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分析之报告信息的四个层次:数据,信息,分析,措施
作者:陈勇
原文:http://blog.csdn.net/cheny_com
是否经常遇到这种情况:领导拿到某个报告,里边充满了各种精美报表(假设我们不再谈论由文字组成的报告了),然而整篇报告仍不知所云,领导看后不知所措,最后报告不知所终。
这是因为报告的制作者忽略了报告的最终用途:领导或其他阅读者希望看到报告后采取措施,阻止坏的事情发生或加速好的事情发生。
请看下面例子:
缺陷趋势
数据:
缺陷趋势图
信息:
V3.0中发现的缺陷数量大大高于V1.0和V2.0,我们要采取行动!
这就要求在趋势图中,至少需要提供1.0~3.0之间的差别。
分析:
缺陷数量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
V3.0的代码数量比1.0/2.0大得多(这就要求在趋势图中,同步画出各自的代码行数)
因为时间紧,V3.0没做自动化测试(这就要求在趋势图中,同步画出自动测试覆盖率)
V3.0团队加入了很多新人(这就要求在趋势图中,同步画出人数或流动性等)
……
措施:
每个原因都可以找到一条或多条措施来改进,比如:
……大得多 = 换成缺陷密度看看,兴许并没有真正缺陷变多
……没有自动化测试 = 保证覆盖率
……很多新人 = 培训,规范,导师制度,主程序员制度,代码审查等等
……
具体实现起来,笔者的习惯是生产多张并排两张报表,首张报表表明信息,次张报表帮助分析原因。如果看第一张报表中没有异常信息,则可以忽略第二张表;反之从第二张中找原因。由于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应该先用鼻子“闻出”潜在的原因,尽量只用一张有效的原因表,而非把所有原因分析表都列出。
另外一个问题:多数措施都很直观,为什么还要分析后才能知道做哪个?全做了不行吗?这就涉及到进化论中的“不浪费原则”。为何人类的动耳肌退化了(正确问法是:为何耳朵能懂的人被淘汰了)?因为凡是在进化中有浪费行为的生物最终都被淘汰了。名人名言说“如果每天能进步1%,三个月后就能进步两倍”(1.01的70次方等于2),换到我们的问题就是“那些每天都多做1%浪费事情的人三个月后就……快崩溃了”
下面两个额外的思考题,供非软件行业人士使用。都是笔者亲身参与并得到答案的,当然每个企业的答案都不一样。
l 百度关键字推广效果报表
l 长期和短期销售分析报表
引用请注明出处。
点击下载免费的敏捷开发教材:《火星人敏捷开发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