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terwoo

梦开始的地方

博客园 首页 联系 订阅 管理

最近对测试需求定义产生兴趣,老大叫我写一篇如何进行测试需求定义的指南,“写一文,先读百卷书”,找来一些相关参考资料,把他共享出来;
以下这篇文章是jackei前辈的佳笔,关于RUP的:

如何确定测试工作的范围?
  对于一个存在生命周期的软件产品来说,它的开发和测试往往都不是一次性的,因为随着新的需求的出现,以及对原有版本的改进,新的版本会不断的发布(即使对于一些以客户定制方式运作的项目,在开发过程中以及发布后的维护期内,也会产生众多的内部版本)。随着版本的迭代,我们的测试工作也会一直继续下去。而在每一次迭代时,可能在整个工作阶段的开始就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市场需求、既定的发布时间、并发的工作导致的资源紧张等等,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对软件质量要求的适度,最终使得我们在每个阶段的测试工作的要求或者说所涉及到的内容有可能是不同的。这种变化,最终将会影响到测试需求的确定。
  那么到底该如何确定每次迭代是测试工作的范围呢?在笔者的实践中,通常把测试工作范围的确定,等价的认为是软件需求的确定。
  不过现在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是这样:软件需求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有时候到了后期还会有新的需求添加进来,还有些需求在交付内部测试版本之后又发现原来的需求本身就存在缺陷,之后再次返工,在软件最终发布之前,怎么可能确定的下来呢。啊,这些都是让我们的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极其头痛的事情。到底应该怎样在频繁变更的需求中确定哪些部分是我们在某个阶段要测试的内容呢?或者说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改善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呢?一个实际的做法就是实现软件需求的版本化控制。既然说到了这里,就不免要说些题外话。笔者一直都认为软件需求是开发工作和测试工作在制定计划、开展工作时所共同参照的源头和依据,而我们只有在源头上控制好,才能保证下面工作的平稳开展。如果希望某个阶段工作的进度和内容可以明确的定义下来,就必须要考虑软件需求的版本化控制。这里所提到的“软件需求的版本化控制”,是指在一个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当要进行一个新版本的迭代时,要尽早的确定这个版本中将要实现的需求,并同上个版本做出比较,哪些内容是新增的,哪些内容是被调整过的。在该阶段工作开始之初的工作会议上,明确的向所有需要了解软件需求的涉众传达这部分信息。而如果在该版本的开发过程中不断的出现需求变更的情况,则应该根据市场策略、已公布的发布时间、客户需求、实现的代价、难易程度以及对现有工作的影响等方面,对需求进行适度划分,严格定义当前版本中需要实现的需求,而其他部分,则作为未来版本的软件需求进行考虑。如果有的朋友认为上面的内容还是太理论化,需要一个更实际的、可操作的方法。那么只能说,对于需求的变更,以及因为需求变更而引起的设计的变更,必须要早发现,早讨论,早决定,早调整。这可能更多的要依靠一个团队中相关负责人员的主动工作来保证,而不是依靠一个明确的方法。注意,这里的一个关键是,对于软件需求,同样需要严格按照版本进行管理,或者说使用“基线”进行管理。

如何整理测试需求?
  一旦当前阶段测试工作的范围确定下来,我们就可以开始考虑测试需求的整理——也就是明确的定义现阶段要“测什么”。测试需求的确定将为我们制定进度时间表、分配资源以及如何确定某个阶段测试工作是否完成提供一个可供衡量的标准。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已被确定的测试需求是我们进行测试用例设计和考虑测试覆盖的依据。整理测试需求的第一步,就是要“测试需求”。测试需求?对,不知道您是否想到,这里的“测试需求”中的“测试”是一个动词,指的是对软件需求本身的检查。
  啊?这不是已经超出了测试工作的范围了吗?测试人员不是应该只关心软件的实现同需求是否相符吗?这样对测试人员要求未免太高了。——这是笔者过去同一些朋友谈到测试人员必须对需求进行检查时听到的一些不同的声音。  在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软件测试的工作到底做什么?
  在《软件测试》( Ron Patton〔美〕,中文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测试新手入门的经典教材)一书的第10页,有一个明确而简洁的定义:软件测试员的目标是找到软件缺陷,尽可能早一些,并确保其得以修复。
  瞧!这里说要“尽可能早”的“找到软件缺陷”。那这“尽可能早”要早到什么时候呢?
  不知道大家对《软件工程》这本书还有什么印象。至少在笔者看过的多个不同版本的软件工程方面的书中,对于软件缺陷都会有一段类似的描述:缺陷发现的越早,则修复这个缺陷的代价就越小,在需求、设计、编码、测试、发布等不同的阶段,发现缺陷后修复的代价都会比在前一个阶段修复的代价提高10倍(参见下图)。这样看来,上面问题的答案自然就变成了“秃子头上的虱子”:从需求阶段开始!从“测试需求”开始!
  注意,笔者这里的观点并不是说可以取消团队中的“需求评审会议”,这里并不存在冲突。笔者所希望讲述的,是测试人员应该如何看待软件需求,而并不是把“需求评审会议”所承担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在论坛上也偶尔看到有的朋友问:如何测试需求呢?每次看到这样的提问,笔者内心就禁不住的一阵激动,因为一直以来,讨论这方面问题的朋友的确少之又少。

