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CAP定理的含义
转自:https://blog.csdn.net/pengjunlee/article/details/86517935
1998年,加州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 Eric Brewer 提出了分布式系统的三个指标:
C:Consistency,一致性。在分布式系统中的所有数据备份,在同一时刻具有同样的值,所有节点在同一时刻读取的数据都是最新的数据副本(all nodes see the same data at the same time)。
A:Availability ,可用性,好的响应性能。完全的可用性指的是在任何故障模型下,服务都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完成并进行响应(Reads and writes always succeed)。
P:Partition Tolerance ,分区容错性,即分布式系统在遇到某些节点或网络分区故障的时候,仍然能够对外提供满足一致性或可用性的服务。分区容错性要求一个分布式系统中有某一个或者几个节点故障时,其他剩下的节点还能够正常运转并对外提供服务,对于用户而言并没有什么体验上的影响。
Eric Brewer 指出任何分布式系统只可同时满足CAP三个指标中的两个,无法三者兼顾,这个结论就叫做 CAP 定理。
定理解读
分布式的服务化系统都需要满足分区容忍性,那么我们必须在一致性(C)和可用性(A)之间进行权衡。在网络分区故障发生时,两个分布式节点之间无法进行通信,那么我们对一个节点进行的修改操作将无法同步到另外一个节点,所以数据的一致性(C)将无法满足,因为两个分布式节点的数据不再保持一致。除非我们牺牲可用性(A),也就是在网络分区故障发生时,暂停分布式系统对外提供修改数据服务,直到网络状况完全恢复正常再继续对外提供修改数据服务。
CP满足的情况下,A不能满足的原因:
若要满足一致性(C)就需要在多个分布式节点之间进行数据同步,在数据同步完成之前整个系统都将不可用。节点数量越多分区容错性(P)越好,同时数据同步所耗费的时间自然也就越长,从而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请求响应,导致可用性(A)不能满足。
CA满足的情况下,P不能满足的原因:
若要满足一致性(C)就需要在多个分布式节点之间进行数据同步,在数据同步完成之前整个系统都将不可用。需同步的节点数量越多,数据同步所需耗费的时间越长,可用性(A)也越差。若要同时保证可用性(A),那么需同步的节点数量就需要尽量减少,从而导致分区容错性(P)无法满足。
AP满足的情况下,C不能满足的原因:
节点的数量越多,分区容错性(P)越好,节点间数据同步所需耗费的时间越长,若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请求响应即保证可用性(A),那么数据就可能不能及时地同步到其他节点,从而无法保证节点间的数据一致性(C)。
如何抉择
对于现如今大多数的互联网应用场景,都倾向于采用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它们通常节点众多、部署相对分散,随着集群规模变得越来越大,节点故障、网络故障已是常态。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那些对数据一致性(C)要求不高的场景,例如电商系统,我们只需要保证分区容错性(P)和可用性(A),对于数据一致性(C)退而求其次仅保证数据的最终一致性即可。这虽然会某些地方影响客户体验,但并不会达到造成用户流失的严重程度。
对于像银行系统这类对数据一致性(C)要求较高的场景,数据一致性(C)必须保证。网络发生故障宁可停止服务(或者只读不写),这是保证分区容错性(P)和数据一致性(C),舍弃可用性(A)。
目前比较主流的注册中心有 Zookeeper、Eureka、Consul、Etcd 等,以Zookeeper 和Eureka为例, 在进行注册中心选择时,CAP又该如何抉择呢?
Zookeeper:CP设计,保证了一致性,集群搭建的时候,某个节点失效,则会进行选举新的Leader,或者半数以上节点不可用,则无法提供服务,因此可用性(A)没法满足。
Eureka:AP设计,无主从节点,一个节点挂了,自动切换其他节点继续使用,去中心化,但数据一致性(C)不满足。
在分布式系统中分区容错性(P)肯定要满足,所以只能在CA中二选一, 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更适合的,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业务场景来进行架构设计:
如果要求一致性,则选择 Zookeeper,如金融行业
如果要求可用性,则选择 Eureka,如电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