪断臂,得达摩衣钵真传(公元527南朝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在位在同泰寺第一次出家)。在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进行灭佛运动,慧可和同学昙林曾努力保护经典和佛像。后来他又南行隐居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县),在这山里传法与三祖僧璨。周武灭佛停止后,他又回到邺都(河北省临漳县),隋开皇十三年(593)入寂。
三祖僧璨大师,约公元510年-606年,又作僧粲,隋大业二年圆寂,生年及事迹不详,为中国佛教禅宗三祖,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数年,后得授与衣钵为禅宗三祖。三祖在入寂前,传衣钵于弟子道信为禅宗四祖。
四祖道信大师 司马道信 580年4月3日-651年,生于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隋唐高僧,于公元651年(永徽二年)坐化,后被唐代宗谥为“大医禅师”。
五祖弘忍大师 602~675,唐代高僧,今湖北省黄梅县濯港镇人,又说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东山法门开创者,被尊为禅宗五祖。《祖堂集》卷二称他“幼而聪敏,事不再问”。 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道信传法于弘忍(禅宗五祖)。
六祖惠能大师 638-713 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公元645年 唐贞观十九年。玄奘取经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