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开发智慧敏捷系列之六:之一~之五的小结

这是敏捷开发智慧敏捷的第六篇。(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

写多了,才发现前几篇文章中有几篇都落下个章节,就是除了“看着办”之外的一些常见做法,这里总结一下。

所谓常见做法,就是为了防止“看着办”看走了眼,而提前可以参考的方法,可以作为起点,但未必真的正好合适,更很难永远合适,所以不是终点。

为了阅读方便,在原文中也添加了,这里仅做归纳。

“写不写文档”的常见做法

常见的文档虽然很多,但下面几个维度几乎永远存在,具体某个文档通过几个维度的分析,处理方法各不相同:

信息长期/短期有效的文档

    长期有效比如竞争对手分析文档,架构设计文档,需求管理文档(用户故事),产品路线图……

    长期文档适合详细描述,用语应完整(就是写Word那种写法),甚至可以动用图形和建模工具。

    短期有效比如评审发现的问题,PO在计划会上讲解的内容等。

    短期文档适合粗略描述,典型的就是用纸或Word凌乱地写一些关键内容,无需长期保存,月末一般就无用了。

不可/可被”可运行软件“替代的文档

    上面举例的文档中,竞争对手、架构设计、用户故事、路线图都无法从代码中看出来,适合文档化。此外,一些科学计算的公式、复杂的设计也属于此列。

    而界面设计、数据库表结构设计、流程图、伪码等,一旦软件做好了,更容易在可运行软件中看出,就不要着大量笔墨于此。

    若感觉后者处于”没有就做不出软件,但做出软件又没用了“的尴尬境地时,应采用轻量级设计

“写不写架构设计”的一般做法

之三原文中已经写了,就不多说了。

“每日立会”的常见做法

1~4人团队

这个规模的团队,优先使用139团队结构和松结对编程方法,即由师傅(小组长)密切地与徒弟们沟通。这会涉及到沟通管理、时间管理、过度沟通、有效生产率等问题,在链接的系列博客中有所详述,都不是问题。

这个规模的团队应该不开立会,而是更密切的交流方式。它的运行方式更像XP,而非Scrum。

5~9人团队

这个规模的团队,优先划分为2~3个小组,每个团队仍按松结对编程方法运行。

由于人多了,组间难以沟通,所以开个立会是必要的,主要目的是组间进度沟通,因此不会发生技术沟通(这是组内的事情),所以也不可能超时。

小组长应把握好应该如何与对方组沟通、沟通什么的问题。

更大型的团队

更大型的团队,则推荐组长+小组长参与开超级立会,组员不参加。

这类会议也是进度沟通会,所以不会涉及技术沟通。

为何不让Scrum Master们开个会议?因为专职的Scrum Master不负责技术、进度、质量这些事情,真正对这些熟悉的,是团队组长和核心骨干。

后面两种会议,很像是“Scrum of XPs”,而不是“Scrum of Scrums”,前者的沟通性更强。

“定不定流程和模板”的常见做法

敏捷开发过程与模板

多数企业做敏捷开发培训与咨询的目的,都是为了形成相对稳定、统一的敏捷开发过程,因此过程与模板是应该有的。否则连Scrum Master都不知道自己要维持的秩序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在使用过程与模板的时候,不应该执着,而应该灵活。

动态使用的原则

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一个规律,就是每个产品都会有出现,兴起,鼎盛,衰落……这个过程,而打败他们的,往往是另外一个新兴的但却更简单的产品。究其原因,在初期由于老客户不断的要求,新产品的功能都会不断增加;增加了功能的新产品,增强了竞争力,因而也就更热卖;但产品复杂度到了一定程度,使用这个产品的门槛也就越来越高,新用户就越来越不接受这个产品了,市场反而被简单的产品所抢走。(详情参考产品之六爻:http://blog.csdn.net/cheny_com/article/details/5872882

过程与模板也是如此,对老团队而言,在不断改进和细化;而新团队的门槛却节节攀升,最终造成在整个企业推广的时候,面临重重阻碍。

因此组织应该分层、分阶段地部署过程与模板,而Scrum Master也要随机应变地维持秩序。

这一点对Scrum Master的要求极高,因为”随机应变“不是被动的,就是看什么能推动就推什么,而是主动的,就是发现团队有什么问题,就知道流程和模板中哪些内容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posted @ 2011-11-16 15:21  我的一天  阅读(12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