在笔者的实际工作中,对软件需求的检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软件需求正确性的检查,也就是要保证需求文档中所描述的内容是真实可靠的。在进行这部分工作时,不要迷信所谓的“都是用户提出的真实的需求”,因为我们必须考虑,提出这些需求的涉众,是否真的可以正确的描述自己的需求?我们的需求人员是否真的可以正确的理解用户的需求?有没有一些被用户认为在业务处理上是理所当然、极其平常的事情,而没有作为需求提出来?有没有一些被用户认为他们过去使用的软件已经提供了相应的功能,所以认为我们也应当提供,而没有提出来的?关于这个问题,也曾经有朋友提过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样对测试人员的要求太高了——既要熟悉需求人员的工作,又要熟悉软件所涉及的行业的业务。但笔者还是固执的认为,作为测试人员,还是需要对软件产品所涉及的行业的业务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当然,这不是对一个刚刚入门的测试者的要求,但是如果想称为一个优秀的测试者,是难免要付出这部分努力的。
  二是要保证软件需求的可测试性。对于“可测试性”,笔者的概念是:对于一条软件需求或者一个需要实现的特性,必须存在一个可以明确预知的结果,并且可以通过设计一个可以重复的过程来对这个明确的结果进行验证。说的具体一点,就是要保证所有的需要实现的需求都是可以用某种方法来明确的判断是否符合需求文档中的描述。如果对于某条需求或某个特性,无法通过一个明确的方法来进行验证,或者无法预知它的结果,那么就意味着这条需求的描述存在缺陷,应该请需求人员对需求文档进行修改或补充——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作为测试人员对需求无法产生准确的理解,那么开发人员也同样无法对同一条需求产生准确的理解。对于一条确定的软件需求理解的二义性,是在不规范的开发过程中导致返工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认为有必要,那应该在“需求评审会议”上确认所有涉众对需求的理解是一致的。当然,对于如何提高软件需求的质量,在网络上或者已经出版的书刊中都已经有了很多更加具体、实用的方法,如果有兴趣,大家也可以找来参考。不过,如果您是一位测试者,那么上面这部分内容对您仍然是非常有用的。相信您只要在工作中进行尝试,慢慢的体会,一定会发现这种方法给您带来的好处。?现在当前的测试工作范围已经确定,相应版本的软件需求也通过了评审,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已经确定的范围内进行测试需求的整理。我们手头上可以参考的东西,通常会有软件需求规约(以下简称SRS)和用例(以下简称UC)——当然,也可能是一份包含UC的SRS。通过对SRS和UC的阅读,我们可以从文档对特性和业务流程的描述中获得对软件所涉及的业务的一个基本的认识。比如用户在处理实际业务时都要作些什么,多个业务之间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用户在处理业务是对于哪些地方有特别的要求,等等。这部分规则,将成为我们的测试需求中最基本的一部分。
  至于测试需求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大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设计,而没有必要把思路限制在到底使用表格方式还是使用文本方式,只要把握一个原则就行了:在一条测试需求中,用容易理解的自然语言,明确的描述一项需要测试的内容。对于多项测试内容,应尽可能的剥离开来,保证一条测试需求只包含一项测试内容。
  另外,大家也可能注意到了,在软件开发过程的这个阶段,通常是没有用户界面(以下简称UI)可供参考的——虽然RUP中对于需求阶段的工作描述包括了UI设计的部分,但很多时候在这个阶段还是无法提供一个确定的UI的——也就是说我们这时获得的测试需求,将是完全基于业务的,而并不包括基于UI的那部分规则,是同软件的最终具体实现相独立的。
  随着开发工作的继续,开发部门的架构设计文档和详细设计文档也将陆续提交,这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设计文档来对已有的测试需求进行增补。注意,这里我们对于设计文档中提到的内容要有选择的采用,只有同SRS或UC中已经定义的部分相符的内容,才可以用来调整我们的测试需求。而同软件需求不相符的部分,则需要同设计人员和需求人员一起讨论,确定下以哪一方作为基准,决定是否需要调整软件需求,然后对测试需求进行相应的增补或者调整。比如对于一些算法,需要考虑设计文档中定义的,同系统实现相关的那些计算公式,是否同软件需求中描述的算法表达的是否是同一个意思?而对于一些约束或者业务规则,设计文档中描述的是否同需求中的相应部分一致?呵呵,看完上面这部分内容,恐怕又有一部分朋友晕倒在地了,而没有晕倒的那部分朋友也要提出异议:啊?!你这不是又包含了对开发人员所作的设计工作的检查吗?!刚刚让我们检查需求,现在又让我们检查设计,真的把我们当成全才了!没办法,为了让软件交到我们手上的时候只包含尽量少的缺陷,大家只能再辛苦一下了。我们的工作不应当仅仅限制在软件交付后尽力找到存在的缺陷,而更应该努力及早发现软件缺陷出现的苗头,尽量预防缺陷的出现。虽然并不是说在所有的团队中都应该由测试人员承担“测试需求”和“测试设计”的工作,但是测试人员对这些工作起到的作用,是其他团队中的其他角色所无法替代的。开发部门完成编码实现工作,提交供内部测试的应用程序时,测试人员手头上应该已经准备好了绝大部分测试用例和测试数据,测试部门将开始执行测试。通常在我们执行测试的过程中,即使我们已经从“通过测试”和“失败测试”两个不同的角度准备了非常充分的测试用例和测试数据,但总是有些缺陷的出现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或者说是已有的测试需求和测试用例未能覆盖的。那么,对于这部分缺陷,也应当添加到测试需求中,并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以便于下次版本迭代时进行参考。OK,相信说到这里,各位看客也应该可以理解我的观点了:对于一个长期发展的团队或者持续开发的产品,它的所有东西都是要不断积累的、不断迭代的。无论对于软件需求还是测试需求,不仅仅是在一个版本的开发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进行迭代,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不同版本间,也是不断迭代和积累的。

posted on 2006-05-21 23:35  winterson  阅读(2489)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